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奥地利问题与三十年代的意德关系(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 杨和平 参加讨论

此时年轻的奥地利国内政局动荡不安。社会民主党人和基督教社会党人及其他右翼派别为首的资产阶级集团发生严重的政见分歧。双方各自成立准军事组织“保护联盟”和“乡土军”相互对峙。1933年3月4日,国民议会解散。基督教社会党人陶尔斐斯(Dollfuss)总理发动“宫廷政变”,接管了国家政权。1934年初,国内战争爆发,社会民主党被解散,许多人被特别军事法庭宣判死刑,许多人遭监禁。陶尔斐斯建立起独裁专政。同时,奥地利的法西斯组织“国家社会主义者”加强了活动并得到希特勒法西斯的有力支持。也就在1934年1月21日, 墨索里尼派遣苏维西访问奥地利,重申奥地利必须首先“得到独立自由与和平生活的正常条件的保证。”3月17日,意大利同奥地利、 匈牙利签订了三方“罗马议定书”,建立了“罗马国家体系”。6月, 墨索里尼同希特勒在威尼斯进行了双方之间的首次会谈,就奥地利问题,双方都没有放弃初衷。希特勒承认,讨论德奥合并问题的时机还不成熟,但他坚持陶尔斐斯必须下台,必须让奥地利的纳粹组织参加政府,墨索里尼“注意到”了这两项要求,但不同意。两个星期之后,1934年7月25日, 奥地利法西斯“国家社会主义者”发动政变,陶尔斐斯遭遇谋杀。对此,墨索里尼立即派遣四个师的兵力屯扎勃伦纳山口,支持奥地利保卫自己的独立。墨索里尼在给奥地利副总理斯塔海姆伯格(Starhemberg )的电报中说:“奥地利的独立是意大利为之奋斗,将来还要继续为之奋斗的一个原则”。〔11〕希特勒就势退却,“奥地利军团”未敢贸然行事。1934年12月早些天,墨索里尼问驻柏林大使塞鲁蒂(Cerruti), 德国能够进攻奥地利尚需多长时间,塞鲁蒂说不超过两年。墨索里尼表示,现在我们不得不完成在埃塞俄比亚的战争,然后回到欧洲,对于德奥合并运动将保持绝对不妥协让步的态度。〔12〕
    本来在1933年墨索里尼倡导的《西方四大国谅解与合作政治条约》(通称《四国公约》)中,墨索里尼执行的还是一种几乎与英国如出一辙的“扶德抑法”的欧洲政策。〔13〕意德关系可以说是处在一个比较高的格调上。但陶尔斐斯遇刺后的一段时间里,意德关系降低到了“最低点”〔14〕。1935年1月, 墨索里尼在罗马同新任法国外长赖伐尔签订了一项协议,除解决了两国长期悬而未决的某些非洲殖民地问题外,更重要的是,法国保证一旦奥地利的独立受到威胁就同意大利进行磋商。4月,英、法、意三国针对德国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 结成了“斯特莱沙阵线”(Stresa Front),三国重申了他们关于凡尔赛和约、洛迦诺公约以及支持奥地利独立的立场,并一致同意“用一切适当的手段反对单方面废弃和约的行动”。5月初, 墨索里尼对他的部下说:“意大利和德国之间的桥梁全部垮掉了,……从现在开始,我们已完全站在西方国家一边了。”〔15〕6月, 法国总参谋长甘末林去罗马同意大利参谋长巴多格里奥(Badoglio)拟订了一个包括法国、意大利和小协约国在内的保护奥地利免遭德国进攻的全面军事合作计划。凡此种种,德国驻意大使哈塞尔(Hassel)总结道:“大约一年来一直很明显的德意关系的恶化,最近达到了顶点。”〔16〕
    可以看出,墨索里尼在这里一改《四国公约》中“扶德抑法”的态度,进行了一连串的联法抑德外交动作,直接的动因是为了抑制德国对奥地利的企图。不过,更深层次的目的还是致力于至少暂时性地维持欧洲的宁静,为其侵埃行动解除后顾之忧。在墨索里尼的思维中,欧洲和非洲是联系在一起的,奥地利与埃塞俄比亚是联在一起的,着力于奥地利的安全,着力于欧洲的宁静,为的是能安心于非洲战争。
    
    1934年12月,意大利挑起瓦尔--瓦尔冲突,揭开了侵埃战争的序幕。1935年10月,正式发起战争行动。尽管英国人为了应付国际国内舆论,维持自己在国联的领导地位而敦促国联对意大利实施的禁运和制裁,由于其指导性的“双重政策”而更多地显示出纯粹是一种作态, 〔17〕,但意大利还是倍受刺激, 产生了退出国联、 情移德国的意向。 1935年11月12日,意大利驻德大使阿托利科(Attolico)禀呈墨索里尼,意大利在强制制裁实行以后仍留在国联,也就意味着意大利接受了制裁;另一方面,若意大利退出国联,将会在英法之间造成裂隙,在法俄同盟和英德海军协定所带来的变化了的国际形势下,企图恢复斯特莱沙阵线是荒谬的,代之而来的是意大利应该采取有利于与德国的共同利益的政策,同它结好。〔18〕
    英法与意大利在埃塞俄比亚问题上因制裁而产生的裂隙正好被希特勒所利用。西方有人把希特勒对埃塞俄比亚的政策描述为“两面下注”(bipartisan)〔19〕。时局对于希特勒来说也真可谓左右逢源。倘若意大利战败,这就意味着削弱了德国争夺中欧,尤其是合并奥地利的一个主要障碍。如果意大利获胜,意大利与英法的矛盾将会激化,斯特莱沙阵线势必寿终正寝,意大利陷于外交孤立后,希特勒拉拢墨索里尼共同对付西方民主国家也就显得更加容易了。因而,希特勒对意大利的胜败并不关心,他希望的是意大利同英法在埃塞俄比亚问题上的持续冲突。
    1934年底、1935年初,法意协定签订前后,希特勒致信海尔·塞拉西,声援埃赛俄比亚,并答应给予必要的武器援助,令海尔·塞拉西激动异常,迭迭声喏:“德国是埃塞俄比亚唯一真诚的朋友”。〔20〕但1935年9月,希特勒从驻意大使哈塞尔的报告中得知, 墨索里尼没有能力同时进行与埃塞俄比亚的战争又抵制制裁,担心墨索里尼可能退却。为了“鼓励”墨索里尼投身侵埃战争,希特勒密令海军上将卡纳里斯(Cananis)于9月14日去卡多勒(Cadone)会见了他的意大利同行罗阿塔(Roatta)将军,双方希望捐弃前嫌,建立“同共产主义作斗争”的警察合作。这次会谈是意德关系的又一个转折点。希特勒、墨索里尼后来均宣称罗马--柏林轴心之肇始可以追溯到1935年9月〔21〕, 概指此卡多勒会谈。此后,希特勒给意大利送去了煤,还送去了十艘潜艇。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