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整体发展与30年代经济危机的爆发(2)
一战打破了原有的世界经济秩序[①③],资本主义国家先后放弃了金本位制,英国逐渐失去了国际金融中心的主导地位,不能再在世界经济体系中起主导作用了[①④]。一战使资本主义各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和以欧洲为中心的列强争霸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旧的资本主义世界遭到严重削弱。德意志帝国垮台,奥匈帝国崩溃,沙皇俄国被推翻,在欧洲争霸舞台上,只剩下法国、英国和意大利,而它们的实力普遍受到削弱。相反,在战争期间,美国的经济实力随着其金融实力得到加强:其国外投资从1913年的35亿美元上升到1919年的65亿美元,而英国在此期间则由183亿美元下降到157亿美元;美国的黄金储备也大为增加,从1913年的7亿美元增加到1921年的25亿美元,要比英国所增加的大得多,英国的黄金储备由2亿美元增加到8亿美元,英镑的汇率由1914年1英镑兑4.86美元下跌到1921年3.78美元[①⑤]。 一战后,英国政府打算恢复战前的经济制度,再造昔日之辉煌。为此,英国经济部门在战后初期立即着手制定恢复金本位的政策。1925年英国终于恢复了金本位和旧的平价,即规定1盎司黄金等于3镑17先令21/2便士,1英镑可以兑换4.86美元[①⑥],这是过去多年来实行的。但事实上,英镑的定值明显地过高了。而当时财政大臣丘吉尔认为,要保持大英帝国的地位,必须保持英镑的旧平价,防止美元成为英镑强有力的对手。可是,英国试图通过恢复旧的经济制度来重建世界经济秩序的做法已经行不通了。因为这样的任务已非它力所能及,加上其经济受到1920-1921年危机的深刻影响,在整个20年代又一直陷入隐蔽的危机之中。凯恩斯曾明确批评这种恢复金本位的政策:“这就意味着,每当我们向国外销售任何物品时,不是外国买主必须多付10%的货款,就是我们得接受少于10%的我国货币。因此,丘吉尔先生是提高汇率10%的政策就迟早是一种在每人1英镑工资中降低2先令的政策。”[①⑦]亨德森也说过:“旧的国际秩序已经被永远毁掉了。要重建这个旧秩序,结果只能是徒劳无益和灰心失望。”[①⑧] 英国过去总是通过向陷入金融危机的地区运送黄金,帮助处于困境的国家维持其清偿债务的能力。亨德森说:“伦敦现在已经无法履行这一类关键性职责,也没有别的中心愿意并且有能力来履行这种职责,这就是当今世界发生困难的实质所在。”[①⑨]综上可见,英国已不能再在世界经济中起主导作用了。在世界整体已经形成的情况下,尤其在20年代,国际经济和货币体系更需要有秩序和主导力量,而起主导作用的将是这样的国家,它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国内所认可的一套系统规则,为其它国家确立行为准则,力求其它国家遵循那些原则,为该体系承担超过应有份额的负担。特别是在该体系处于逆境的时候,通过接受该体系的过剩商品和维持投资资本的流量等措施,来支持该体系。英国迄至1913年的约100年间,正是起着这样的主导作用。30年代经济危机持续时间之长和破坏程度之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英国没有能力继续发挥其世界经济体系的保险者的作用,而美国又未能扮演这一角色。 欧洲与美国的经济关系因一战而完全改变。美国9在一战后成为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其国民收入总值从1914年的330亿美元上升到1918年的610亿美元。特别是工业发展很快,汽车、电气、化学等现代工业部门处于世界领先地位[②⑩]。而且,美国的军事介入对大战的结果起了决定性作用。威尔逊参加和平谈判,以及他在谈判中所起的作用,使美国跃上了第一流世界强国的地位。正如历史学家卡尔所说的,“1918年,世界领导权已奉献给美国。”[②①]美国“新左派”史学家威廉斯也认为,美国早在1922年的裁军会议时期,就在休斯的领导下起世界性的领导作用[②②]。当时,斯朗和哈里森领导下的纽约联邦储备银行以及莫罗、拉蒙特和戴维斯为代表的金融界人士,都对欧洲事务感兴趣;道威斯和梅隆也卷进了国际金融和外交事务之中。然而,总的说来,占主导地位的思潮是卡伯特和洛奇在反对《凡尔赛条约》与美国参加国际联盟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孤立主义。