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近代以来,三个世纪之交全球大发展机遇潮的出现,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偶然性的现象。但是必然性是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的。科学研究的任务就是从多次出现的偶然性中揭示出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来。 世纪之交全球性大发展机遇潮的出现是当时世界主要矛盾从量变发展到质变过程的产物。是当时社会诸多有利因素合力交汇的必然结果。从16世纪资本主义的曙光在欧洲冉冉升起的时候,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这一对矛盾就处在互相依存和互相对抗的统一体中。历经商业革命,西方殖民扩张,欧洲资本主义经济日益增长,资产阶级的力量也不断壮大;而封建专制制度则日益走向没落。至18世纪末,随着封建统治阶级上层危机的加深,终于爆发了代表时代要求的法国大革命,它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迎来18-19世纪之交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大发展的机遇潮。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先进国家胜利确立以后,新的生产关系曾经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在此以后欧美国家先后完成了第一次产业革命;科学理论也有很大的突破,特别是电磁科学理论的发现,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先导。生产力是最革命的因素,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分散、个体、小型的经营方式已经不能适应资本主义大规模集中生产的需要。这就迫使资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进一步的自我调节。加上19-20世纪之交相对和平的环境对生产力的发展非常有利,从而加速了生产标准化、自动化、托拉斯化的进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这一对矛盾从量变发展到局部质变,于是迎来近代第二次全球大发展的机遇潮。资本主义在其发展的途程中较之于人类历史上的任何时代都是无与伦比的。但是在它不断扩大与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自身难以解救的矛盾。至20世纪,随着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矛盾的激化,人类历史上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了灾难。战后40年,美苏争霸,全力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长期处于冷战的格局之中。冷战的结果不仅使美、苏两霸自身削弱乃至拖垮,而且也不可能为全球的大发展提供机遇。亚洲四小龙是在被抛出冷战格局之外,而形成的特殊地区性机遇中,才得以腾飞,但它并没有改变世界的格局。只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特别是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的结束,美国自身的削弱,日益增长的和平力量对战争力量的约束,当今世界还没有形成有资格发动世界大战的战争策源地,世界形势日趋缓和。正是在这个基础之上,才迎来了近代以来第三次全球大发展的机遇潮。可以说,这次机遇潮的出现是战后和平力量和战争力量在长期的较量中,和平力量超过战争力量,矛盾从量变发展到局部质变的结果。当今世界和平和发展是两大主题,在冷战后时期,斗争的方式将不再是单纯的政治军事对抗,而更主要的是争夺经济和科技优势为基础的综合国力较量。可以相信,再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世界多极并存的格局将会最后确立。人类将会在和平和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一大步。 由于全球大发展机遇潮的出现是与世界主要矛盾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联系在一起的,旧质灭亡,新质出现。这就决定了每次机遇潮的出现有一个时间间隔,具有不同的内容与时代特征。从近代以来三个世纪之交机遇潮出现的情况看,它的周期大约在一百年之间,大有百年一遇之势。机遇潮是在事物发展的质变阶段出现的。质变阶段事物发展加速,它的时间长短取决于质变过程的特点和条件。这就决定了近代以来,三个世纪之交社会经常处于激烈的变动之中,机遇的来潮与去潮大约在三、四十年间。由此可见,全球大发展机遇潮的出现是有规律可循的,它并非从天而降,但它来之不易,而且从历史的长河看,它又是稍纵即逝的。这就告诉我们,当机遇没有来临,事物处于量变的阶段,要积蓄力量,促成事物向好的方向发展,以有准备的头脑迎接机遇潮的到来。而当机遇潮出现的时候,就要有时代的紧迫感和历史的责任感,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紧抓机遇不放,并且要有科学的态度利用机遇。倘若慢步行进、停滞不前,或不讲效益,必将与在快车道上行进的国家拉大差距,招致落伍的命运。 机遇潮的出现归根结蒂对世界人民是有利的,它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为了使机遇潮流朝着人类进步的方向发展,在总结历史上各国捕捉机遇,发展自己经验的同时,指出其负面影响,并加以必要的防范,也是十分必要的。这种负面影响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把本国的发展建立在牺牲别国人民利益的基础上。譬如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的几十年中,就不断地对亚洲近邻国家进行侵略和扩张,它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亚洲人民累累尸骨的基础之上的,可以说日本是在侵略亚洲,尤其是侵略中国中起家的。德国在普法战争以后,也是在对法国进行军事破坏和索取赔款的基础上,加速了工业化的步伐;美国在19-20世纪的机遇潮中,也曾对西印度群岛、菲律宾、远东及中南美等国家进行过侵略与扩张。这种历史的惨剧是不允许重演的。第二是把国家的发展建立在压榨本国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基础之上,置社会平等与人民群众福利于不顾,加速了贫富向两极分化。以资本主义最富有的国家美国为例,它在发展自己的途程中,垄断资本家为了追逐垄断高额利润,也曾经广泛推行被列宁称之为“科学的血汗制度”的“福特制”、“泰勒制”以及其他“赶快制度”,使工人劳动强度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据统计,1909年美国加工工业工人的剩余价值达91%。1914年占美国人口2 %的富豪在国家财富总额中所占财产达60%,而占人口65%的劳动群众却仅占5%。社会越发展,社会越不平等, 这种社会制度只能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阶段,它决不能是人类所追求的理想的社会制度。日本在工业化过程中,工农群众所受的压迫剥削也非常深重。德国的垄断资产阶级在19-20世纪之交工业化的过程中,为了抵制外国的竞争,向国外廉价倾销商品,也总是极力压低工人的工资。按当时英美的标准,德国工人的工资通常是最低的。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高速增长期,贫富差距越拉越大,这个负面影响是值得我们重视的。第三是,从争夺经济和科技优势转到争夺军事优势。从过去的历史看,在机遇潮中,后起国家在其发展的第一阶段都集中精力于争夺经济科技优势,而当实力赶上先进国家之后,第二阶段则集中精力争夺军事优势,于是各大国展开军备竞赛,乃至最终爆发战争,给人类带来灾难。例如英国在19-20世纪之交,当它在经济上赶超英国之后,就制订“海军双强标准”,和英国展开军备竞赛,致力于争夺“阳光下的地盘”,最后酿成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则是“富国”和“强兵”双管齐下,在其羽毛丰满之后,即向亚洲国家进行侵略和扩张。美苏争霸也经历了这个转变过程。在本世纪之交的机遇潮中,当今新的多极格局正在形成,目前各国都在集中精力争夺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优势,这是新格局形成初期的必然现象。但是也应该看到,由于受格局规律形成的制约,我极格局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争夺经济科技优势向争夺军事优势的转变也已出现端倪。目前美国等世界主要国家,在争夺综合国力优势的同时,都在追求“质量建军”,抓紧落实“深度备战”,不断加强综合军事力量。日本朝野中的一股势力已不满足“经济大国、政治小国、军事侏儒”的局面,正千方百计试图沿着经济大国的阶梯,登上政治大国、军事大国的宝座。它们的海军实力已名列东亚榜首,并开始向海外派遣自卫队。日本政府中的一些内阁大臣曾多次否认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罪行,鼓吹“新国家主义”,为走向军事大国作舆论准备。凡此等等,都不是偶然的。为了使全球大发展的机遇潮朝着有利于民办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的方向发展,研究近代以来三个世纪之交出现的机遇潮现象,仍然是很有意义的。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638页。 〔2〕维纳·洛赫:《德国史》中册,三联书店1976年版,第459页。 〔3〕R·贝尔霍尔德:《1870-1918年德国的生产力》,柏林,1985年,第407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131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