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毕竟只是纸面上的妥协,10月至11月,四国外长根据上述指示在日内瓦开会。不仅德国、欧洲安全和裁军三大难题依旧毫无进展,而且东西方交流问题上的分歧变得更明显了。法国外长安托尼·皮内代表西方提出17点建议,它们主要是按照美国政府的方案制定的,无一例外地属于人员、信息和文化交流,其主旨在于苏联为西方思想文化洞开门户。(58)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则提出5点建议,其中只有1点涉及促进文化交流和旅游,其余4点都是关于经济和技术交流的,包括贸易方面实行最惠国待遇以及让苏东各国参加它们被排除在外的国际金融、贸易和技术机构。(59)西方和苏联的根本分歧随后便反映在关于讨论程序的争执中。西方主张由两个专家小组分别讨论经济交流与人员、信息、文化交流,以防后一方面被苏联用作争取在前一方面取得让步的筹码,苏联则主张所有交流问题一并协商。经过激烈争论,苏联在这个问题上同意了西方的要求,但随后坚持只讨论上述两套方案中的共同点,以此把西方最关心和对苏联内政影响最大的那些问题排除在议程之外。西方虽然最后不得不接受这一在外交上顺理成章的立场,在讨论中却频繁地提出议程以外的问题。(60)结果,四国外长会议在未达成任何协议的情况下收场。西方大国和苏联之间要建立比较正常和固定的交流渠道,还有待于国际环境和双方政策发生更多的变化,特别是有待于美国的演变政策在苏共20大后变得成熟起来。事实上,直到50年代末期,美英法三国才分别同苏联签订最初的科技、文化交流协定。 不过,日内瓦首脑会议和外长会议期间的事态表明,在东西方交流问题上仍是有进展的。西方和苏联在原则上都表示应当促进交流,双方的具体立场也存在着某些共同点。东西方对抗气氛由于日内瓦首脑会议而得到的某种缓和则为促进交流提供了一定条件。杜勒斯当时就此说道:“目前已开始的进程几乎肯定要持续下去。它可能进展得不平衡,但我们相信目前已开始的进程是不易被逆转的。”(61)不仅如此,美国一些民间人士和民间机构在政府步履蹒跚的情况下,靠自己的主动促进了交流。例如:纽约宇宙旅行社的加布里埃尔·莱因纳尔想方设法同苏联方面达成了一项安排,使得约2000名美国人在1956年到苏联旅游;哈佛大学于1955年成功地邀请苏联科学院派一名研究中世纪的学者赴该校讲学;若干美国大学说服苏联一些大图书馆恢复中断了多年的图书交换。1957年2月,10所大学组成了旨在促进美国与苏联东欧之间的学生交流的机构--“旅行资助校际委员会”,它将在推动政府和一些大基金会发展学生交流方面起重要作用。(62) 尚不清楚初始的东西方交流对苏联东欧社会造成了哪些具体影响。但是可以肯定,一位匈牙利学者的下述话语多少反映了整个苏东地区的某类共同现象: 总的来说,在这一时期里同西欧的隔绝多少有所改变。偶尔甚至可以获准去西方旅行,西方无线电台的广播突然间变得清晰得多了,而且古老的匈牙利传统正在逐渐苏醒:我们在地理上介于东西方之间,在历史和文化传统上却实在属于西方。塔马斯·阿齐勒的诗作《欧洲颂》美妙和大胆地表现了这种感觉,它由于公开说出了大多数人民一直感觉着的那种东西而很快变得举国皆知:匈牙利属于欧洲,即属于西欧。(63)1955年开始出现的美国的演变政策就是要通过东西方交流,在苏联东欧引发与助长对本国体制和意识形态的离异感以及对西方世界的向往心。在苏联东欧的政治、经济、文化存在着几乎是总体性的严重弊病的情况下,这种政策必然有其成效。 注释: ①U.S.Department of State,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1952-1954,V.8,Washington,D.C.,1988,p.53. ②John Bushnell,"The`New Soviet Man'Turns Pessimist,"in Stephen F.Cohen et al.eds.,The Soviet Union Since Stalin,Bloomington,1980,pp.181-182. ③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1952-1954,V.8,p.44. ④H.W.Brands,Jr.,Cold Warrior:Eisenhower's Generation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New York,1988,p.124. ⑤Fo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1952-1954,V.8,p.90. ⑥Jonathan Steele,Socialism with A German Face,London,1977,p.99. ⑦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1952-1954,V.7,Washington,D.C.,1986,p.1597. ⑧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1952-1954,V.8,p.112,114. ⑨Ibid.,p.114. ⑩Robert T.Holt and Robert W.Van De Welde,Strategic Psychological Operations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Chicago,1960,pp.208-223. (11)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1955-1957,V.25,Washington,D.C.,1990,p.470. (12)Ibid.,pp,149-150. (13)限于篇幅,本文不谈这一初始的渐进型改革以及美国政府对它的认识过程。 (14)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1952-1954,V.7,p.1598.着重号系引者所加。该文件于当年8月转送华盛顿。 (15)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es,1952-1954,V.8,p.1180. (16)Ibid.,pp.134,143,150-151. (17)Documents on International Affairs,1953,published under the auspices of the 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London,1956,pp.168-170. (18)Philip Mosely,"The Kremlin's Foreign Policy Since Stalin,"in Foreign Affairs,V.32,No.1(October 1953),p.28. (19)Keesing's Research Report,Germany and Eastern Europe Since 1945,New York,1973,p.101. (20)Steele,Socialism with A German Face,pp.103-104.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