美国对其在国际上的作用没有把握。它认为英国在谈判策略上更为刁钻精明、老于世故和狡猾阴险,所以到头来美国总是以有所失而告终。此外,美国政府对自身的力量有较清醒的认识,认为自己尚未强大到足以与战前的英国同日而语。因而,美国迎合了战时产生的民族主义感情,一切从狭隘的本国利益出发,对欧洲的力量均势避而不作公开的承诺,不愿意承担国际责任。1920年,哈定当选为总统,对于曾经鼓舞过威尔逊的民主和国际合作的理想,他以民族主义信念进行反对:“我对我们美国抱有信心,美国拒不要求任何外国列强的理事会来向美国的责任指路……如果你愿意,可以称之为民族性的自私,可是我则认为是一种对献身爱国精神的鼓舞。保卫美国第一--考虑美国第一--提高美国第一”[②③]。1924年,柯立芝总统又提出了“美国的事情就是做生意”的口号。因此,在整个20年代,美国单纯地追求本国利益,拒绝承担国际责任,从而对世界经济秩序的稳定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总之,30年代经济危机是由世界经济体系从一种体制向另一种体制过渡期间的脱节现象引起的,是一战产生的一种“国际经济失调”[②④]的结果。先前占统治地位的大不列颠帝国已不再拥有调节世界经济体系的手段,而拥有强大经济实力的美国又未能承担这一领导任务。要使世界经济处于稳定状态,就必须有起稳定作用的力量。在20年代不仅缺乏对世界经济起稳定作用的国家,也没有协调世界经济的国际机构。1920年成立的国际联盟虽是世界性组织,但由英、法操纵,美国拒绝参加,使它不能在其中发挥作用。尽管国联为使各国实现更大的经济合作而作了种种努力,如1922年的热那亚会议和1927年日内瓦会议,但由于各国都想以牺牲别国的代价来加强自己的地位,因此也未能真正解决国际经济问题。可见,在世界整体已经形成的20年代,在世界经济体系中,既没有起主导作用的国家,也缺乏协调世界经济的国际机构,其结果必然出现国际经济失调,并最终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三 在以世界整体发展为特征的20年代,国际经济失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是出现了供需矛盾。在世界整体形成以前,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要求供需平衡;在世界整体形成以后,对供需平衡的客观要求更加强烈。而在20年代这种供需平衡逐渐被打破,出现了生产过剩与需求不足的矛盾,其最终结果必将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一方面,投资过度,带来经济高涨。首先,一战给欧洲各国带来严重创伤,为弥补战时损耗,各国进行了大量投资,恢复和更新固定资产,并引起日用消费品需求的扩大,这使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生产都得到相当的发展。其次,战后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生产中实行了技术革新,汽车开始广泛地用于运输业,致使汽车工业与建筑业一起成为维持各国经济“繁荣”的两大支柱。汽车工业的发展推动了橡胶、石油加工、制革及其它许多相关部门的发展。同时,各种原料和燃料综合利用的方法也得到了迅速推广。这样,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建立和发展起来了。新兴工业的发展对当时的国民经济发展起了很大促进作用。再次,战后各国大力推行“产业合理化”运动,进一步改善“泰罗制”,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生产的新高涨。最后,由于受到广告宣传和分期付款购买方式的刺激,家用电器出现广泛需求,消费品市场迅速膨胀。同时,它也表明:不增加信贷,消费品市场就不可能容纳工业部门生产出来的大量产品。而且,从经济观点来看,这种销货方式本身孕育着某种危险性;只要削减消费信贷即分期付款赊销,消费者的购贷量就会减少。所有这些表明,由于战后进行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和采用新技术等,使经济得到发展,并走向繁荣。随着生产的发展,利润不断增加,更大规模的投资又开始了,经济在新的起点上开始高涨起来。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