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英法两国现代化模式中的世俗化过程及其特征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历史研究》 尤天然 参加讨论

国外现代化理论家们几乎都认为,世俗化是西方现代化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其缘由无疑在于,基督教在欧洲中世纪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任何重大的社会变迁都不可能不涉及它,或者受它的干预,或者对它发起冲击。世俗化运动作为西方现代化进程的组成部分,实际上是从文艺复兴运动开始的。但是,文艺复兴并未在组织和制度层面解决世俗化问题,这方面的斗争仍延续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本文试图以英法两国为例,从民族国家政权同宗教组织之间相互关系的角度,探讨西方现代化模式中世俗化过程及其特征。
    一、专制王权的兴起和民族教会的建立
    宗教的冲突和斗争由来已久。基督教在其产生和传播的过程中,曾经历过种种斗争,如同犹太教、地中海周围各族土著宗教的斗争,反对罗马帝国统治集团迫害的斗争,同世俗势力争夺权利的斗争等等。到中世纪中期,随着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基督教也形成为一种同它相适应的教阶制宗教,建立起以罗马教廷为中心的、统辖整个西欧封建社会的庞大教会体系[1]。基督教凌驾于各国君主和诸侯之上,成为封建分裂割据局面中精神和组织上唯一的统一力量。
    到了15、16世纪,宗教斗争具有了新的内容和新的形式。由于城市的复兴和商业的繁荣,作为资产阶级先驱的市民等级壮大了;货币关系渗入到农村,使农奴制度开始瓦解;在混乱如麻的封建附庸关系中,王权崛兴起来,近代意义的民族正在形成。恩格斯指出:“在这种普遍的混乱状态中,王权是进步的因素,这一点是十分清楚的。王权在混乱中代表着秩序,代表着正在形成的民族(Nation)而与分裂成叛乱的各附庸国的状态对抗。在封建主义表层下形成着的一切革命因素都倾向王权,正像王权倾向它们一样。”[2] 正如民族的形成要面临对内制止分裂、对外排除干扰的统一和独立的双重任务一样,王权也须进行两方面的斗争,即对内镇压封建割据势力,对外摆脱异族势力,首先是罗马教皇的干预。一旦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且又感到需要民族统一,王权便以各种方式同居高临下的教皇权力作抗争,这种斗争在欧洲大陆上曾经普遍出现过。
    15世纪末期,由阿拉贡和卡斯梯尔联盟建立的西班牙王国,推翻了长达8个世纪之久的阿拉伯人的统治。它在继续统一全国的同时,接过天主教旗帜,用天主教法庭残酷镇压国内的异端宗派及伊斯兰教徒和犹太教徒,并以传播天主教的名义争夺欧洲霸权和从事海外殖民扩张。罗马教皇对西班牙的君主专横感到束手无策,只得听任自行其是,且不得不经常为维护教廷利益向它的世俗权威乞求庇护。
    俄罗斯在驱逐鞑靼人为时约两个半世纪的统治、建立民族独立国家的同时,乘拜占庭帝国遭受奥斯曼土耳其人打击而衰落之机,于1446年第一次由国内东正教主教们选出了自己的大主教。君士坦丁堡陷落后,莫斯科大公们开始自称沙皇,并宣布莫斯科为继旧罗马、君士坦丁堡之后的“第三罗马”。到16世纪,俄罗斯东正教会的独立地位获得君士坦丁堡的承认,教会首脑的头衔也升格为大教长。
    在德意志和意大利,“那里没有王权,也没有那时无王权便不可能出现的民族统一”[3]。但那里发生了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这场改革所引发的宗教战争给中欧造成了长期分裂的可悲结局。然而,1555年奥格斯堡和约和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打破了罗马天主教的一统局面,承认了路德教和加尔文教在部分地区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新教的传播在荷兰和英格兰结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果实。就西欧而言,这场斗争的实质是以王权为代表的民族力量,要求摆脱罗马教皇的控制,建立民族教会,维护国王对本国教会的管辖权,特别是主教授职权。英法两国的斗争尤为突出。两国都有各自的斗争传统,英国称为安立甘主义(Anglicanism),法国称为加利康主义(Gallicanisme)。
