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澳大利亚土著文化及其滞后原因(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 刘丽君 参加讨论

与世隔绝的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影响在澳洲土著人身上表现的更明显。从内部环境来看,除气候条件和动、植物生态环境以外,还有不同地域的人们在各文化群体间的地理距离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外部环境因素则主要是某一文化体与异域文化体之间因地理距离而造成的隔绝或制约。显然,地域上的距离部分地、甚至全部地使两个相距遥远的人文群体在文化上存在着相对的隔绝性。如从澳洲大陆内部来看,1788年前的澳洲大陆土著人与塔斯马尼亚岛上的土著人由于一海之隔,不仅身体外表不同,就是在语言、生产方式和宗教观念方面都不相同。从大环境来看,澳洲大陆远离世界各个文明中心。例如,悉尼距中国上海8752公里;距苏伊士运河到伦敦的海上通道21000公里; 距檀香山到旧金山12320公里; 距南美洲南端的彭塔雷纳斯10420 公里; 距南非开普墩11766公里。这样一来,在空中交通未开辟之前, 海上交通又极为落后的情况下,不用说古代澳洲,就是18世纪以前的澳洲文化都基本上被封闭在一个与世隔绝的环境中了。澳洲虽然与亚洲距离较近,亚澳之间本有苏门达腊岛、爪哇岛等形成的大陆桥,按理说应当互有往来,但实际上两洲之间并无密切联系。反之,亚欧本是连体大陆,而亚非两洲则有苏伊士地峡相连,亚洲与南北美洲则以巴拿马地峡相连,如此,亚洲、欧洲、非洲、南北美洲几个大陆之间的往来则较为密切,只有澳洲被孤立于大洋中。
    除了自然条件的限制和地理环境的隔绝而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土著人的图腾崇拜、神话传说,尤其是“万物有灵说”和“生命轮回说”的宗教观念严重地束缚了土著人的思想,从而形成了不求进取,安于现状的静态文化心理,这使他们数万年来牢牢固守着原始公社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因此不论生产水平和文明程度都远远落后于其他大陆的居民。
    1788年以前澳洲的各个土著部落一般都是以自给自足的狩猎-采集生活方式为主要特征的原始部落社会。澳洲东西为4007 公里, 南北为3154公里,东部的山脉,中部或西部的大沙漠形成了难以逾越的地理阻隔,因此这使澳洲大陆的不同地域的土著部落之间也难以克服这种天然屏障而互相往来与交流,他们只习惯于各自固守在祖先流传下来的领地上繁衍生息。气候温暖和植被丰盛的自然条件限制了他们为求生存而拼搏发展的进取精神,他们千万年来形成的相对封闭和稳态的社会制度与生产方式,满足于自给自足而不思交流与发展的主观意识和客观环境,最终导致澳洲土著人至今仍然保留着中石器时期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形态。虽然亚洲人可以通过澳洲与东南亚之间的大陆桥来到澳洲,历史上也曾有过记载,表明曾经有过人数不多的东印度群岛和印度尼西亚的渔民来到澳洲北部沿海的巴布亚-新几内亚一带,但是他们与当地的土著人交往甚少。实际上外来者曾与土著人有过以物易物的交易,但土著人的原始公有制思想使之对自己地域内的动、植物不抱占有的观念,既然外来人可以自己动手采摘或捕获,显然,任何交易就自然而然地失去了必要性。
    优越的自然环境使土著人失去了改变文化传统的愿望,相互隔绝的外部环境也使土著人失去了对自身文化加以改进和提高的机遇。这一切导致土著文化竟然数万年来呈静态发展趋势。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神话传说、宗教信仰和图腾崇拜使土著人对自然有过于强烈的精神依赖,而且土著人把婚姻和生命力的繁衍都与土地与自然界密切相连,尤其对生命是精灵的再现等生死观都基本上表现为依赖自然、尊从自然和膜拜自然的原则,以及由于宗教的升华而不断强化最终形成了所有土著群体共有共存的生活原则,因而土著人与自然之间是和谐共存的关系而不是改造和斗争的关系。故此,土著人对自然的过分崇拜和依赖使他们始终未能走出自然而达到高于自然和支配自然的阶段。
    虽然,从狭义文化概念来看,土著人也产生了一些反映他们生产、生活和社会政治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文学与艺术,但是澳洲土著人直到18世纪末期还不会制作陶器、还没有金属制品,更重要的是还没有文字,这些重要的因素都只能把土著文化定格在中石器时期的原始部落社会阶段。不过,19世纪以来土著文化有了较大的变化,如,出现了以罗马文字为标的土著文字,一些土著人开始溶入白人主流社会,因此在生活和生产方式上也开始认同于澳大利亚白人等等,但是这种社会同化的过程必将是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
    当然,谈到土著文化滞后的原因时我们也不应该忽略欧洲殖民主义者对土著人赖以生存的土地和自然环境的大肆掠夺和破坏以及对土著人所实行的灭绝人性的大屠杀,因为上述原因曾经导致土著文化几乎达到了崩溃的边缘。在澳洲被殖民化以后的若干年里,欧洲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强大影响把土著文化逐渐逼进社会的边沿地带而隐匿于澳洲的偏远内陆地域了。可是随着土著人的觉醒以及他们在教育水平上的提高,经历了时代的血与火的洗礼的土著文化必将在脱胎换骨的过程中走出历史的阴影,并在逐渐适应现代社会的文明和在澳大利亚主流文化的濡染过程中得以新生和发展。
    注释:
    〔1〕〔2〕〔8〕〔10〕〔11〕The 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Australia ed.By Susan Bambrick,First Published in 1994 b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61,63,68,69,71.
    〔3〕〔4〕 《文化与人》P251,254 丁恒杰著; 时事出版社, 1994年出版。
    〔5〕〔6〕〔15〕〔22〕《文化与社会》P341,339,178,339. 雷蒙德·威廉斯著,吴松江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
    〔7〕〔9〕〔14〕〔16〕《澳大利亚的历史》P4,5,9,25,28。郑演达,费佩君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
    〔12〕〔13〕《从孤独中走向世界》P6,67.黄源深,陈宏;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
    〔17〕〔18〕〔19〕〔20〕〔21 〕The Penguin New LiteraryHistory of Australia by General Editor Laurie Hergenhan,published in 1988 by Penguin Books Ltd.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