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第三次技术革命(4)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协作战斗精神,在军事技术合作方面也表现出新特点。这种合作是超越制度、超越意识形态的历史交往。在苏联发展军事工业方面,英美的援助是不能忽视的。据美国租借法案执行署负责人斯特丁纽斯统计,战争进行到1943年年中,虽然美国只供应了他们期望能够运送的大约3/4的物资,但对苏联的援助还是达到了惊人的程度。据统计,共有飞机4100架、卡车和吉普车138000辆、钢912000吨、食品150万吨和大量的其他战略物资。英国也陆续向苏联运送武器的原料。从1943年年中起,美英两国根据第三个议定书的计划,对苏联继续援助,而且运输速度不断加强(19)。1943年7月至1944年3月,仅从北路运去的就有坦克5000辆、飞机7000架、各种车辆7000辆,从南路运去2000台机车。据法国史学家米歇尔统计,在整个战争进程中,盟国对苏联的物质供应(几乎全是美国的)总数达到了110亿美元之多,而且都是无偿的(20)。这些援助,进一步加强了苏联反对德国法西斯的军事实力,而且对战后的技术发展也起到了直接或间接的作用。 在世界交往普遍化条件下发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科技发展与战争和平的新信息。战争中以原子武器研制成功为标志的高科技新发展,演化为战后的军备竞赛。热战变成为冷战。科技发展的不平衡使世界范围内贫富差距日益扩大,使战争因素增加。但科技的发展也使世界各国相互依赖增强。特别是在战争中发展起来的、杀伤性很强的核武器,产生了人类新的生存法则:你活也要使别人活;要毁灭别人,也难免自己灭亡。战争已不再是用其他手段实现政治交往的继续,因为在一场核战争中,这种政策的决策者也将化为灰烬。因而,在战后美苏核对抗的时代,对新的世界大战的严重后果都有顾虑,任何一方都不敢轻易挑起战争,都把限度控制在战争边缘为止。战后半个世纪,虽然局部战争此伏彼起,但世界大战并未发生。科技的高度发展,使用战争手段掠夺别国资源市场、重新瓜分势力范围的旧方式已经过时,依靠科学优势、用和平的新手段获取市场、原料和高额利润已有现实的可能。科学技术所引起的这些变化,使制约战争的和平因素大为增强。特别是由此引发的人们对战争的思维方式的变化,使对抗日趋下降,对话日渐上升,世界大战发生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在世界交往普遍化条件下发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也带来了高科技发展的远景。在大战中,特别是大战结束前,高科技的作用向各国提出了长远发展的利益问题。随着战争结束与和平时代的到来,世界历史经过了40余年的动荡,人类越来越意识到新技术革命的巨大威力。为了迎接挑战,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制定了着眼于21世纪的高技术发展计划,以便在国际竞争中抢夺经济和科技的制高点。继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争夺军事优势之后,国际竞争的重点已经转向争夺“综合国力”优势。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竞争基本形式,已由军事转向经济、技术、社会机制和智能方面。经济不发达的国家,要想不甘落后就必须发展高科技。正如邓小平在《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讲话中所指出的:“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21) 在世界交往普遍化条件下发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史研究者也带来了关于经纬交织的历史发展线索的启示。美国研究中国和中亚的史学家小约瑟夫·F·弗莱彻就曾用“社会的历史连续性和地区连续性来说明整体世界史的组成”(22)。中国世界史学界也有以年代为经、以地区为纬及以生产方式为经、以地区为纬等说法。这里讲的都是通常所说的纵向与横向发展问题。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对高科技的作用中,我们看到历史交往的重要作用,从而进一步认识到:在世界史研究中,不能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作为历史发展的单线结构。只有生产力和世界交往纵横联系、经纬交织和综合多线的结构,才能重现丰富多彩的整体世界史的本来面貌。回顾本节开头引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两段关于生产力和世界交往的论述,结合从那时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世界史,我们就会更加深刻地领悟这一点。 注释: ①见彭树智主编:《世界史·现代编》(下册),第1章,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②我有关历史交往的论文有:《一个游牧民族的兴亡--古代塞人的历史交往》,《西北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阿富汗与古代东西方文化交往》,《历史研究》,1994年第2期;《伊朗与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的西传》,《中东研究》,1994年第2期。 ③⑤⑨(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58-61、40页。 ④余同元:《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100次战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胡德坤、罗志刚:《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世界性社会进步》,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页。 ⑥见《通典》第193卷《边防典》《大食》条所引;《全唐文》第95卷。 ⑦阿里·玛扎海里著,耿■译:《丝绸之路--中国波斯文化交流史》,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27页。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