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0〕特尔福德·泰勒,《慕尼黑-和平的代价》,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251、581页。 〔17〕参阅齐世荣,《试析意埃战争前夕英国的“双重政策”》。《世界历史》1989年第5期。 〔18〕〔19〕〔23〕European Studies Review,V7( 1977) P416;P411;P430。 〔21〕Robertson,op cit,P182;保尔·施密特,《我是希特勒的译员》,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1页。 〔22〕哈塞尔1936年1月7日致德国外交部电。Documents on Germ-an Foreign Policy,1918-1945,(DGFP),Series C,V4, PP964-977。 〔24〕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Addis Ababa), 意为“新花”。 〔25〕〔26〕〔27〕《西亚·非洲》1986年第4期,第50,50, 51页。 〔28〕DGFP,Series D.V1,PP278-281。 〔29〕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三联书店1974年版第471页。 〔31〕J·C·Johari,Intemational Relations and Politics,New Delhi,1984,P211,Note 47。 〔33〕〔34〕Malcolm Muggeridge ed. Ciano's DiplomaticPapers,London,1938,PP80-91;PP108-115。 〔35〕让-巴蒂斯特·迪罗塞尔,《外交史(1919-1978年)(上)》,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版第219-220。 〔36〕〔37〕〔38〕〔39〕〔41〕Ciano's Diary,1937 -1938,London,1952.Feb.13,Feb,23,Mar.12,Mar.14,Apr.3,Apr.24 1938。 〔42〕《齐亚诺日记(1939-1943年)》,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1939年8月26日。朱庭光主编,《法西斯主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385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