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君子欤?粪土欤?(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人文杂志》 张邦炜 参加讨论

四、片言只语不足凭信
    两宋历史上最为重大的事件莫过于女真贵族、蒙古贵族先后以大规模战争的残酷手段灭亡北宋、南宋。在山河破碎、国破家亡的两大历史关键时刻,士大夫的态度与表现究竟如何,无疑是对他们进行评论的重要着眼点。《宋史·忠义传序》高度评价宋代的士大夫:“靖康之变,志士投袂,起而勤王,临难不屈,所在有之。”又曰:“及宋之亡,忠节相望,班班可书。”视士大夫为“群小”的“粪土论”者对此痛加批驳,然而其依据不是史实,主要是当时人的两句片言只语,其可靠性相当有限。
    其一,“金人相与言:‘辽国之亡,死义者十数,南朝惟李侍郎(若水)一人。’”此言引自《宋史·忠义传》,其实在同一记载中便有不少反证。首先,仅就金方所称赞者而言,就绝非只有被金军杀害于金营的宋朝使者李若水,还有因固守中山府(治今河北定州)而遇害的知府陈遘。《忠义传》载:“金人入见其尸曰:‘南朝忠臣也。’”(48)其次,在《忠义传》有记载的所谓“死节者”、“死义者”除李、陈二人而外,还有出使金营而被金军杀害的资政殿学士刘韐、吏部员外郎傅察,战死于隆德府(治今山西长治)的知府张确、战死于太原的知朔宁府(治今山西朔州市朔城区)孙益、战死于蔡州(治今河南汝南)的知崇阳县(今属湖北)李涓、因固守汾州(治今山西汾阳)而遇害的知州张克戬、因固守怀州(治今河南沁阳)而遇害的知州霍安国、通判林渊,在金营遇害的太学生徐揆,等等。第三,《忠义传》的记载有缺失。此传达十卷之多,赵翼还认为遗漏不少,他在《廿二史劄记·宋史列传又有遗漏者》条中有所补充。其例证之一是俞文豹《清夜录》所载:“靖康之变,上皇将赴金军,中书舍人姜尧臣极谏不可往。番使以骨朵击之,死。”引述之后,赵翼赞叹道:“忠节凛然,史传所必宜载者。”(49)可见,《忠义传》所说:忠义之士“临难不屈,所在有之”,大抵属实。
    其二,南宋遗民汪元量的诗句:“满朝朱紫尽降臣。”夸张是诗歌常用的艺术手法,这个“尽”字显然不确切,名垂青史的文天祥、陆秀夫等便是其反证。如果将“满朝朱紫”延伸到整个士大夫群体,这个“尽”字就更不确切了,在汪元量的诗集《湖山类稿》中反证比比皆是。如《醉歌》云:“国母巳无心听政,书生空有泪成行。”《江上》描述元军接管太学诸斋时的情景:“潮落潮生天外去,人歌人哭水边来。”《彭州》书写南宋灭亡后彭州(四川今市)的实况:“我到彭州酒一觞,遗儒相与话凄凉。……岐路茫茫空望眼,兴亡滚滚入愁肠。”对于这些只知哭泣流泪的书生,仅能“话凄凉”,“入愁肠”的“遗儒”,只怕仅可批评其无能,不可指责其无耻。其实,汪元量本人就是个反证。他“声声骂杀贾平章”,抨击权臣贾似道腐败误国;谴责以太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的宋理宗谢皇后降元:“侍臣已写归降表,臣妾佥名谢道清。”(50)汪元量的民族气节素来深受人们景仰。与他诗歌唱和的士人如马廷鸾、刘辰翁、林石田、曾子良、李珏、徐恺、周方、章杭山、陈自堂、毛敏仲、刘桃冈等等,均与其志趣相投。他们在南宋灭亡后,与汪元量一样,隐居不仕,终老山林。《忠义传》称:“及宋之亡,忠节相望,班班可书”,或许言过其实。但据元史研究者陈得芝统计,在晚宋328名进士中,以身殉国者占21.65%,入元不仕者占53.05%,归降仕元者仅占25.3%。(51)其结论很清楚,归降仕元者仅约占四分之一,占多数的是入元不仕者,如果加上以身殉国者则占绝对多数。
    五、品评人物最难
    认识自然界难,洞察社会更难,品评人物最难。人之为人,很难穿越时空,总是一种面相。处于不同场景,位于不同时段,面相往往不尽相同,乃至截然相反。秦桧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他北宋末年系大义凛然的斗士,南宋初期则为卑鄙龌龊的权奸。愚见以为,“粪土论”者只怕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一些。其主要表现有二:一是将士大夫简单地区分为卑鄙之徒与高尚之士两大类。不少士大夫介乎于两者之间,既够不上高尚,又算不上卑鄙。某些士大夫虽有龌龊之行,并非卑鄙之徒。素以刚正著称的寇准即是一例,他天禧元年(1017)在判永兴军(治今陕西西安)任上,曾参与伪造天书,“中外皆以为非”。(52)二是将历史文本与人物原形之间的关系简单地归纳为一味美化。两者之间的关系相当复杂,应作具体分析。历史是由书写者书写的,其书写目的各不相同,以致在史料中存在下面三种较为常见的问题。
