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8月23日,从美国来的第一批教师就有523人。到1902年5月,美国教师人数已达926名。随着美国教师的增加,英语也就成了唯一的教学语言。 1903年,在菲律宾已经办起2,962所学校,平均每省有72所,每镇3所。在这些学校中,有1,633所(占55%)是公立学校,私立学校1,004所,由教会办的学校325所,学生总数达266,362名,其中74.8%属公立学校学生,17.8%属私立学校学生,7.4%属教会学校学生。在这些学生中,小学生占多教,而高等学校学生仅占0.1%。1903年,菲律宾殖民政府建立了公费留学制。这年去美国留学的公费生104名,在1903-1908年,约有200名公费生在美国留学。1908年,在马尼拉开办了菲律宾大学。 美国殖民者在语言上采取的政策,与西班牙殖民者迥然不同。西班牙极力限制和禁止菲律宾人学习和使用西班牙语。因此,在西班牙统治的300多年里,西班牙语只是一种官方和贵族用语。而美国不仅规定英语为学校的教学用语,而且在菲律宾社会上大力推广和普及英语。由于英语在菲律宾的推广和普及,在客观上对菲律宾人接受世界先进科学技术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 美国的殖民方针,同西班牙截然不同。西班牙是一个经济上落后、有浓厚封建残余的国家,它对菲律宾的剥削主要是采取贡税和徭役的形式,进行赤裸裸的掠夺,它的殖民体制完全是封建的、专制主义的。美国是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它在菲律宾统治的目的,是要迅速变菲律宾为它的原料供应地、商品销售市场和投资场所。为保证这一目的所采取的殖民政策,带有相当自由的色彩。政治上实行所谓民主政治,即以美国国内的政治体制来取代西班牙的传统殖民机构,使菲律宾在美国的“保护”下迅速“美化”或“同化”。 经济上实行“免税贸易”,使菲律宾的经济完全依附于美国。美国所谓的发展经济,其目的不是发展菲律宾的经济,而是想把菲律宾变成它们原料的来源地、商品销售市场和投资场所,因此它的全部经济政策,旨在确立并保证美国大资本家在剥削和掠夺菲律宾中的垄断地位。使菲律宾的资产阶级在经济上依附美国,使他们在独立问题上犹豫不决,一方面希望国家获得独立,可以独立占剥削得来的财富;另一方面,又害怕国家独立会使他们失去美国的免税市场,因而又不愿意或不想“立即”独立。 教育是美国在菲律宾推行“美化”的工具。美国在菲律宾兴办教育的目的,是向菲律宾人灌输奴化思想,培养亲美分子,这无疑是一种文化侵略。而且,英语的推广,也妨碍了菲律宾民族语言的形成和民族文化的发展。尤其是美国人在菲律宾创办英文报刊,如《马尼拉每日公报》(1900年)、《海外新闻》(1902年)、《菲律宾自由报》等,大力宣扬美国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美国建筑形式的大学、剧院、旅馆、商店和住宅随之兴起。美国电影、爵士音乐和摇摆舞风靡一时。这些都极大地妨碍了菲律宾民族文化的发展,致使本国的音乐和舞蹈逐渐衰微。 美国在占领菲律宾的30多年(1898-1935)里使菲律宾完全美国化了。几乎菲律宾生活的每个方面都留有美国影响的痕迹。菲律宾成了亚洲的一个独特的民族。在所有东南亚的国家中,在对事物的看法上,菲律宾人现在是最有世界眼光的。他们虽然在地理、民族和精神上是亚洲人,他们在服装、嗜好、宗教、教育、政治和社会生活上却是属于西方的,菲律宾人成了美国化的亚洲人。 美国文化的影响使菲律宾人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汽车、公共汽车、铁路、轮船、飞机都出现了;煤气炉、电灶、吸尘器、洗衣机减轻了令人厌倦的家务工作;钢琴、照相机、无线电、书籍、报纸成了人们家里常见的东西;中小学、大学、运动场、医院和市场在城镇里出现了。年轻的一代人起了美国名字,像富兰克、汤姆、玛丽等。他们玩美国游戏,跳美国舞,唱美国歌,吸美国纸烟,喝美国饮料,吃美国食物。很多美国的风俗为菲律宾人所采用,如圣诞节时赠送圣诞卡片和唱圣诞颂歌,吃火鸡正餐庆祝感恩节,青年人的爵士音乐会和谷仓舞,万圣节晚上的宴会等。 在美国的影响下,菲律宾妇女从西班牙时代的社会和政治束缚下解放出来,他们不再退隐在狭小的家庭之中,而是走出家门,参加社交宴会,出席政治集会,参加体育活动。妇女有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从事以前只留给男人的职业,在各种各样的职业和岗位上,几乎都有妇女的参加,取得了同男人相平等的地位。 注释: [1]费列尔:《美国外交史》,(Robert H·Ferrell:American Diplomacy,AHistory,New York,1959),第207页。 [2]转引谢沃斯季扬诺夫:《美国近代史纲》第一卷,莫斯科,1960年第398页。 [3]莱丹:《美国外交政策史》(John Houaelay Latane:A History ofAmerican Foreign Poliog,New York,1927),第562页。 原文参考文献: 1 《东南亚史论文集》第一集,暨南大学历史系东南亚史研究会编。 2 《菲律宾史》,河南大学出版社。 3 《菲律宾史稿》,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 4 《菲律宾共和国》下册,(菲)格雷戈里奥·干·赛义德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