苏美的同盟合作转为冷战对抗,很多人说这是不可避免的。苏美双方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国家利益如此不同,在共同敌人被打败后,要继续维持同盟是不可能的。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是,不能把它绝对化。因为维持和促进战后的和平与发展不仅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而且对苏美双方都有利。两国可以也应该继续某种妥协合作。可惜,这不为苏美当时领导人所理解。他们过高估计自己的力量,过分重视各自的民族利益,因此,战时同盟很快就瓦解,而对抗迅速激烈起来。历史上,结盟国家在战争胜利后继续维持原先紧密合作的不多,但象苏美这样立即反目的也少见。这不能不说是双方领导人短见和失误促成的。就苏联而言,它走上冷战道路有一定被迫的成分,但是对国际形势判断的失误也是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新的可能性--在和平与发展中崛起,通过进入世界经济政治体系争取安全与现代化。苏联不去积极争取这一发展前景,反而批判和否定了这条道路。虽说苏联在同西方抗争中还注意了某种分寸,没有退出联合国,没有重建共产国际,没有把冷战变成热战,但是它没有继续妥协让步,协调同美英等国的关系,而是强调意识形态的对立,依靠军事优势不顾对方地争夺自己的利益。它没有全力推迟分裂的发生,而是在某些方面促进冷战的到来,欢迎冷战的到来。它没有设法缓和对抗的程度,而是以孤立为光荣,同西方展开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斗争,把两国的矛盾扩展为两大阵营的搏斗。 苏联走上冷战道路后,表面上取得很大胜利。它在封闭中发展了自己的独立的社会经济体系,强化了自己的意识形态。在对抗中成长为超级大国。但是,代价极其巨大。苏联不得不牺牲各种利益,全力扩展军备应付冷战。使原有的经济发展畸形、体制不健全,思想僵化,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等问题更严重,使它失去了全面调整的机遇。另外,苏联还不得不在脱离世界经济体系情况下孤立发展,使原来就落后的科技经济更加落后,同西方的差距在很多方面不断扩大,最后在冷战中败下阵来。 总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苏联的外交没有及时跟上和平与发展的潮流。它的外交政策由正确转为失误,它的国际处境由十分有利变为非常孤立和困难。最后虽然争得军备竞赛的赢家,却成为时代发展中的输家。 注释: 〔1〕葛罗米柯:《苏联对外政策史》上卷,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14页。 〔2〕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6卷,第3分册, 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340页。 〔3〕麦克尼尔:《美国、英国和俄国它们的合作和冲突》下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73年版,第819页。 〔4〕〔5〕《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记录摘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18、219、216页。 〔6〕《杜鲁门回忆录》第1卷,三联书店1974年版,第62页。 〔7 〕苏联外交部编:《苏联伟大卫国战争期间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同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通信集》第2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68年版, 第221页。 〔8〕苏联外交部编:《通信集》,第2卷,第221-222页。 〔9〕金伍德:《罗斯福与霍普金斯》下卷,商务印书馆1980 年版,第582页。 〔10〕《杜鲁门回忆录》第1卷,第295、353页。 〔11〕转引自尼克松:《真正的战争》,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第21页。 〔12〕斯大林:《在莫斯科斯大林选区选举前的选民大会上的演说》,《斯大林选集》下卷,第488、489、491、499。 〔13〕转引自丘耶夫:《同莫洛托夫的140次谈话》, 新华出版社1992年版,第574、109、375页。 〔14〕米里斯主编:《福雷斯特尔日记》(Millis,Walter(ed.)),The Forrestal Diaries),伦敦1952年版,第134、141页。 〔15〕斯大林:《就丘吉尔先生的演说答〈真理报〉记者问》,《斯大林文集》,第497、502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