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世界历史整体概观(3)
影响当代世界历史进程的,除了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两支对立的力量外,还有一支由获得政治独立的发展中国家所组成的第三世界。殖民地半殖民地在二战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二战大大削弱了英、法、荷兰等老殖民主义,推动了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反帝斗争,迫使英、法、荷等老殖民主义者从亚、非、拉撤退。美国以同情殖民地解放的面目乘虚而入。在美国新殖民主义面目逐渐暴露后,走上霸权主义道路的苏联打着“天然同盟者”的旗号,与美国争夺对第三世界的控制。老殖民主义采取征服和吞并不发达国家的野蛮统治方法,美、苏改为采用扶植忠于自己的傀儡政府的手法来控制发展中国家,使后者保持名义上的独立。这样,发展中国家在摆脱老殖民主义的统治后,又被迫对新殖民主义进行斗争。 发展中国家利用联合国这个讲坛,反映第三世界国家人民的要求,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60年代,发展中国家在政治上开展不结盟运动,在经济上组成77国集团,到70年代,它们开展了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在联合国和国际事务中成为最积极最活跃的力量。 在世界整体中,发展中国家是它的一部分,既受世界整体的制约,又会影响世界的整体发展。世界整体发展推动生产国际化向发展中国家扩展,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走在前面,这就是70年代开始崭露头角的新兴工业国和地区。它的重要历史意义在于,工业化已开始从少数发达国家向世界扩展,加快了一些国家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 四 7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又处在重大变化之中。一场新科技革命开始兴起。它是一场增强、扩展、延伸人脑功能的智能革命。它的突出特点是电子计算机技术开始应用于社会经济的许多领域和部门,改变了第三次科技革命中新技术成果主要用于军事领域的状况,从而使它具有划时代意义。这次新科技革命已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并酝酿着重大的突破。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科学技术开始成为第一生产力,高科技日益显示它的重要作用,各国越来越重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较量越来越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中心。新科技革命导致了市场全球化和竞争全球化,各国经济都被卷入世界市场,参与国际分工与国际竞争,使各国经济得以加快发展。 在新科技革命的促进下,美、日和西欧几个中心在经济实力、技术水平上处于相对均势,一些新兴工业国和地区的经济迅速增长,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这些都在改变着世界力量的对比。在军事上,高技术的常规武器迅速发展,并通过各种渠道在全世界扩展,使弱国能得到高技术武器装备,缩小了强国与弱国之间武器装备水平的悬殊差距,引起世界性的国家实力相对均衡化。新技术革命通过提供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通讯卫星技术等技术手段,以前所未有的程度,促进了国际交流和联系,进一步缩短了各国之间的空间距离,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和平与发展日益明显地成为世界的主题。 在急剧变化的世界形势面前,战后形成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难以为继,美苏对峙的两极政治格局和美国独霸世界的经济格局已无法照旧维持下去,美苏各自的国力与它们各自承担的全球性“义务”和追求的全球战略失去平衡。各国原有的经济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开始由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由封闭型、简单的国际分工型向开放型、复杂的国际分工型转变。上述各种矛盾推动各国陆续进行社会经济不同程度的改革调整,到80年代,已经形成一个强大的世界性改革调整浪潮。 世界经济格局和政治格局都在发生重大变化。美国的相对衰落和西欧、日本的崛起,使战后形成的美国世界经济霸权地位已逐步让位于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共同主宰世界经济的格局。但是,美、日、西欧之间的相互矛盾并未减缓,而是愈演愈烈。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推动了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在美、日和西欧三者的关系中,经济矛盾往往同政治矛盾交织在一起。美国与西欧、日本之间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越来越有利于西欧和日本,平等的协商合作的伙伴关系得以确立。为了在经济上同美、日抗衡,西欧决心推进欧洲一体化进程,欧共体想以雄厚的经济实力来复兴欧洲,成为多极世界的一极。70年代后期以来,日本争取成为政治大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与其经济大国地位相称的政治角色。 70年代后期以来,社会主义国家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苏联斯大林时期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模式没有进行改革,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对斯大林的批判和对苏联社会主义历史的否定以及对社会主义国家的霸权主义,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造成了混乱,导致社会主义阵营解体。苏联为了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疯狂进行军备竞赛,尤其是核军备竞赛,拖垮了苏联的经济,引发了苏联国内的各种社会矛盾,产生深刻的国内政治经济危机。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企图进行改革,实行开放政策,来缓和国内矛盾,但他推行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使开放政策变成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妥协投降,促使苏联向资本主义演变。与苏联相比,80年代以来,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社会、经济、政治矛盾和危机更为尖锐复杂。这时,美国及其西方盟国调整了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美国总统布什提出“超越遏制”战略,其核心就是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和平演变”,终于取得效果。正是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发生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了严重挫折。历史的深刻教训是,社会主义国家不能孤立于国际社会之外,要在世界的整体发展进程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既要坚持社会主义,又要对外开放,通过对外开放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成果。如果不是这样,就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在封闭中日趋落后,停滞不前;二是在开放中放弃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和平演变。也可能先是封闭,矛盾尖锐后,被迫开放,但在开放中屈服于内外压力,改变社会主义方向,最后走向解体。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国际资产阶级欣喜若狂,认为共产主义失败,社会主义破灭。西方的政治家们对世界事务指手划脚,美国领导人最常用的一句口头禅,叫做“领导世界”,自称是“世界领袖”。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说:“今后的潮流是自由市场的资本主义而不是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美国必须履行世界领导的各种责任”,“美国担负起领导责任,我们就能使21世纪成为和平与自由的世纪。对美国来说,没有任何一项事业比这项事业更伟大的了。”[⑦]克林顿刚上台就声称“毕竟我们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我们必须领导世界。”这些表明,苏联解体后,美国要把整个世界纳入以它为领袖的西方资本主义体系,重新建立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当然,这只不过是美国领导人和垄断资产阶级的痴心妄想。 苏联解体,使美苏争霸的冷战结束。但是,国际社会的基本矛盾不但没有解决,而且更加发展和激化。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产生、确立和发展,是建立在对内剥削本国工人阶级对外剥削被压迫民族(今天就是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的基础之上的,正是对内对外的现代奴隶制,造就和养育着资本主义文明。离开了对内对外现代奴隶制这两个支柱的支撑,资本主义就将倒塌,不复存在。事实是,社会主义国家都在吸取国内外的经验教训,‘从本国实际出发进行改革,尤其是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第三世界国家也没有按照西方国家的旨意,任其干预和宰割。一些小国几乎在无援的情况下同美国公开对峙。若干邻近的第三世界国家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纷纷出现,形成对西方经济中心的离心力量。出于摆脱西方国家控制和追求本国发展的共同愿望,正使第三世界在社会主义苏联不复存在的新国际环境中重新走到一起,维护它们的共同利益和加强它们之间的合作与团结。在新的形势下,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同社会主义国家、同第三世界的矛盾斗争突出起来了。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