    英法百年战争期间,阿维尼翁教皇所持的偏袒法国的态度,刺激了英国人的民族感情。约翰·威克里夫(约1329-1384)首先发难,猛烈抨击教皇,认为教皇是反基督的,不能作为教会的首脑;主张没收教产,建立脱离教皇管辖的英国国教。他和他的信徒翻译了第一部英语圣经,即“威克里夫圣经”。英国国会也从14世纪中叶起连续颁布“有禄圣职铨叙法”(Statute of provisors)和“蔑视王权警告法”(Statutes of praemunire),限制教皇对英国教会的权力,处罚蔑视国教而支持教皇权力的行为。到16世纪上半叶,终于导致英国教会同罗马天主教的决裂。亨利八世(1509-1547)通过国会使此举合法化,并于1534年颁布“至尊法案”,宣布英王为英国国教的最高首脑。1536年和1538年颁布“修道院取缔法”,没收了大批天主教会教产。经过爱德华六世(1547-1553)和“血腥的玛丽”(1553-1558)在位时期的反复,到伊丽莎白一世(1558-1603)时,英国国教地位被确定下来。1559年重申“至尊法案”,通过了“宗教划一法”,改定了“第二爱德华祈祷书”。1563年公布了“39信条”(公布时其中关于圣餐的第29条暂时删去),规定了英国国教的信条和礼仪。1588年击败信奉天主教的西班牙王国企图入侵英国的“无敌舰队”。于是,一个由世俗王权决定宗教事务的民族教会(安立甘教会,或称圣公会)形成了。尽管其教义和礼仪与天主教差别不大,带有新旧教折衷的性质,但终究排除了罗马教廷对世俗权力的干预。
    早在13、14世纪之交,处于战争状态的英、法双方为了筹集军费,都曾向教士征税,遭到教皇反对。卜尼法斯八世于1302年颁布训谕强调教皇权力至上,使冲突激化。法国国王菲利普四世用武力将教皇俘虏。斗争结果,罗马教廷迁至阿维尼翁,成了法国国王的阶下囚(1305-1378年)。接踵而来的是“教会大分裂”(1378-1417),同时出现两个以至三个教皇,互相都把对方革出教门,因而使教廷的权力和威望急剧下降。继而召开的康斯坦斯宗教会议(1414-1418年)和巴塞尔宗教会议(1431-1449年),宣布宗教会议的权威高于教皇。其理论成了法国国王查理七世(1422-1461)借以维护王权的依据之一。1438年,由法国主教会议出面公布了“布尔日国事诏书”(Pragmatique Sanction de Bourges),宣称法国教会有权管理法国的全部教产,否认教皇对法国主教和修道院长的授职权。1516年,法兰西斯一世与教皇利奥十世达成妥协,签订“波洛尼亚教务专约”,规定给予法国国王以提名主教和修道院长的权力,又给教皇保留批准权和特别任命权。在法国专制王权达到顶峰的路易十四时代(1643-1715),于1682年颁布了“加利康四信条”。它以法国主教会议的名义宣布:在世俗事务上王权独立,不受教皇干预;宗教会议的权威高于教皇;国王和主教会议可以限制教皇在法国宗教事务方面的权力;教皇的训谕不是无误的,除非经宗教会议批准。尽管这四条没有得到罗马方面的认可,且争执不休,但它是加利康主义最明确、最权威的表达。
    英法两国在这一阶段宗教斗争的结果,都大大削弱或排除了罗马教廷对本国教会和宗教事务的干涉,从而基本上建立了各自的民族教会。两国的这场宗教斗争都没有波及下层群众,都采取了依靠王权的形式,因而也都没有在教义和礼仪方面作重大变动。法国仍然保留罗马天主教的原貌,英国也照旧实行主教制,只是抹去了特别明显的罗马教色彩(如使用拉丁文、秘密忏悔、教士独身、效忠教皇等)和添加上一点新教色彩(如准许俗人在圣餐中同时领受面饼和酒)。这场斗争的最重大成果不在于教义和礼仪的变化,而在于教会性质的改变。此后两国的教会都具有明显的国家至上主义(Erastianism)的性质。既然英国国王是国教的首脑,对宗教事务拥有最高权力,可以任免主教,规定宗教信条和礼仪,那么,教会和教士就只能成为忠实贯彻政府意图的精神工具了。法国的路易十四则是典型的神权君主、王座和祭坛结合的标本。在理论上,他是上帝在人间(即法国)的代表,违反他的意志,政治上就是叛逆,宗教上就是渎神。这样,在英法两国,凌驾于国家之上的教皇权威被推翻了,基督教直接变成了封建专制君权的工具。因此,英法两国这场宗教斗争的意义是相同的,即在建立了民族教会,维护国家主权,首先是摧毁罗马天主教会这一“封建制度的巨大的国际中心”之后,为“在每个国家内从各个方面成功地进攻世俗的封建制度”开辟了道路[4]。在伊丽莎白一世和路易十四进行宗教斗争后大约一个世纪,英法两国都爆发了冲击本国封建专制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