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中国著名世界史学家 筚路蓝缕 孜孜以求(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世界历史》 王晋新 参加讨论

三、教书育人 殚精竭虑
    朱寰先生出身于教师世家,自幼在祖、叔从事教育的耳濡目染中,对教师工作怀有深厚感情。从教45年,一直壁立于教学前沿。孟子说过:“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孟子·尽心上》)乃人生一大乐事。朱先生一贯将为国家培养人才视为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培养每一个学生,40余年,乐此不疲。他培养的本科生难以数计。自1978年以来,培养研究生50余名。其中硕士生35名,博士生15名。他们的工作岗位,南起广州、海南,北至黑龙江、内蒙,遍布全国各地。他们中绝大多数人成为高校或科研单位的学术骨干。许多人已拥有教授、副教授、研究员、副研究员职称,成为国家的高级专门人才。
    在近20年的研究生教学中,朱先生一向以“高目标,精培养,严要求”为准则。他要求学生树立高目标,成大业,即在学好本专业的基础上,向老一辈史学大师们学习、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常言道:“志乎上者得乎中,”他说:“瞄准太阳总比瞄准树梢打得高”,没有高目标,不立大志,就成不了大业。根深才能叶茂,具有深厚的功底和广博的知识,才能有高精尖的作品。实现高目标虽然要经过长期的努力,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3年学习应是良好的开端。为此,他精心设计培养规划,并为其创造好的学习条件。朱先生有针对性地设计每个学生的专业方向、外语语种。例如,一位回民研究生,其父是伊斯兰教的著名大阿訇,本人对阿拉伯史、伊斯兰教史非常感兴趣,即确定他以阿拉伯史为研究方向,送北京语言学院学习阿拉伯语、波斯语,经国家教委批准,送往伊朗德黑兰大学留学一年,回国后答辩取得博士学位。其他博士生,也都按照本人的特点,分别确定英国史、德国史、法国史、日本史、拜占庭史等为研究方向,并根据研究方向之需要,选学第一、第二外国语。有的在校学习,有的送外国语学院学习,然后出国留学或与相应国家的学者联合培养,既提高了学生的外语水平,又有机会搜集资料,为其完成毕业论文及以后的研究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朱寰先生把培养研究生看作是教书育人的系统工程。在学习生涯中,不仅让研究生掌握专业及独立进行研究的能力,而且也重视学生如何做人,努力使其灵魂得到升华。他向学生提出“三严”要求,即在政治理论上要严格,不能出差错,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在治学方面要严谨,追求真理应实事求是,不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在史学教育方面要严肃认真,敬业执着,不能沽名钓誉,哗众取宠。有一位研究生喜作翻案文章,又不能自圆其说。朱先生要求他严肃地对待科学和事业。他说:“如果经过缜密研究,有理有据,不仅可在课堂上翻案,还可以在刊物上发表。如果是没有根据的胡思乱想就不是严肃的科学态度。”
    朱寰先生经常以“天才出于勤奋”这一名言鼓励、鞭策学生。他说:“就人的资质而言,绝顶聪明的天才是极少数,生性愚钝,冥顽不灵的蠢才也为数不多;绝大多数人都是中才。若勤奋努力,中才可以升为天才;若怠惰懒散,中才必堕为蠢才。”但他不主张死读书,提倡多用脑,多思考,多写作,不囿于成说,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他鼓励学生参与史学界的学术争鸣,要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以增长才干。
    朱寰先生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极端认真、勤奋,从不放过讲课、讨论、批作业、指导论文等接触学生的机会,及时抓住学生每一智慧火花,加以鼓励培植;同时也不放过学生言行中任何一点错误与不足。他说:“人的才干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水滴石穿,集液成裘的艰苦过程,需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他每年审阅的论文就有几十万字,从选题立意、理论方法、史料运用、行文表意、遣词造名一一加以指导。某硕士生惯于写不规范的简化字和别字,朱先生在论文上给这些字划上大红叉,并注明:“查字典一一改正,以后不得重犯。”这个学生印象深刻,毕业出校10多年后还对此事记忆犹新。另一位硕士生写文章不重视标点符号,行文中时有时无,时对时错。朱先生给予严厉批评,并说明其危害。这个学生至今引以为戒。朱先生的研究生就是在他高标准、严要求、精心培养下,逐步成才走上工作岗位的。
