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国在此奠基(3)
二、“犹太民族家园”的经济文化发展 在这20年里,巴勒斯坦犹太社团的经济、文化发展十分迅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1.经济发展 随着大批犹太新移民及其带来的资本流入巴勒斯坦,巴勒斯坦犹太社团的经济实力迅速增强,主要由犹太人经营的农业、工业、商业和对外贸易均获得了长足发展。 世界锡安主义组织和犹太代办处为加速复国进程所采取的主要方针就是在巴勒斯坦购置土地,开荒垦殖,发展农业。从1921年到1939年,犹太民族基金会和巴勒斯坦拓殖基金会从阿拉伯人那里购进的土地达843854杜纳姆,这个数字还不包括委任统治当局特许给予和租借给予犹太人的土地。〔10〕大批犹太移民来到这些土地上排水、搬石、冲洗盐份、松土、施肥、灌溉,造出成片良田,种植各类作物,特别是柑桔类水果。最初不少犹太新移民采取一家一户单干的方式,但由于缺乏经验遇到不少困难,又因与周围阿拉伯人时有摩擦而有不安全感,因而逐步组织起来,学习阿利亚先驱们的榜样,建立起不少新的莫沙夫和基布兹。虽然因经历几次经济萧条和危机而出现过曲折,伊舒夫(即以色列建国前巴勒斯坦的犹太社团)农业的产量、效益和利润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一直稳步增长,并且成为推动整个巴勒斯坦农业摆脱危机影响,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以柑桔为列,从1925年到1930年产量增加了6倍; 到30年代,柑桔生产发展更快:1929年的产量是2897686箱,而到1937 年已达11408964箱,〔11〕又翻了几番,其中大部用于出口。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巴勒斯坦每年出口的柑桔达1000万箱,创造了90%以上的外汇收入。犹太人大量购置土地使许多阿拉伯人失去土地,是导致阿拉伯人反对犹太人移民巴勒斯坦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有时犹太土地拥有者也雇佣无地的阿拉伯人,如在1933年,由于柑桔园迅速扩大,犹太园主就雇佣了5000多阿拉伯人为其打工。〔12〕但总的来看,大多数失去土地的阿拉伯农民还是很难找到工作,因而被迫离开家园进入城市。 伊舒夫工业的真正兴起始于第三次阿利亚时期,到第四、第五次阿利亚期间获得了较大发展。与早期阿利亚的重农主义色彩不同,第三次阿利亚在世界大战后全球经济复兴的大气候中显示出浓厚的工商业色彩。1920年创建的“巴勒斯坦地区犹太工人总工会”(下简称“犹太工总”)正是适应当时犹太工商业兴起及犹太工人阶级成长的需要而产生的,此后便成了推动巴勒斯坦工业、乃至整个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接着,在第四、五次阿利亚中,来自波兰和德国的犹太工商者和实业家们以自己的金钱和经验继续推动工商业繁荣。他们大量涌入特拉维夫、海法和耶路撒冷等大城市,开设商店,建立工厂,发展公用事业。首先繁荣的是建筑业,到处可见的建房筑路热潮刺激了建筑材料工业急剧膨胀,将大批下层犹太移民和无地阿拉伯农民卷入了建筑工人大军。犹太工总于1923年建立的索来尔包奈建筑公司在这股大潮中迅速发展为一个建筑康采恩,拥有自己的轧钢厂、水泥厂、玻璃厂和化工厂,每年能建造 5万套住宅。其它工业也纷纷建立并发展起来。著名的洛兹依阿纺织厂的建立标志着巴勒斯坦纺织、服装业的诞生,它是第四次阿利亚时期由犹太移民创办的。一批犹太技术人员积极开采死海中的钾碱等资源,并建立了提炼工厂,到1939年钾碱年产量已达63500吨, 并开始出口钾碱和其它化工产品。〔13〕1935年,从伊拉克到海法的输油管开始出油,从而使以巴勒斯坦出现了小型炼油厂。犹太工总首先发起组织海洋捕鱼船队和海洋公司,甚至打算建立巴勒斯坦的民用航空公司。其它如农业机械、钻石加工、火柴、烟草、冶金、食品等工业也在犹太实业家的推动下蓬勃发展起来。工业的发展使对能源的需求急剧增加,被认为是经济增长标志的电力消耗量在第五次阿利亚期间增长了好几倍, 从1931 年的300万千瓦小时猛增到1939年的2500万千瓦小时。〔14 〕著名犹太专家平恰斯·鲁登贝格设计的发电厂可利用约旦河水发电,大大增强了巴勒斯坦的供电能力。 到第五次阿利亚结束时, 伊舒夫工业的年产值已达1000万英镑。〔15〕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巴勒斯坦的工农业发展水平在中东已居于前列,虽历经几次萧条和危机,整个经济却一直处于增长之中。