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推行改革,维护社会稳定。大凡在机遇潮中破浪前进的国家都非常重视调节生产关系中的不合理成分,推行改革,以维护社会稳定。光有外部有得利的国际环境,而无国内稳定的社会秩序,必将错失历史机遇。在这方面,19-20世纪之交的法国教训是很深刻的。法兰西民族也是一个很有活力的民族,不管在自然科学,抑或在人文科学方面,法国人民的创造力并不比其他国家差。自18世纪以来,法国人创造发明的传统经久不衰。水下潜望镜、柴油引擎、照像平版印刷术、陀螺仪都起源于法国。勒瓦瑟生产了近代汽车的雏型;巴斯德和居里夫妇在19世纪80和90年代的发现使法国成为新医药业的创始人。法国确实也可以说是一个“伟大发明的国家”。但是为什么在世纪之交的机遇潮中,法国人的发明之花未结出果实,反而迅速地为后起的国家所超过呢?我以为最主要的是政治不稳定。普法战争以后,法国丧权辱国,割地赔款,其惨已甚。1872年法国已提前付清战争赔款,次年德国撤兵。倘若法国当时能够卧薪尝胆,发愤图强,增强国内凝聚力,法兰西的复兴是指日可待的。然而梯尔上台以后却继续残酷迫害大批巴黎公社起义的参加者;在往后的数十年中,又为国家政体问题进行了旷日持久的纷争。拥护共和的有温和派和激进派;拥护帝制的又分正统派、奥尔良派、波拿马派。议会中党派繁多;党员朝秦暮楚,随时可以入党、脱党。各党派之间时而联合,进而分道扬镳,以致政治危机迭出,内阁更迭频繁。据统计,从1873-1890年的17年间就更换了34次内阁。加上统治阶级上层政治腐败,贪污贿赂,政治丑闻层出不穷。当时有三大热点事件:布朗热事件、德雷福斯案件、巴拿马丑闻,几乎把整个法国都卷了进去,社会舆论沸沸扬扬政治气氛剑拔驽张,那里还有心思致力于经济建设。由此可见,当时法国经济发展缓慢纵然有许多原因,但是社会不稳定应是第一条。与法国相反,美国和德国在世纪之交社会急剧转轨的过程中,都比较重视生产关系的自我调节,以维护社会稳定。美国在工业化和都市化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如政治腐败、垄断资本“肆虐”、贫富分化,出现贫民窟等种种社会问题,城市成为风暴的中心。当时美国从市场镇到各州,从城市到农村都出现了要求改革的呼声。反托拉斯、反政界头面人物、反贫民窟是当时三大激动人心的口号。最后终于形成了从市镇改革到州级政府改革以及联邦政府改革的多层次改革运动,美国历史上称之为“进步运动”。改革内容涉及到抵制不正当竞争,颁布谢尔曼反托拉斯法,要求“公平施政”,实行文官制度改革,建立有效、节约和诚实的市政府;处理劳资纠纷,实行劳动立法,限制童工、维护女工权益;实行宵业立法减轻农民及农场主的负担等。所有这些措施抑制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某些不合理趋势,消除了社会上的某些不公正现象,对维护社会稳定起了积极作用。加上美国西部有广阔的土地以及大量自然资源未经开发;技术革命、国内市场的迅速扩大又给人们提供了广阔的机会;美国社会的这个“安全阀”,又为世纪之交美国社会的稳定提供了有利条件,从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19-20世纪之交的德国也非常重视推行改革以维护社会稳定。德国在工业化过程中,社会问题也日益尖锐。工人的健康状况恶化,工伤事故频繁,老工人生活每况愈下。在工人阶级的压力下,1883年俾斯麦政府颁布了疾病保险法;1884年又颁布意外灾害保险法;1889年颁布残废及衰老保险法,保险费用原则上由企业主及工人支付,政府给予财政援助。这样,俾斯麦从1881年和准备立法,经过8年的努力,终于通过了上述三个著名法令, 使德国成为“争得社会立法的第一个国家”〔2〕, 俾斯麦也赢得了“欧洲社会福利计划奠基人”的声誉。90年代以后,威廉二世继续推行工人保护立法。德国之所以率先推行社会立法,首先是为了保护熟练劳动力和劳动力再生产的需要,以满足德国大工业的发展对熟练劳动力的不断需求。其次,俾斯麦的社会福利政策也是为了给日益恶化的工人生活境况寻求一种缓和剂,以便分化和笼络工人阶级,作为其在1878年颁布的《反对社会民主党危害治安法令》(简称非常法)的一种补充,是他推行鞭子加糖果政策的体现。第三,威廉二造福传阅濡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他“争夺阳光下地盘”的需要,以便消除对外进行扩张的后顾之忧。由此可见,世纪之交,德国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社会稳定是倾注心血的。他们推行的社会福利政策多少改善了劳动者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状况,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国内阶级矛盾,从而促进了国内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其四,总揽全局,均衡发展。随着技术的进步,生产向现代化方向的发展,社会分工的扩大与深化,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个环节之间的互相依存和制约的程度就更大。因此,在抓重点、抢占生产力制高点的同时保持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就显得至关重要。