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第三次技术革命(2)
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通向20世纪下半期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桥梁。 第三次技术革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是世界各国经济、政治、文化、军事诸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这些因素主要是:社会生产的需要;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战前科技发展的理论基础;战后的军备竞赛;国家的干预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过程中的历史交往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前提,它在这些综合因素中起了催化、联系和承前启后的作用。 以电子工业为基础的电子计算机的生产和应用,是第三次技术革命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标志之一。当前电子计算机的科学技术水平、生产规模和应用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尺度。本世纪上半期,科学家对分子、原子和固体中的电子运动规律及对不同波段的电磁辐射的特殊矛盾的研究,以及数量逻辑和电子学、机械电磁计算技术成果,都为电子计算机的制造准备了基础。但是,推动电子计算机制成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而且其契机是军事目的。1945年底,美国为军事需要研制了第一台程序“外插型”电子计算机,运算速度每秒5000次。它是用美国军费建造起来的。晶体管是战时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继续。电子电路块即集成电路也是1950年根据军事合同设计的。全世界家喻户晓的晶体管发明者巴丁、布拉顿和肖克莱,是在战前及战时科学家工作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弗兰克·普雷斯认为:“那个简单的发明开始了一场信息革命,计算机和电讯的加入,改变了我们的联络方式,创立了一个新工业以及构成了电子服务系统。”⑩战争的交往方式促进了电子计算机的产生,而电子计算机的产生又为人类和智能交往活动开辟了新天地。 作为一次空前规模的流血暴力交往,救死扶伤的医药发明特别迫切。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个超大型的医学实验场,战争为新医药的出现,提供了充分的发展条件。正因为如此,美国把救急药物的研制,列为研制原子弹工作之后的第二位重要任务。1943年,美国开始生产青霉素,它的发明者是英国科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霍华德·弗洛尼和厄恩斯特·鲍里斯·钱恩。青霉素挽救了面临传染病威胁的几百万盟军的生命。新药氯喹把数万名患疟疾的美国士兵从死亡线上救了过来。恢复预防流行斑疹伤害疫苗的功能,是战争中美军未染此病的奥秘所在。陆军环境医学研究和军事精神病的研究的进展,对战后和平时期的相关学科发展也起了作用。战争也使外伤治疗有重大突破(11)。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战争的需要,使得抗生素和相应的微生物遗传学异军突起,从而给遗传物质的基础提供了动力,推动了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工程技术革命。美国的科学家莱纳斯·泡令(诺贝尔奖金得主)在镰刀形血球贫血症找到一种疾病克星--血斑作为战时细胞病理学的研究结果时,生物工程技术革命就开始了。 可以说,本世纪80年代的高技术革命,主要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动员起来的人力和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战争激发起来的有关许多物理、化学、数学方面的新成就,随着战后科技人员大批和平转业而进入生物领域。物理、化学的新概念、新方法也渗入了生物学,从而使生物学界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成为本世纪人类的伟大创举(12)。战时塑料的研究和制作方面的突破,改变了现代社会生活的内容。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塑料工业的用途进入了全新的范围,使工业界和消费者对塑料制品刮目相待。从降落伞到光学透镜、人造眼睛、丙烯酸假牙、织物服装、墙壁铺面,琳琅满目。现代塑料生产安全镜、电子设备、绝缘体、建筑镶板、乐器、录音机、汽车零部件,以及飞机、汽车和船只的主体部分。也有些发明在战后几十年才被人们注意。德国战时对金属的研究,在战争结束前几个月,已经用氮合金钢装备空军。直到80年代末,英国的钢管制造商在面临涨价3倍的镍时,才注意到了德国人的战时技术记录。这可以说在战争交往形式下的一个有趣插曲。 在战争中各国政府大力资助科学发展和有系统地把科学当作国家资源,从而促进了科技的发展。以美国为例,联邦政府不仅在科研经费数量方面超过了私人垄断公司,而且制订了新的科研项目,并建立了联邦的经费提供机制。1940-1941年,美国成立了国防委员会与研究发展局。当时它的研制经费达6亿美元,其中83%由联邦政府提供(13)。战后仍沿着这个方向不断增加,使科技持续发展有了保证。受雇的科学家也因此而增多,如1941年为87000人,而到1945年战争结束时,达到了199000人(14),使科研工作有了人力保证。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一些投资周期长、风险大、预期收益又无保证的耗费资金巨大的科研项目,私人垄断公司无法承担。因此,只能由政府为了战争的需要而承担和提供资金。此端一开,便为战后技术革命的大发展,启动了闸门。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它使原子弹等军事科学技术得到空前发展,为战后的科技新发明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和物质条件。原子弹、火箭、通讯等方面的科研都是和军事直接相联系的。战争中,美英科学家开发核能和研制的雷达、药品,开通了科学技术交往的新通道。1942年12月,美国芝加哥大学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原子能反应堆。利奥·西拉德、爱德华·特勒、恩里科·费米等逃离欧洲的科学家及美国的同行们,成为促进核时代到来的先驱。从原子弹的基础研究,发展到原子弹的爆炸,有力地证明了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对基础研究重要性的认识,在30年代已被许多科学家所认同。作为政府方面重视的标志,是罗斯福于1944年11月7日给科学研究发展局局长V·布什的信。信中要求布什起草美国在战后如何支持科学研究的报告。1945年7月5日,布什向杜鲁门呈交了《科学--无止境的领域》的咨询报告(15),有力地申述了基础研究是一切科学技术的基础,它会导致新的知识的产生,会引起崭新的,以科学为基础的工业的建立,还会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报告建议国家大力支持和扶持基础科学研究,设立国家基金会,以组织有关领导工作。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