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周王朝的建立、发展和华夏民族的稳定 《史记·周本纪》说:“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孕者”。其后乃生周之始祖父后稷(弃)。姜原是有邰氏的女子,有邰氏的部落在今陕西武功县境内。有邰氏是炎帝和黄帝族群中的一个部落,因为帝喾是炎黄族群中的代表人物、“五帝”之一。姜原既为帝喾元妃,有邰氏部落当然是炎黄族群中的部落之一。《史记·周本纪》又说:“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树麻、菽,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谷’。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皆有令德”。有邰氏的部落分布在炎黄族群的西部边缘地带,最初较之黄河中、下游的其他部落为落后。至弃而农业生产才开始逐步发展起来。所以,在虞、夏之际,有邰氏的部落不可能成为炎黄族群中起而建立国家的核心力量。炎黄族群中建立国家的历史使命落到了夏族的肩上。夏朝建立之后,有邰氏(姬氏)部落是华夏族中的一部分。 夏、商时期,有邰氏的部落仍在迁徙流动。《史记·周本纪》说:“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不窋卒,子鞠立。鞠卒,子公刘立。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今武功县西北的漆水河上游)、沮(漆水河下游)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公刘卒,子庆节立,国于酆(今陕西旬邑县)”。弃(后稷)的儿子不窋之时,“去稷不务”,盖以当时今武功县一带的地理环境不太适宜于农业生产,且其部落的畜牧业经济仍占相当比重,所以不窋乃“奔戎狄之间”,从事游牧生活。戎狄指的是西部的氐羌和北部的匈奴部落群。至公刘时又复从事农业生产,公刘的儿子庆节乃定居于酆即今陕西旬邑县。则自不窋至庆节的4代约100年左右的时间内,有邰氏部落仍流动于今陕西武功、乾县、永寿、彬县、旬邑等县境内。庆节之后传八代至“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农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财物,予之。已复攻,欲得地与民。民皆怒,欲战。……乃与私属遂去酆,度漆、沮(今漆水河),逾梁山(在今岐山东北的漆水河畔),止于岐下(岐山之下)。酆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于岐下。及他旁国闻古公仁,亦多归之。于是古公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作五官有司,(按,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民皆歌乐之。颂其德”。向酆地进攻的薰育、戎狄,即北方的匈奴和西部的氐羌游牧部落。古公亶父自酆率众迁于岐山之下,最终安定了下来,筑城郭室屋,使农业、手工业、畜牧业都得到发展,政治制度渐趋完备,奠定了这个部落迅速向前发展的基础。《史记·周本纪·集解》说:“徐广曰:‘(岐)山在扶风美阳西北,其南有周原。’骃按:‘皇甫谧云,邑于周地,故始改国曰周。’”古公亶父最后定居于岐山下的周原,其氏族部落也就称之为“周”了。其地在今陕西省西部的岐山县东北岐山下。 至古公亶父的孙子昌继位,即周文王,时已为殷商末年。此时周族内部的农业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备,征服了犬戎、密须氏部落(在今甘肃灵台县境内)等,又“自岐下而徙都丰(在今陕西长安县西北沣河西岸)”。即从今岐山向东迁至今长安县西北的沣河畔。政治中心的向东移动,标志着周族势力的向东发展,它正准备控制当时华夏族聚居的中心地区。及周文王死,其子周武王发继位,周族已经控制了今陕西和山西、河南的一大部分地方,周武王“东观兵,至于盟津”。盟津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部黄河南岸的旧孟津。其时周族的势力已经到达盟津。接着周武王便发动对商朝首都殷(今河南安阳市西北殷墟)的进攻。周武王军至牧野(在今河南卫辉市北部、淇县南部),对他率领下的部队说:“嗟!我友邦冢君,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微、卢、彭、濮人,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可见,周武王率领之进攻商都的队伍中,除周的官员之外,还有被征服而纳入周统治系统中的其他氏族部落贵族“友邦冢君”,以及依附于周的庸、蜀、羌、、微、卢、彭、濮人。后者分布在今陕、甘、川、鄂连接地带。周武王攻下商朝都城之后,推翻了商王朝,建立了周朝。周朝的建立,使华夏族得到进一步发展并趋于稳定。在原始社会末期之时,周族是炎黄族群中的一部分,但它分布在西部边缘地带,与戎狄相杂,比较落后。当时炎黄族群中各个部分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并不平衡。经过夏、商统治的一千年左右时间,西部边缘区周族经济、文化的发展终于赶上了中心区华夏族的其他部分,成为建立新王朝的核心力量。西周王朝建立之后,对殷商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了改革。在政治形势稳定的情况下,华夏族中农业和各种手工业都较之商朝时期有较高度的发展。西周时期的钟鼎文较之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有很大的改进,把华夏族文化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阶段[1]。周武王在《泰誓》中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这种重民思想使西周王朝得以巩固,人民拥护西周王朝,华夏族也就稳定了。因为,华夏族人民认为西周王朝可以保护他们的利益。西周的统治区域较殷商时期有扩大:西起今陕、甘交接地带,东到海边;北自今北京市南抵长江北岸。但辖境内除华夏族之外还有其他民族群体。而华夏族的分布区域主要还是在中原地区。与殷商时期相比较,则是殷商时期华夏族中西部落后的部分(周族等)赶上了东部先进的部分,因而使华夏族自身趋于稳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