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试析苏联30年代的“大清洗”运动(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东欧中亚研究》 马龙闪 参加讨论

经过1933~1934年一度缓和,基洛夫被暗杀案又带来风云骤变,使社会政治生活进一步紧张。从1935~1936年起,接连进行了一连串逮捕、审判、流放和清洗,包括针对克里姆林宫工作人员的“克里姆林宫”案(1935年1~4月),打击少年犯罪和社会不良分子的斗争,检查党证运动,以及在一些地区重新对反苏分子或富农家庭进行的流放等等。所有这些,又在党内外打击了一大片干部和群众,这就在国内形成了极为紧张的社会政治局面。
    在国内社会政治气氛不断紧张的同时,1936年的国际政治舞台也风云四起,开始出现战争乌云。这同英法在西班牙事变中寻求同德、意妥协,为保持其在世界上的既得利益,放弃遏制法西斯侵略的绥靖政策直接相关。苏联领导看到自己在西班牙事变中同英法交好,建立欧洲集体安全的前景变得黯淡,便由对西班牙的不干涉政策,转而变为积极支持共和派的政策。这样,战争的乌云便开始浓密起来。在这种形势面前,斯大林深深意识到,在国内从党内到党外,“异己势力”强大,深恐从最上层各反对派头目到最底层反对派的同情者,以至包括历次社会政治运动遭到打击的形形色色人员,在战争环境中联起手来,结成“第五纵队”,对政权构成严重威胁。斯大林每想起托洛茨基1926年曾讲到过的法国政府反对派克列孟梭集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不顾德国人打到离巴黎80公里的地方而夺取政府权力的事(注:《斯大林全集》,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10卷,第48~50页。),就不寒而栗。因此,一旦战争威胁来临,他便下定了进行“大清洗”的决心。这从下述事件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来:几乎在苏联改变对西班牙政策的同时,斯大林于1936年9月25日与同在索契休养的日丹诺夫, 联名向莫斯科发回一封被认为是发出“大清洗”信号的重要电报--以叶若夫代替雅戈达出任国家安全局局长。这两件事几乎同时发生,被史学家看作绝非“偶然的巧合”:显然,这是打算“在不可避免的战争前夕,消灭在他看来是潜在的“第五纵队”。(注:〔俄〕B.п。德米特连柯主编:《20 世纪俄罗斯史》,莫斯科1996年俄文版,第293~294页。)
    对于“第五纵队”的担忧,也为莫洛托夫所证实。这位斯大林的亲密战友直到晚年都坚持认为,我们“幸亏有了1937年”的“大清洗”,“战时才没有出现第五纵队”。(注:〔苏〕《莫洛托夫秘谈录--与莫洛托夫的140次谈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401页。)可见,斯大林这一发动“大清洗”的意图,在莫洛托夫心中是扎根很深的。
    以上三个方面,可以说是1937~1938年“大清洗”的基本的和直接的原因。
    然而,走向全面“大清洗”的更直接的导因,又是复杂而具体的,可以说,是由一系列事件一步步促成的。
    走向“大清洗”运动的台阶
    我国过去出版的苏联史著作,在讲到“大清洗”的原因时,大多基本上只讲基洛夫被杀事件;在叙述“大清洗”事件过程时,一般也只讲述莫斯科的三次公开审判。这是苏联档案揭密以前,对于“大清洗”的一种以偏概全的认识。
    1937~1938年“大清洗”之发生,除了上述基本的也是主要原因外,还有各种具体的导因,而基洛夫被杀案只是走向镇压的导因之一。莫斯科三次大审判只是1937~1938“大清洗”运动的组成部分之一,而就它们在这次“大清洗”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看,第一、第二次大审判可以说是整个“大清洗”的舆论准备和战前动员,第三次大审判则已处在整个“大清洗”的尾声阶段。因此,它们只是作为“大清洗”中肃清三个主要反对派头目的战役而安排的,而1937~1938年真正全面的“大清洗”,其主要战役则是在1937年1~5月至1938年1~2月间发生的。这样看来,“大清洗”运动作为苏联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我国史学界是需要重新加以认识的。
    联共(布)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列宁格勒市委书记基洛夫1934年12月1日被暗杀。经过苏联史学界和近年俄罗斯史学界多方研究, 目前学术界居主导地位的看法是,它既不是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反对派集团策划的集团谋杀,也不是一直受到怀疑的斯大林策划的谋杀,而是带有某种偶然性的个人谋杀事件。(注:〔俄〕B.п。德米特连柯主编:《20世纪俄罗斯史》,第373页。 )但这一事件被斯大林用作加强镇压,消灭原反对派和一切对他路线不满者,成了推动“大清洗”的重要借口,则是俄罗斯学术界较为一致的看法。(注:〔俄〕奥·奥列弗纽克:《政治局--30年代的政权机制》,第142(?)页。 )在得知基洛夫被杀几个钟头后,斯大林亲笔给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草拟了一个取名“十二月一日法令”的决议,随后在形式上由政治局批准。该决议规定,侦察恐怖案件要在10天内完成,控告结论在正式开庭审判前一昼夜交付被告;不考虑对犯死罪者的死刑赦免申请;极刑判决宣布以后立即执行。(注:俄罗斯现代史文献收藏使用中心档案馆:第17 库, 第162卷宗,第17分卷,第87页。 )这项法令意味着完全抛弃了起码应有的诉讼程序,也放弃了以前规定的对死刑的必要监督。这项法规在1937~1938年的“大清洗”中曾被广泛应用。
    基洛夫被杀案很快被斯大林纳入了指控季诺维也夫反对派的轨道。他明确指示,要“到季诺维也夫分子当中去寻找凶手”。(注:〔苏〕《苏共中央公报》1989年第4期。)1934年12月16日夜, 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被捕。12月28~29日,苏联最高法院军事法庭派出法庭在列宁格勒判处直接被指控组织谋杀的14人死刑。1935年1月9日,苏联内务部特别会议审理了“列宁格勒萨法罗夫、扎卢茨基等反革命季诺维也夫集团案”。该案包括党、政、工会和经济界活动家,共77人,被判处各种不同期限的监禁和流放。(注:〔苏〕《恢复名誉--30~50年代政治审判案》,莫斯科1991年版,第123~147页。)一礼拜后,即1月16 日,以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为首的“莫斯科中心”案作为“列宁格勒中心”的领导机构,一案19人被交付法庭,分别被判处5~10年徒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