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1 〕伊罗生:《我们心灵上的印痕:美国人心中中国和印度的形象》(Harold Isaacs,Scratches on Our Minds: American Imageof China and India),格林伍德出版社1958年版,第64页。 〔2 〕笔者对美国人中国观演变过程的分期受到美国学者伊罗生和孔华润的启发,但与之又有不同。参见《我们心灵上的印痕:美国人心中中国和印度的形象》, 第71 页; 孔华润:“美国人的中国观”(Warren Cohen,American Perceptions of China), 载殴迈格与罗伯特·奥克斯纳姆合编:《龙与鹰》(Michel Oksenberg and RobertOxnam ed.,Dragon and Eagle),纽约1978年版,第55页。 〔3〕赖德烈:《早期中美关系史》( K.S.Latourette, The History of Early Relations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纽黑文1917年版,第124页。 〔4 〕安德鲁·利普斯科姆编:《托马斯·杰裴逊文集》(AndrewA.Lipscomb ed.,Writings of Thomas Jefferson),第5卷,华盛顿1904年版,第183页。 〔5〕乔赛亚·昆西:《山茂召少校日记》(Josiah Quincy, TheJournals of Major Samuel Shaw),波士顿1847年版,第197-199 页。 〔6〕本森·格雷森编:《美国人心中的中国形象》(Benson leeGrayson ed.,The American Image of China),纽约1979年版, 第85页。 〔7〕乔赛亚·昆西:《山茂召少校日记》,第197页。 〔8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近代中国对西方及列强认识资料汇编》,第1辑,第1分册,台北1972年版,第53页。 〔9 〕伊罗生:《我们心灵上的印痕:美国人心中中国和印度的形象》,第96页。 〔10〕《中国丛报》(The Chinese Repository),第1卷, 1832年10月,第213-214页。 〔11〕卫三畏:《中国总论》(S.Wells Williams,The Middle Kingdom),纽约1848年版,第419-520页。 〔12〕林乐知:《治安新策》,载《中东战纪本末》,初编,卷八,1896年图书集成局铸铅代印。 〔13 〕明恩溥:《中国人的性格》(Arthur Smith, ChineseCharacteristics),纽约1894年版,第318页。 〔14〕明恩溥:《中国人的性格》,第329-330页。 〔15〕斯图尔特·米勒:《不受欢迎的移民》(Stuart C.Miller,The Unwelcome Immigrant),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1969版, 第168页。 〔16〕斯图尔特·米勒:《不受欢迎的移民》,第145-167页。 〔17〕忻剑飞:《世界的中国观》,学林出版社1992年版, 第324页。 〔18〕丁韪良:《中国的觉醒》(W.A.P.Martin,The Awakeningof China),伦敦1907年版,第199页。 〔19〕保罗·瓦格:《一个神话的构成:1897-1912年间的美国与中国》(Paul Varg,The Making of A Myth: The United Statesand China,1897-1912),格林伍德出版社1968年版,第112页。 〔20〕明恩溥:《今日中国与美国》(Arthur Smith,China and America Today),纽约1907年版,第106页。 〔21〕孔华润:《美国对中国的反应》,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65页。 〔22〕孔华润:《美国对中国的反应》,第195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