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第三次技术革命(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 彭树智 参加讨论

这是一个大的转变。它把30年代开始重视基础研究的趋势发展到一个新时期。由于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世界性交往,人们逐渐认识到知识劳动的意义。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启发就是:在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现代文明三个时期中,科学、技术和生产的不同关系变化。在农业时期,生产促进技术,技术促进科学。在工业文明时期,生产同技术和科学互相促进。现代社会是智力文明阶段,科学研究具有头等意义,结果就出现了科学促进技术,技术促进生产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各国全力以赴的科学技术战争,人们从科学--技术--生产的发展顺序变化上,比和平时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基础研究的作用。各国都在为争取战争的主动权而在加强科学、技术与生产的转化过程。正是在此意义上,更清楚地说明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创了技术革命的新时代。这个时代,就是战时开发成果在战后用于各产业,使现代化成为技术革命促进所有产业飞速发展的新时代,就是技术革命为能源、资源、材料、生物工程和自动控制等领域全面铺开,从而彻底改变人类社会原有面貌的新时代。
    还需要指出的是,第三次技术革命与前两次技术革命以某一种技术求进步为标志不同,它是一个技术体系。第一次技术革命是蒸汽机,第二次技术革命是电力,而第三次是包括原子能、航天、电子计算机、生物工程、新材料等的技术群,这一特点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本身需要技术的全面进步密切相关。由此可见,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对人类科技力量的一次全面检验和激发,而这种科技力量成为战后世界经济增长和人类社会进步的最强大和最广泛的推动力。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第二次技术革命发生前后,谈到生产力和世界交往时,有两段很精辟的话:
    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有关的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为前提的。(16)
    历史中的资产阶级时期负有为新世界创造物质基础的使命:一方面要造成以全人类互相依赖为基础的世界交往,以及进行这种交往的工具,另方面要发展人的生产力,把物质生产变成在科学的帮助下对自然力的统治。(17)
    在20世纪初,生产力和世界交往已经得到普遍发展。量子力学、相对论的创立,资本主义垄断阶级的形成,亚洲的觉醒,俄国的三次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等五大事件,使世界形成为一个互相依赖的整体。18世纪中期和19世纪中期两次技术革命之后,到20世纪中期,又一个技术革命的周期迫近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谈到人类社会主要的发展因素(生产力和世界交往)不仅飞速发展,而且又适逢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样史无前例的战争交往形式。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次普遍的世界交往,第二次世界大战本身,是更普遍的世界交往。在这种条件下,它对第三次技术革命的作用就可想而知了。
    战争,首先是军事行动,但战争的力量是由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因素互相作用和综合构成的,其中科学技术力量尤其不可低估。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比较,科学技术的作用特别显著。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了军事技术的巨大进步,使军事装备具有现代机械化战争的形态。在海上,德国和英国装备潜水艇。在空中,德、法、英、美都有“作战飞行器”。在地面,坦克也在欧洲战场上崭露头角。无线电设备和野战电话机的使用,增加了通讯的速度和灵活性。但总的说来,技术作用是有限的,作战双方还如同过去战争一样,是相互厮杀的大量人群。在西线,协约国军队实施常规地面战。在此之前,在马恩河、凡尔登、伊普雷等地大规模交战,还有三次索姆河之战和行动缓慢的堑壕战,双方军队死伤达数百万之众。而二次世界大战则不同,科学技术的力量显而易见。根据以往战争经验筑构的大型防御工事--马奇诺防线,未能防止1940年法国的惨败。尽管德国也发明了“飞弹”、合成燃料、合成橡胶及其他许多东西,但它在科学实验室和工厂企业战场上的竞争失败了。
    德国法西斯力量一开始所处的优势,是军事技术的优势。它的航空工业1932年生产36架飞机,1935年上升到3183架,1939年达到8295架(18)。这比英、法、波兰三国空军力量的总和还要多。根据1935年英德海军协定,德国扩大军舰和潜水艇的生产,虽然只及英国的1/3,但英国海军分布在世界各地的13个海域,而德国则比较集中,在局部地区造成相对优势。所以战争开始后,德国的潜艇和水面袭击,使英国处于被动地位。
    当德国军队大举侵犯苏联时,德国在军事技术力量方面占有明显优势。开始突然袭击时,出动3700辆坦克、4900多架飞机、47000多门大炮、迫击炮和193艘潜艇。进攻莫斯科时,180万德军共拥有17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1390架飞机、1400多门大炮和迫击炮;而苏联则相差悬殊,125万苏军仅拥有990辆坦克、677架飞机、7600门大炮和迫击炮。苏军全线大反攻的1944年前,军事技术力量突飞猛进。同以前比较,从1939年至1941年6月22日德军进攻时为止,苏联的坦克仅增加7000多辆,大炮和迫击炮92578门,作战飞机17745架,作战舰艇600艘。而1944年一年中,苏联就生产4万多架飞机,290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这和工业发展,尤其是与战争有密切关系的重工业发展有关。如1944年生铁产量增加了31%,钢产量增加29%。工业和军事技术力量的增强,为苏联战胜德国法西斯提供了物质上的有力保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