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德国调停中日战争及其在德日关系中的地位(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 何兰 参加讨论

本着中立原则,德国一方面力劝中国“不要不加考虑地拒绝日本还算过得去的和平努力”〔8〕。另一方面又告诫日方: 和谈条件要适度,“如果蒋介石……拒绝缔结和约,则将对日本极为不利”〔9〕。 当日本后来又提出一个更为苛刻的议和条件时,德国警告日本政府,如果再向中国提出“屈辱的、不能接受的要求,我们仅仅作为一个递信员的作用也是有限度的”〔10〕。意在暗示日本,德国将拒绝调停。可见,德国通过调停诱使蒋介石降日之说是不客观的。
    需要说明的是,德国政府之所以在调停中持中立态度,并非同情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而是由德国本身的国家利益和全球战略所决定的,有其内在的动因。
    第一, 希特勒全球战略的目标是使欧洲日耳曼化。 德国与日本在1936年缔结《反共产国际协定》的目的,就是要利用日本来共同对付英、苏两个主要敌人。而在希特勒正准备发动吞并欧洲的战争之时,日本一旦陷入中国战场,德国便不能指望它在其未来的对苏战争中与之配合,形成东西夹击之势,日本亦将失去作为自己盟友的意义。因此,德国希望日本不要把实力消耗在对华战争中,而应集中兵力牵制苏联。
    第二,德国对中国具有不可替代的贸易需求和经济联系。自希特勒上台以来,便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加紧扩军备战,给德国经济带来了难以承受的压力。到1936年3月,原料储备只能维持两个月之用, 根本无外汇储备可言。而当时的中国是一些重要战略原料、特别是钨的出口大国,蒋介石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正急于得到国外的新式武器装备。希特勒与蒋介石各有余缺,互有所求,很快就成为紧密的贸易伙伴。日本如果取胜,不仅会独占中国、垄断中国市场,而且还可能乘德国在欧洲与英法作战之机,夺取这些国家在亚洲的殖民地,而这些殖民地对德国至关重要。因此,德国希望中日战争赶快停止,用谈判方式解决问题。
    第三,德国担心日本在华的行动会使中国投入苏联的怀抱。中日战争爆发后,苏联从道义上、外交上支持中国,中苏关系有了明显改善。特别是1937年8月21日《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签订之后, 苏联军火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令德国十分担忧。当日本一再声称它是在中国与共产主义作战,要求德国履行义务支援它时,遭到了德国外交部的反驳:德日反共协定只是为了对付苏联,而“并未规定在第三国的土地内和共产主义进行战斗……,日本在中国的军事行动,已经破坏了德日反共协定的价值,只会促进共产主义在中国的更快发展”〔11〕。德国军事顾问团团长法尔肯豪森也曾多次指出:“如果战争拖延下去,中国经济崩溃,共产主义就会在中国发生”〔12〕。
    中国政府深知德国的担心,也有意打苏联牌,南京失守后,曾多次向德表示,如果日本定要灭亡中国,中国将被迫倒向苏联。德国感到情况危急,马上指示陶德曼:“着重警告中国政府,不要与俄作任何进一步的亲善,否则,德将重新考虑与中国的关系”〔13〕。陶德曼在会见中国副外长陈介时,直接了当地要中国政府“不能过于相信苏联的帮助”,甚至指责中国与苏联缔结条约是“犯了一个严重错误,它使中日间达成协议更困难了”〔14〕。
    基于上述种种因素,德国为了达到在德-中-日三角关系中既不影响与日本结盟,又不失去在华利益,既能阻止中国倒向苏联,又能从“道义”上抬高自己的目的,十分重视调停工作。连希特勒本人也曾直接过问过此事的进展情况,甚至表示在适当的时候亲自出马。
    然而,事与愿违。由于接受调停的双方在国内都面临着复杂的政局,调停工作极不顺利。中国方面,当收到日本11月2 日提出的包括内蒙独立、华北自治、共同防共等一系列苛刻内容的议和条件时,正值九国公约签字国会议即将召开之际,蒋介石把全部希望寄托在英美等国对日本侵略进行干涉和制止上,因而拒绝了日本的“和谈条件”。日本方面,依仗其军事上的优势,嚣张气焰不断高涨。当蒋介石因九国公约签字国会议无果而失望、准备同意以日本的条件为基础开始和平谈判时,日本又得寸进尺,提出新的更加苛刻的条件。其中除了11月份的要求外,还增加了“承认满洲国”、“对帝国赔款”等内容,并且还在一份类似最后通牒的附件中,限令中国政府必须在年底之前作出答复〔15〕。这些意味着征服与灭亡中国的和谈条件,使中国政府感到“苛刻至极,既无从考虑,更无法接受”,故一直拖而不答。
    但是,就这样一份连亲日派大使狄克逊都认为“苛刻得令中国难以接受”的议案,竟被日本极端分子攻击为“太温和,太软弱”。特别是日本攻占南京后,被暂时胜利冲昏头脑的日本政府,借口中国政府对和谈毫无诚意,作出了进一步扩大战争的决定,并于1938年1月16 日发表了“今后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的声明。中国政府亦针锋相对地声明:“任何情形之下,必竭全力以维持中国领土主权与行政之完整,任何恢复和平的办法,如不以此原则为基础,决非中国所能忍受”〔16〕。 1月18日,中日断交,两国分别召回大使,德国调停彻底失败。
    三、德国调停中日战争在德日关系中的地位
    三四十年代的日本,在纳粹德国的全球战略和远东战略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和战略地位。这不仅因为日本在国际舞台上举足轻重,而且还由于德日两国的意识形态和国际处境也很相近,在德国将要进行的称霸世界战争中,日本是进攻苏联、牵制英法美不可多得的理想盟友。然而,德国调停中日战争之前的德日关系,由于受德国远东“平衡”外交政策的制约,围绕中国问题存在着深刻的利益矛盾。德国不愿为了日本而牺牲在华利益,力求在中日冲突中保持“中立”,曾令日本极为不满。德国调停失败成为德日关系的转折点。此后,德国放弃了艰难维持的中立政策,公开支持日本,开始了两个法西斯国家的紧密勾结。从德国对日态度转变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其对日政策始终是以是否符合自己国家战略利益为出发点的。
    德国是否承认伪满洲国、在华军事顾问、对华军火输出始终是德日关系中最为敏感和棘手的三大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