    其一,隐恶扬善。对于这个问题,“粪土论”者格外强调,其正确性毋庸置疑。赵翼《廿二史劄记·宋史各传多回护处》条指出:宋史各传“多据各家事状、碑铭编缀成篇”,“有过必深讳之”,“有功必详著之”。接着便举出事例12条,以证实之。赵翼还言犹未尽,又在《各传附会处》《宋史数人共事,传各专功》两条中补充了10条例证。(53)赵翼所言未必事事准确,但史料中溢美之处、吹嘘之词确实较多。如《东都事略》载,张方平“为御史中丞,尝附(宰相)贾昌朝”。其著者王称感叹道:“固正士之所不与也。”(54)可是,苏轼在张方平生前,为其《乐全先生文集》作叙,将他比喻为孔融、诸葛亮,死后又在《张文定公墓志铭》中加以重复。这一比喻显然太夸张,张方平本人并不认同。他说:“孔明吾岂敢望!”又说:“北海(即孔融)或似之,然不至若是之蠢也。”(55)苏轼如此吹捧张方平,原因在于张方平有恩于苏氏父子兄弟。苏轼在其《墓志铭》中说:张方平“与轼先大夫游”,“轼与弟辙以是皆得出入门下”。(56)《宋史·张方平传》记述得更详细些:张方平“守蜀日,得眉山苏洵与其二子轼、辙,深器异之。尝荐轼为谏官。轼下制狱,又抗章为请。故轼终身敬事之,叙其文,以比孔融、诸葛亮。”(57)苏轼称颂张方平:“天下伟人则必以公为首。”(58)这类溢美之词,均不可信以为真。贤达如苏轼尚且如此,他人可想而知。
    其二,隐善扬恶。值得注意的是,在各种史料中,对士大夫一味美化者固然甚多,蓄意诋毁者也为数不少。突出的事例莫过于托名梅尧臣所著《碧云騢》和伪托苏洵所著《辨奸论》,前者诽谤范仲淹等士大夫,(59)后者将王安石斥责为“大奸慝”。(60)宋代“专暴人之短”的谤书绝不止此两种,还可举出《碔砆录》。(61)这类著述的编撰者不是被诋毁者的政敌,便是其仇人。熙宁二年(1069),新党开始当政,“二相(曾公亮、陈升之)皆闽人,二参政(唐介、王安石)皆楚人”。史载,旧党党魁、河东人氏司马光指责道:“闽人狡险,楚人轻易”,(62)显然出于派系偏见,外加地域歧视,是不能作为好评的。在《宋史》等史籍中,旧党偏见较为常见,大有凡具新党倾向者即受攻击之势。如在熙宁年间曾两度拜相的韩绛,虽因其“数荐司马光可用”而受到一定肯定,但“终以党王安石复得政”,遭到“清议少之”一类的谴责,(63)外号人称“传法沙门”。(64)然而范纯仁所撰《司马康国韩公(绛)墓志铭》(65)则对韩绛一概颂扬。可见,《宋史》等史籍毕竟不同于素有“谀碑”之称的碑志,并非一味美化士大夫。
    其三,真假难辨。这类问题颇多,且相当复杂。如宋仁宗朝曾拜相的贾昌朝是否串通宫人、宦官就是个问题。《碧云騢》载:“昌朝在府,政事多内相关应,故主恩甚隆”,(66)云云。这类“士人少之”的丑闻,固然为王安石《贾魏公(昌朝)神道碑》、(67)王珪《贾文元公昌朝墓志铭》(68)所不载。但此情不能因其见于谤书而简单地视为乌有之事。《宋史·贾昌朝传》涉及到这一碑铭讳莫如深的丑闻:“数有(台谏)攻其结宦官、宫人者。”(69)其史料来源为宋人笔记。(70)苏轼《东坡志林》载:“温成皇后(即宋仁宗张贵妃)乳母贾氏,宫中谓之贾婆婆。贾昌朝连结之,谓之姑姑。台谏论其奸,吴春卿(即参知政事吴育)欲得其实而不可。近侍有进对者曰:‘近日,台谏言事,虚实相半。如贾姑姑事,岂有是哉!’上默然久之,曰:‘贾氏实曾荐昌朝。’”(71)宋仁宗此语毕竟出自传闻,《宋史·贾昌朝传》持审慎态度,称:“验问无事实。”(72)又如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记述了韩侂胄及其集团的若干贪腐事例,诸如犬吠村庄、由窦尚书、屈膝执政等等。周密《齐东野语》称:“《杂记》所载,赵师睾犬吠,乃郑斗所造,以报挞武学生之愤。至如许及之屈膝,费士寅狗窦,亦皆不得志抱私仇者撰造丑诋。”(73)王应麟《困学纪闻》则予以肯定:“《朝野杂记》载开禧贪浊之事详矣,继其后者又甚焉。”(74)韩侂胄集团的贪腐丑闻太多,周密并不一概否定。他说:“《朝野杂记》所载韩平原(韩侂胄封号为平原郡王)送寿礼物,各列之天庆观廊间,观者为之骇然。”仅认为贾似道后来更恶劣,“其视平原之事,何翅万万”。(75)韩侂胄一伙民愤极大。民谣云:“满潮(朝)都是贼”,“冷(韩)底吃一盏(斩)”。伶人语:“苦苦苦,坏了许多生菱(灵)。”(76)《朝野杂记》所载犬吠村庄三事,或许“失真”,“固亦不免”。(77)然而种种迹象表明,李心传所说:“自(韩)侂胄用事,贿赂盛行,四方馈遗,公至宰执、台谏之门”(78)云云,从总体上看,应当是事实。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