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人类正面临从未有过的变化(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世界历史》 何顺果 参加讨论

二、本世纪发生的巨变
    马克思的伟大预言虽然在他有生之年无法实现,但本世纪发生的一系列巨变足以证明,他所预言的那个新时代正迈着巨人的步伐向人们走来,尽管这个时代的序幕才刚刚拉开。
    本世纪发生的头一件大事,是在19世纪下半叶发生的所谓“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欧陆和北美继英国之后相继实现了工业化,并因此而推出了四个新的世界性大国或准大国:首先是欧陆的德国和俄国,其次是北美的美国和东亚的日本。对于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而言,除了俄国而外这几个新兴大国可以说都是“暴发式”的,而以美国尤甚。德国人深谋远虑,统一集中了它的智慧和力量;俄国人集东西方文化之精华,农奴制改革使它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会;美国人借天时与地利之便,内战之后有30年的和平建设;日本人以明治维新确立了新的发展方向,得以既保留传统又“脱亚入欧”。这一事实表明,工业革命已使资本主义世界的整体力量增强,并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就越出了西欧的范围,即使在欧洲的落后部分也发生了令人震惊的变化。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工业革命起步较晚的俄国,1890年至1914年工业生产的年增长率,竟超过了包括美国在内的任何强国。所以,杰弗里·巴勒克拉夫把“19世纪90年代”,即所谓“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的年代当作“当代史研究的出发点”(注: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导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第43页。),是有道理的。
    但这几个大国的崛起,既给世界带来了一线光明,也包含着某种不祥之兆,因为除美国之外它们内部都保留了相当浓厚的帝国传统,这种传统只有在俄国被后来的“十月革命”所打断,因而经济的起飞只不过使那几个国家“如虎添翼”,结果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这是本世纪发生的又一件大事。虽说是“世界大战”,其实主要战场两次都在欧洲,并多少带有东西欧对抗的色彩(注:德意志帝国的建立以普鲁士王国为基础,普鲁士王国的建立又以勃兰登堡为基础,无论是普鲁士王国还是德意志帝国都以柏林为其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而这个中心正位于东西欧分界线的易北河以东。),只不过德国有日本作为它的帮凶而英法则获得了美国的支持。但这种空前规模的战争并不都是“灾难”,世界由此而引发的变迁是深远而多重的:第一,战争使成打的王冠落地而再也无人去拾取;第二,抵抗团结和锻炼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民主力量;第三,社会主义得以在资本主义的薄弱环节进行“试验”;第四,旧殖民体系在东西方民主力量的共同打击下迅速瓦解。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经济发展,成为本世纪不可抗拒的世界性潮流,这和19世纪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所有这些都表明,人类在经历了空前的灾难和考验之后,在新的政治和经济格局的基础上获得了普遍的进步,各国人民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来解决本身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尽管还会有这样那样的挫折和曲折。
    本世纪发生的第三件大事,应是“第三世界”的兴起和世界格局的改变。所谓“第三世界”,并不是制度性概念,它包括亚非拉社会制度各异的广大地区。早已有人指出,第三世界的兴起乃是西方新兴工业世界向原来广大的农业世界进行扩张的产物,是后者逐步被前者控制并形成依附地位的结果,其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16、17世纪第一个被西欧“边缘化”的东欧(注:参阅L.S.斯塔夫里亚诺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42-54页。)。18世纪工业革命发生后,西欧资本主义核心地区的力量空前加强,其势力迅速扩及过去资本主义势力很少涉足的亚非拉广大地区,结果除俄国和美国等少数国家而外都被迫边缘化,成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由于不是原生形态,而是边缘化、半边缘化的产物,因而第三世界各国在经济上总是以某种形式与资本主义核心地区保持着联系而获得“依附性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它们还“欠发达”(underdevelopment),但并非根本“不发达”(undevelopment)。但是,第三世界的真正兴起还是在二战结束以后,因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大多数是在旧殖民体系瓦解之后,才获得了政治上摆脱其过去的依附地位、清除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旧有影响、发展其民族经济的勃勃生机。拉美、东亚“四小龙”和东南亚三大新兴工业带的形成,以及中国在东方的重新崛起,就是第三世界兴起的有力证明。而今,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在国际经济关系乃至联合国的讲坛上,正在取得日益增多甚至举足轻重的发言权,这种情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是难以想象的。至于与“第三世界”对应的第二世界,原本属于资本主义的发达世界,只因美国和苏联在战后以不同道路和方式,抓住了“高科技”这一关键因素,迅速上升为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它们才屈居第二位的。因此,三个世界的划分是相对的,只有发展是绝对的。
    然而,本世纪发生的最大事件,可能既不是两次世界大战也不是第三世界的兴起,而是由二战引发的第三次产业革命。之所以说它是“二战引发的”,是因为:第一,作为这次产业革命的关键技术--电子计算技术是直接为了计算弹道而发明的;第二,电子计算技术及其产业一直是这次产业革命的龙头产业;第三,被称为“电脑”的电子计算机集中体现了第三次产业革命的本质特征。其实,作为这次产业革命先导的新的科学革命在二战前已经开始,爱因斯坦揭示原子能的奥秘是在1905年,T.H.摩尔根提出系统的“基因论”是在1926年。与历次科学革命不一样,这次科学革命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几乎每一个尖端科学领域都取得了关键性的突破,并直接导致了一系列“高技术”(high techn-ology)产业的兴起,形成所谓“高科技体系”(见下图)。到目前为止,这种高科技产业体系,主要包括六大群落:(1)电子信息技术产业;(2)新材料技术产业;(3)新能源技术产业;(4)生物技术产业;(5)海洋技术产业;(6)空间技术产业,而以电子计算机、生物工程和原子能利用为核心产业,或支柱产业。马克思认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注: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04页。)换言之,划分“不同的生产时代”的标志不是别的,而是“工艺”或技术。那么,从“工艺”或技术的角度看,这次高技术产业的特征是什么呢?笔者以为,如果说传统农业是以“种植技术”为特征,现代工业是以“加工技术”为特征的话,那么这次高技术产业则是以“创新技术”(注:“创新”这一概念是约瑟夫·熊彼特发明的,他强调技术革新的重要性,强调创新是生产要素的新组合,认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内在的因素”。但以后发生的“高科技”革命,不仅强调创新在一个企业和经济组织内部发展中的重要性,还要求以新的原理和新的技术来创造新的能源、新的材料直至新的生命,从而给“创新”这一概念注入了新的内容。所以,本文使用的“创新”概念,超出了原有的内涵。)为特征的,因为“高技术”之所以“高”首先当然是因为它们涉及了一系列尖端领域,其次就是因为它们是创新的,没有创新就不会有新材料、新能源,也就不可能通过“基因工程”复制生物,“复制”在这里也是创新。值得注意的是,与以往的任何一次科学革命不一样,这次科学革命很好地解决了技术问题,即科学由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中间环节问题,所以被称为“高科技革命”(注: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参见陈学明:《哈贝马斯的“晚期资本主义”论述评》,第214-215页。),科学、技术和生产“一体化”趋势十分突出。正因为如此,我们把这些产业看作是与传统农业和现代工业不同的“第三产业”,而把导致这次产业的革命称为“第三次产业革命”;由于“高科技”(一般地说就是知识)在这次产业革命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我们又可把第三产业即高技术产业称为“知识产业”(knowledge industry)。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