当时许多国家的政府均有巨额财产赤字,而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当局却有不断增加的盈余。由于经济形势看好,巴勒斯坦的生活水平在中东地区也是较高的,第三产业的欣欣向荣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犹太工总开办的合作零售商店网遍布城市各地,商品丰富,生意兴隆。有1300家公司参加了1932 年在特拉维夫举办的东地中海商品交易会。 这个城市到1939年已有15万居民,被称为“世界上唯一纯粹的犹太城”。 到1939年,虽然犹太人在数量上仍远少于阿拉伯人,但却控制了巴勒斯坦80%以上的工业,最富饶高产的农业地区,主要的商业网点及金融、保险、对外贸易等经济命脉,使伊舒夫逐步具备了一个“民族家园”的经济基础。 2.文化发展 伊舒夫的迅速扩大和经济实力的增强促进了犹太文化在巴勒斯坦的发展,而犹太文化的发展又使整个犹太社团的民族素质和凝聚力大大提高,反过来再促进伊舒夫经济社会的繁荣,为巴勒斯坦“犹太民族家园”的形成和发展确立了牢固的精神支柱。 犹太传统文化历来特别重视教育的价值,伊舒夫的领袖们也一直把发展教育视为头等重要的大事。一个包括小学、中学、师范学校、职业培训学校和农业技术学校的教育体系20年代中已经在巴勒斯坦建立起来,到30年代进一步完善,从而使每一个犹太儿童至少能完成初等教育。伊舒夫教育网的重点则放在对新移民进行职业培训上,使大批新进入农场、建筑工地和工厂的成年人在短期内能迅速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适应经济、文化各方面发展的需要。1918年7月24日, 巴勒斯坦第一所犹太高等学府--希伯来大学的奠基仪式在耶路撒冷隆重举行,英军代表及犹太人、穆斯林和基督徒中的名流显贵都出席仪式表示祝贺,魏兹曼在仪式上发表讲话,称希伯来大学将成为“犹太精神文明发展的中心”〔16〕。该校建设过程中获得了世界各地犹太人的大量捐助,许多教学楼都以捐助人的名字命名。1925年该校建成,贝尔福亲自赶来参加开学典礼并致贺词。到30年代,希伯来大学已成为中东教育水平最高的学府之一,不仅为伊舒夫和巴勒斯坦,也为世界各地的犹太社团培育出了第一流人才。 同时, 1924 年在海法建立的以色列工程技术学院和1925年在雷霍沃特建立的丹尼尔·西埃弗研究中心,为伊舒夫的理工科教育和科技研究奠定了基础。到第五次阿利亚期间,大批犹太教授、科学家从德国来到巴勒斯坦定居,更使伊舒夫的教育和科研获得新的发展动力。 1920年,英国当局正式将希伯来语确定为巴勒斯坦的三种官方语言(另两种为英语和阿拉伯语)之一,此后希伯来语在巴勒斯坦普及更快。到30年代,犹太社团内部讲希伯来语已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规范,不遵守者会受到指责,孩子们更是百分之百地讲希伯来语。同时散居世界各地的犹太人也开始重新使用希伯来语。这一古老语言在短短几十年内复兴,使希伯来文化在巴勒斯坦获得空前的繁荣和发展。许多用希伯来语创作的著名诗人、作家、学者和艺术家纷纷迁居巴勒斯坦,其中包括现代希伯来语大师海姆·纳赫曼·毕阿利克,著名诗人和作家扫罗·柴尔尼科夫斯基,杰出的哲学家和锡安主义思想家阿哈德·哈姆以及约·希伦纳、塞·约·阿格农、德沃拉·巴农、格·肖夫曼、海姆·哈扎茨等。他们在希伯来语的“故土”大显身手,发表了大量希伯来文优秀作品,还将许多世界名著译成希伯来文。特拉维夫成了希伯来文化发展的中心,那里出版多种希伯来报刊,上演希伯来文戏剧,每周五还举行希伯来语文学晚会。 其它文化如音乐、美术、舞蹈等在这一时期也都蓬勃发展。1906年建立的第一所犹太美术雕塑学校--比扎莱尔工艺学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独特风格的巴勒斯坦犹太美术雕塑流派。第三次阿利亚时期出现了主要由犹太人组成的交响乐团、合唱队和歌剧团。到30年代,大批逃离德国的犹太音乐家来到巴勒斯坦,使伊舒夫的音乐活动空前活跃并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巴勒斯坦的犹太舞蹈家们善于将当地古老的犹太民间舞蹈与欧洲离散地犹太舞蹈的不同特色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独特的伊舒夫舞蹈艺术。 伊舒夫文化的发展虽然以犹太希伯来文明作为主体,但也能对来自世界各地的犹太移民带来的各种非犹太文化兼容并蓄,因而形成了一种多元互补的巴勒斯坦犹太文化体系。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