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奄国的来源和迁徙(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长沙水电师院社会科学 何光岳 参加讨论

二、奄的名义
    奄的名义,有认为是大龟的合文。如李白凤说:我们从二里岗出土先殷铜罍上发现了一个“黾族图腾”,可以推想是东夷势力延伸的证据。并引证了许多黾纹图案后,作出结论说:“总之,验诸古匋、古铜象字的‘黾’乃是东夷中的一族,其分支‘奄’、‘邾’、‘郯’都是同姓中‘小宗’”。⑨其实东夷从来用黾为图腾者,大黾为天鼋,乃黄帝轩辕氏的支族。东夷是以乌为图腾的。且邾是以蜘蛛为图腾,邾族乃黄帝之裔“祝融八姓”的一支曹姓支裔。⑩郯国乃是以赢姓支族,以篝火引鸟之意,而奄国乃子姓而非赢姓,与邾、郯不同族,所以说奄为赢姓是缺乏根据的。
    有根据金文“叔龟”合文八种款式,虽大同小异,另有单体作“龟”称名者,如甘肃灵台县出土的青铜器《父龟丁爵》等,李孝定认为“叔龟”当是人名。(11)于省吾释天黾合文乃商人图腾之一。(12)据此,常兴照、张光明便认为‘大龟’合文乃“鼋”之形意字,从大从龟,读为鼋,又衍转为奄。”又说:奄字本应是“大龟”合文的变体字,其从大为本形,从申,从申则为龟转。鼋、奄古音可通。因为“大龟”即鼋字,奄字的读音亦当从鼋字通变而来。(13)但是,几乎所有的青铜器龟纹、大黾纹与龟鱼形,皆出土于陕甘一带,却在奄国长期居住的山东没有发现,而奄国也在周武王以前从未到过陕甘,那么,龟纹、天鼋纹、大龟纹也不可能为奄旋的图腾。
    按奄字的解释,《说文解字》:“覆也,大有馀也。从大从申,会意。申展也。”《尔雅·释言》:“蒙荒,奄也。”郝懿行《义疏》:《诗》奄有下国。奄有龟蒙。笺并以为覆。通作揜。《说文》:揜,一曰覆也。又通作弇。下文云:弇,盖也。盖亦覆。故《广雅》云:弇,覆也。又通作掩。《文选·怀旧赋》注引《埤苍》曰:掩,覆也。《方言》云:掩,也。覆盖之意矣。则奄即掩、弇、掩,释为覆盖之义,故古文奄、盖通用。周公“诛纣伐奄”,在《韩非子·说林上》则谓“商奄”为“商盖”,云:“周公”将攻商盖。辛公甲曰:‘大难攻,小易服。不如服众小以刼大。’乃攻九夷而商盖服矣。”《墨子》“东处于商盖。”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谓“盖即奄也。”丁山谓“孟子尝称齐有‘盖大夫瓘’,又称陈仲子兄戴‘盖禄万种’。此盖当即《左传》所谓弇中。”(14)《淮南子,修务训》:“知不足以奄之。”注:“奄,盖之也。”又作同解,如《书·大禹谟》:“奄有四海。”传:“奄,同也。”蔡传:“奄,尽也。”《诗·周颂·执竞》:“奄有四方。”传:“奄,同也。”《诗·大雅·韩奕》:“奄受北国。”高田忠周曰:“刘心源云:旧释作申以大为羡文,此字从古文申从大,实奄之变。而谓以为祀,亦非。又或云:《周礼·序官·奄人》注:精气闭藏者,今谓之官人。又《晋语》:‘令奄楚剌重耳’。注:‘士也。’此义即可解铭意矣。俺,大也,从人从奄。奄俺同字,大为大人,从大又从人,为重复者,亦犹夸侉当为同字矣。奄本义为人长大也。转为姿容闲雅缓绰有馀裕义。又为凡大义,故又复转为覆也。或云:训覆义者假借为弇,亦通。”(16)按奄似为以双层茅草覆盖大鼎之状,衍变为大,为掩盖。又似两以手执曲棍以搅动大鼎中的煮物,作到均匀搅拌熟秀。商人能铸大鼎,如司母戊大鼎,这种大鼎,极难作盖,大盖亦难于揭开,故需用双重茅草(可能是香茅)编成盖垫掩盖,以免煮烹的食物香气散失,而且又易煮熟。今酱园制酱和腌菜的大缸上是用竹蔑或芦苇编成的尖顶大缸盖盖着,即似古奄字,而奄人善腌菜,故以腌名称腌菜。俺。而称我们为“俺们”。至今在奄国故地的山东人及北方人都叫我为“俺”,我们为“俺们”,即来自于古奄人的自称的。