    四、心底无私 奉献为乐
    朱寰先生的治学道路和工作经历并非一帆风顺。40多年来,社会动荡沉浮,斗转星移,人世沧桑,经历坎坷,但他能几十年如一日,对教育事业一往无前。他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小是小非面前,冷静豁达,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不纠缠个人恩怨。他对祖国赋予的教师使命铭记不忘。为了当好先生,首先当好学生。50年代,他边工作边学习,学理论,学外语,搞研究,写讲稿,如饥似渴、孜孜不倦。他为自己订下“三更入睡”的训条。长此以往,体力不支,患病住院。1961年春,未愈出院,参加周吴本《世界通史》编写和修改定稿工作。任务重,工作紧,身体不适常发低烧。又值国家三年经济困难,食堂伙食简单而限量,每每以白水煮菠菜根佐餐,创业艰难,可见一斑。朱先生就是在这样主客观条件下,坚持夜以继日的工作,最后高质量地完成了42万字的《世界通史·中古分册》这一成名之作。过度的疲劳和睡眠不足,导致严重的神经衰弱。双手震颤,端水、执笔均感困难。时年先生仅30余岁。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病情日趋严重。然而他并未因此而减轻工作,相反教学、科研任务却日趋繁重。在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同时,写出大量的文章、专著、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另外还承担着校、省、国家的社会工作,少有间暇。“业精于勤”,先生的论著甚多,弟子遍及国内,所凭借的正是这种敬业乐勤的高尚精神。
    古人云:“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朱寰先生在事业上的追求、成就,正是他的人格、情操的真实反映。他道德文章兼而有之。而正直朴实、谦虚谨慎恰是他人格方面的重要特点。朱先生自工作以来,先后担任一些行政职务和社会工作,他都能以事业为重,团结同志,一道前进。他任系内一把手时,为了便于班子内同志放手工作,常常推功揽过。有的教师对于新班子一时不够理解,不参加全系会议,朱先生即刻到他家去介绍会议情况,征求对新班子工作意见,使该先生深受感动,以后主动支持工作。朱先生为人厚道,材实无华,并有一颗非常善良的心,但是他在处理工作时,从不以原则作交易。比如他多年来任系、校、省历史学科组组长,在评定教师高级职称时,他内心虽然同情被评审者,但他一贯坚持标准,实事求是,不循私情,认真作好每次评定,有“公平组长”之雅称。朱先生虽然在工作上有一定成绩,学术上有相当深的造诣,但是不居功,不自傲,从来都是谦虚待人,谨慎做学问,尊师重道是其所长。他先后从师于杨公骥、郭守田、陈连庆、邹有恒等著名教授,后有幸得到周一良、呈于廑两位史学巨擘的指教,受益良多。对于各位师长的指教秉承吸取,含英咀华,永志不忘。他赞赏“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观点,并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以他人之所长,补自己之不足。他尊重同仁,从不议论、针砭他人。一位朱先生的大学同窗,与之共事几十年的教授说:“我最佩服朱先生那种谦逊为人,谦逊治学的高尚品格。”这也完全可以代表我们学生的心声。
    朱寰先生在事业上有理想、有抱负、有毅力,但是从来不追求个人名利。他无论是在履行行政职务,或是参加学术活动,总是置身于群众之中,冷静地思索,主动与同仁切磋,默默无闻地作好应该作的一切。自1978年至今近20年间,没有通过自己的职权为自己呈报过一次先进,就是群众选他,也不上报,主动把荣誉让给别人。然而他关心群众的疾苦,同情弱者,捍卫正义,仗义执言,为别人的正当要求奔走,不怕琐碎,不惧辛劳。自己经常是素衣淡食,几十年来一直过着俭仆生活,但是却在经济上资助同学、同事或朋友,并引以为乐。这种气节在当今商潮滚滚,物欲横流的社会时尚中该是多么可贵!多么可敬!
    朱寰先生在我国世界史研究领域已经开拓、耕耘40多个春秋。40年前,当我国世界历史学科尚属初创时,朱先生即参加了这一宏大的文化建设工程。几十年来,筚路蓝缕,孜孜以求,虽然历尽坎坷,艰辛倍尝,但却始终无怨无悔,矢志不渝。如今,先生已年逾古稀,却仍然坚持工作在教学科研的第一线,为加强本学科的建设不懈地努力着。“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我们衷心地祝愿先生健康长寿,同时也祝愿先生在学术领域里再作千里之行。
    注释:
    [1] 吴于廑:《世界史》,高教出版社1994年版,第9页。
    [2] 即从编年史《往年纪事》上记载的9世纪中叶提到6世纪中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