19-20世纪之交的机遇潮中,美国和德国之所以能够后来居上,其经济发展也是符合这条规律的。以 德国为例,它的国民经济是建立在优先发展电气和石油化工工业的基础上,重视旧工业部门的技术改造,在高起点上实现了均衡发展。当时德国除电力和石化工业优先发展外,从1870-1913年采煤与冶金工业发展迅速。煤产量从3400 万吨增至27730 万吨。 铁产量从139 万吨增至1931万吨。钢产量从17万吨增至1832万吨。1913年德国钢铁产量比英法两国的总和还要多。机器制造业也迅速发展,其中以电机制造和造船业尤为突出。与此同时,轻工业绝对产量的增长也相当快。1870-1913年,棉花消费量从8.1万吨增加到48.6万吨; 糖产量从20.7 万吨增加到261.8万吨。这样,至第一次大战前夕, 德国已经在最新技术基础上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重工业在整个工业中居于优势地位。德国工业的发展也得益于农业、交通、教育、科学等部门的均衡发展。德国农业的发展走的是一条“普鲁士式道路”。尽管世纪之交德国农业发展的速度较工业发展为慢,但是随着工业的发展,容克地主和富农也广泛地使用农业机械和化肥,扩大耕地面积,改善经营管理,使农牧业的产量都有很大的提高,并且形成了以甜菜制糖和马铃薯酿酒为中心的两大农业经济支柱。它与法国的小农经济和英国的大土地所有制相比较,可以说德国的农业并没有拖工业化的后腿,相反地却为工业的发展提供生产资料、工业原料、资金与劳动力。在交通部门,从早年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倡导建设铁路网以来,德国一直重视铁路建设。第二帝国建立以后,又再次掀起铁路建设高潮。至80年代全国铁路网已经形成,铁路长度居中、西欧国家的首位。铁路连结了沿海与内地、城市与农村,连结了工业中心与原料产地,造成了一个巨大的国内市场。从而大大促进了德国经济的发展。与德国相比,美国在这一时期各经济部门所形成的相互协调关系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就更加突出。在工农业两大部门间,按照“美国式道路”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大农业,不仅为国内提供了大量生活资料,而且成为对外贸易增长的一个重要支柱,为工业和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农业经济部门中,种植业和畜牧业得到均衡发展。在重视粮棉等种植业的同时,也非常重视种植牧草及玉米等作为饲料,并利用广阔的牧场,大力发展畜牧业,据统计,在整个19世纪的一百年间美国畜牧业都略超过种植业,而占一半以上。发达的畜牧业为人们提供了乳类和肉食品,为工业提供毛皮等原料,为种植业提供肥料及耕畜,并且促进了屠宰及肉类罐头工业的发展,至1900年这一加工业的产值在美国工业产值中居第二位,仅次于钢铁工业。美国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农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忽视农业将招致严重的后果。在工业部门中轻重工业比重也协调发展。与工农业的发展相适应,铁路建筑大规模地展开。至19世纪末美国建成了五条横贯大陆的铁路干线。1913年铁路长度达379000英里,占世界铁路长度的一半。铁路的修建促进了西部的垦殖与工农业的发展,工业中心逐渐西移,使工业地区布局更加合理;而且带动了钢铁、煤炭、机器制造等重工业部门的发展,成为世纪末美国经济发展的中心。在教育科学方面,美国和其他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一样,都非常注意教育的投入。据统计,1860年美国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8%,德国占1.0%,法国占0.4%;1880年美国占1.1%,德国占1.6%,英法两国均为0.9%,日本占0.8%;1900年美国占1.7%,德国占1.9%,日本占2.0%,英法两国均为1.3%。〔3〕从这一组数字中,人们可以看出,美、德、日等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在重视国民经济各部门均衡发展的同时,教育经费的投入都逐年增加,而且增速都比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英法快,这正是它们后来居上的一个重要原因。 马克思曾经指出:“极为相似的事情,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出现就引起完全不同的结果。如果把这些发展过程的每一个都分别加以研究,然后再把它们加以比较,我们就会很容易找到理解这种现象的角匙。”〔4〕世纪之交各国同处于一个机遇潮中,为何结局迥然相异? 从各国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凡是在机遇潮中发展比较快的国家,一般说来,上述四个方面关系都处理得比较好;反之,在机遇潮中落伍的国家往往没有处理好这些关系。当然,由于各国所处的历史环境不同,我们无法作全面综合的叙述,只能择其荦荦大者,作一概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