    由于奄人位东夷中岛聚居的山东半岛,因此,也以鸟为图腾,如商人以燕子为图腾一样,奄人则以鹌鹑为图腾。《春秋运斗枢》云:立春雨水,鹑鹌鸣,是矣。鹌与鹑,两物也,形状相似,俱黑色,但无斑者为鹌也。今人总以鹌鹑名之。按《夏小正》云:三月由鼠化为,八月化为田鼠。注云:鹌也。
    按鹑、鹌原为二种相似的不能飞翔的鸟类,因相似而常杂居在草丛中,故今鹑鹌合称,有饲养为珍肴者,或养以斗鹑鹌为戏。鹌肉主治诸疮阴素,去热,是一种补品。山东古代盛放鹌,故奄人以之为图腾,也是很自然的事。由奄衍行为咽,《释名·释饮食》:饮,奄也。以口奄而引咽之也。又与淹通,《诗·鲁颂·宫》“奄有龟蒙。”《说文·人部》、《系传》引奄作俺。又与掩通,《诗·大雅·韩奕》“奄受北国。”《诗经考文》:“古本奄作掩”。《礼记·月令》“其器闳以奄。”《唐石经》奄作掩。《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楚为掩”。《国语·吴语》“今君掩王东海。”《左传》哀公十三年孔疏、《文选》王仲宣《赠文叔良诗》李注并引掩作奄。《史记·封禅书》“则方土皆奄口。”《汉书·郊祀志》奄作掩。《淮南子·淑真》“其兄掩户而入觇之。”高注:“掩读曰奄。”《隶释》三《严诉碑》”何亿掩忽摧藏。”又九《郭仲奇碑》“掩忽祖亡。”洪适皆释以掩为奄。
    由于周灭奄,俘奄人之强壮男子,去其睾丸,不令生育,用作奴隶以侍侯主人,故叫阉人,故奄又通阉。《礼记·月令》“命奄尹。”《后汉书·宦者传》引奄作阉。《吕氏春秋·仲冬纪》同。《国语·晋语二》“公令阉楚剌重耳。”《补音》阉作奄。宋庠本同。
    奄人被阉后,集中居于集体宿舍中,周代即设奄尹以管理之,其居处叫庵,即菴。《隶释》八《衡方碑》“庵离寝疾。”洪适释以庵为奄。《汉书·司马相如传》菴作奄。
    因奄或被汶、泗水所灌淹而灭亡,故奄通淹。《汉书·礼乐志》“神奄留临须摇。”颜注:“奄读曰淹。”《隶释》八《夏承碑》“淹疾卒官。”洪适释以淹为奄。
    奄人拜日,故奄通晻。《荀子·儒效》“则晻然若合符节。”《韩诗外传》五:晻作奄。《隶释》六《武斑碑》“晻忽祖逝。”洪适释以晻为奄。
    因奄为大盖覆之义,故与算通。《诗·复颂·閟宫》“奄有龟蒙。”《尔雅·释言》郭住引奄作弇。《礼器·月令》“其器闳以奄。”《吕氏春秋·孟冬纪》及《仲冬纪》皆奄作荅。《释文》:“弇,古奄字。”《史记·封禅书·集解》韦昭引弇作奄。《尔雅·释鱼》“龟……前弇诸果。”《释文》:“弇,古奄字。”
    奄又与揜通,以手覆盖之意,《公羊传》哀公四年“其上而柴其下。”《周礼·地官·媒氏》郑注、《春官·丧祝》郑注、《白虎通·社稷》引揜作奄。
    奄加革为,车具也。奄加月为腌,腌肉也。奄加酉为醃,醃菜也。奄加网为罨,捕鱼器也。奄加衣为裺,短衣曲领也。奄加黑为黤,青黑色也。奄加女为,加言为,女人挑唆诬诽也。奄加香为馣,香气远溢也。奄加目为,以手遮目以视烈日也。奄加邑为,奄人之城邑也。奄加山为崦,奄人之神山也。当与奄人之习俗文化有关,而衍生出许多词义来。所以又衍出奄息、奄冉、奄然、奄忽、奄到、奄留、奄迟、奄观、奄蔼、奄欻、奄奠、奄征、奄有、奄莫、奄弃、奄兜、奄受等词语。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