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奴隶制关系倒好理解,可是,封建关系难道也是在原始社会末期或阶级社会初期出现的吗?是的。其实,如果我们不是机械地套用被人片面理解了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公式的话,就不难发现,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社会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演进时的情况早就有过更精辟的论述。例如,马克思谈到:“假如与土地一起,也征服了作为土地有机从属物的人本身,那么,他们就也征服了作为生产者的条件之一的人,这样便产生了奴隶制和农奴制,奴隶制和农奴制迅速改造和改变一切集体的原始形态,本身就变成它们的基础”。〔30〕 菲律宾的历史情况表明,至少在从我国史籍中提到的一些“国”的时候起,直到西班牙人入侵前夕,在一些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或民族内,随着巴朗盖由纯血缘集团转而成为地域集团后,即那些巴朗盖的首领在征服土地与人的同时,其社会中便形成了早期的奴隶制和农奴制关系,而这两种关系“迅速改造和改变”了一切集体的原始形态,从而使这种巴朗盖社会形成了一种带有奴隶制与封建制关系混杂成份却又尚未达到更高一级社会的“前夜”形态。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到西班牙人入侵时,在一些较发达的巴朗盖社会中,奴隶制关系和封建关系都在向前发展,而其中封建关系正呈现占主导地位的趋势。恩格斯曾谈到:“毫无疑问,农奴制和依附关系并不是特有的中世纪封建形式,在征服者迫使当地居民为其耕种土地的地方,我们到处,或者说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得到……”。〔31〕指的就是这种情况。 在菲律宾中部和北部诸岛,这一发展进程由于西班牙殖民者的入侵而被打断了,但从14世纪开始,随着伊斯兰教的传入,菲律宾群岛南部地区的一些“大督”利用先进的伊斯兰政治概念,在传统的巴朗盖社会基础上迅速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国家政权,使封建关系得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制度化,从而使巴朗盖社会演变成了封建社会。但与此同时,奴隶制关系非但没有被排挤和取代,反而也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封建关系的补充形式,从而使当地在18-19世纪时出现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掠奴狂潮。 而且,这种社会演进特点,并非菲律宾群岛独有,至少在整个东南亚地区的历史上,社会演进都具有这个特点。只不过菲律宾的社会发展相对迟缓而已,但这种巴朗盖社会及其演进也为我们了解整个东南亚地区古代社会及其演进特点提供了更充分的例证。 注释: 〔1〕〔2〕〔10〕桂光华:《浅谈菲律宾古代史的几个问题》,载《厦门大学学报》,1986年第2期。 〔3〕〔8〕〔11〕〔28〕格雷戈里奥·F ·赛义德:《菲律宾共和国:历史、政府与文明》,商务印书馆,1979年中译本,第48-52、91、94、52、69页。 〔4〕〔7〕〔9〕菊地靖:《菲律宾的双系制巴朗盖社会》。 中译文载《民族译丛》,1987年第2期。 〔5〕〔14〕〔15〕〔16〕〔17〕〔18〕〔19〕〔21〕〔22 〕〔23〕〔24〕W·H·斯科特:《16世纪菲律宾的奥里朋与阿利平》,载安托尼·雷德编:《东南亚的奴隶制、债务关系与依附制》,昆士兰大学出版社,1983年英文版。 〔25〕约翰·L ·菲兰:《菲律宾的西班牙化:西班牙人的目的与菲律宾的反应;1565-1700年》,威斯康星大学,1959年英文版, 第4页。 〔6〕〔29〕O·D·科尔普斯:《菲律宾的行政制度》, 菲律宾大学,1957年英文版,第4页。 〔12〕雷纳托·康斯坦丁诺:《菲律宾史:从西班牙殖民化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每月评论出版社,1975年英文版,第24页。 〔13〕W·H·斯科特:《西班牙化之前菲律宾的阶级结构》,载菲律宾大学人类学系编:《菲律宾的文化与社会》,菲律宾大学,1985年英文版。 〔20〕罗萨里奥·门多萨·科蒂斯:《班加西兰:1572-1800年》,菲律宾大学出版社,1974年英文版,第37页。 〔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196页。 〔27〕米格尔·洛佩斯·德·卢阿卡:《宾塔多斯群岛居民与菲律宾群岛的关系及他们的生活方式》,载菲律宾大学人类系编:《菲律宾的文化与社会》,菲律宾大学,1985年英文版。 〔30〕马克思:《资本主义以前各形态》,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7页。 〔3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第131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