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西周王朝及其境内外的民族群体(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云南社会科学》 尤中 参加讨论

“敬天”、“重民”、“修德”,成为了西周统治阶级哲学思想体系中的重要部分。
    《尚书·周书·洪范》说:“惟十有三祀,王(按,周武王)访于箕子。王乃言曰:呜呼箕子,惟天阴隲下民,相协厥居,我不知其彝伦攸叙。箕子乃言:……初一,曰五行。……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蔡沈《注》说:“水火木金土者,五行之生序也。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天五生土。”周人已经明确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物质原素的性能和作用,如能很好利用其属性和发挥其作用,社会就能按其正常的秩序发展。这里所说的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原素,是中原华夏族中自发的唯物主义思想因素发生较早的物质基础。五行观念是我国较早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萌芽。
    《周易》本来是巫史对占卜结果解释的记录。这种解说辞,必得从当时人们生活的实际和社会实践出发,因此含有一些比较科学的思想因素。《周易》中的所谓八卦,是从自然界中选取天、地、雷、火、风、泽、水、山八种自然物,作为生成万物的根源。而天、地又是总根源。这是关于万物生成的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它把千变万化、复杂纷纭的事物抽象为阴、阳两个基本范畴。认为世界就是由于这对具有对抗性的势力交感而产生变化和发展的。而一切事物的发展又有其自身的历史过程,当它发展到一定的极限,就会发生物极必反的现象,转化到它的对立面去。这又是一种朴素的辩证思想[18]。
    (4)科学技术。西周时期的华夏族中,贵族们对其子弟的教育十分重视,从幼童开始,就要教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称之为“六艺”。数学是“六艺”之一。数学的知识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周髀算经》中所举的“勾三股四弦五”的勾股定律,传说是周公提出的。当然是假托。但西周时期已萌芽了这种算法,亦属可能。
    观测天象,了解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以制定历法,指导农业生产,即所谓“观象授时”,至西周时期有进一步的发展。古代华夏族中的天文学家们观测恒星,在黄道带和赤道带的两侧,确定28个星座作为标志,称为二十八宿(音秀)。它们的名称是: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依据这些星座,确定天体的位置和天象,如日、月蚀等发生的位置。从太阳在二十八宿中的位置,便可知一年的季节,这比观测昏日星象以观察太阳所在位置而定季节的方法要精确。这是天文学的一大进步。《诗经》中的一些篇章记录有不少星座的名称,如火、箕、斗、室、昴、毕、参、牵牛、织女等宿的名称。西周时期观测恒星的知识已很丰富,二十八宿当时已完全确定了[19]。
    医药学在西周时期也有发展。《周礼》有“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共医事。凡邦之有疾病者、〔有〕疕疡者造焉。则使医分而治之”。又有“疡医,掌肿疡、溃疡、金疡……凡疗疡,以五毒攻之,以五味节之。凡药,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窍。凡有疡者,受其药焉。”又有“兽医,掌疗兽病,疗兽疡。凡疗兽病,灌而行之以节之,以动其气,观其所发而养之。凡疗兽疡,灌而劀之,以发其恶,然后药之、养之、食之。凡兽之有病者、有疡者,使疗之。死则计其数以进退之”。而疾医则“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春时有痟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嗽上气疾。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以五气、五声、五色胝(视)其生死,两之以九窍之变(观察五官和大小便的变化),参之以九藏之动(观察内脏的活动)。凡民之有疾病者,分而治之。死终,则各书其所以而入于药师(交主管医疗的部门)。”可见,西周时期已经有内科(疾医)、外科(疡)以及兽医的分科。在内科(疾医)中提出“以五昧、五谷、五药养其病,以五气、五声、五色胝(视)其生死,两之以九窍之变,参之以九藏之动”的理论。有关中医的理论基础,在西周时期已初步形成了。
    三、西周边境之外的民族群体
    西周时期,华夏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西周政权的稳定,使西周王朝进一步加强了与四周边境之外其他民族群体之间的联系交往。再方面,西周边境之外其他民族群体的政治、经济、文化也较之殷商时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为了互相促进,四周边境之外的民族群体也要求与华夏族联系交往。周武王之子周成王时,由周公主持扩建成周城(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的白马寺东部),成周城扩建工程完成之后,四周边境之外的各民族群体都带着自己民族地区的土特产品前来祝贺。《逸周书·王会解》记录了当时的盛况,反映了西周王朝与四周边境之外的各民族群体之间的密切关系。
    (1)东北的肃慎、东胡、秽人、高夷等。《逸周书·王会解》说:成周之会,肃慎贡献的礼品是象鹿一样的动物,称之为“大鏖”;东胡贡献的礼品是黄罴。肃慎和东胡的分布区域仍与商朝时期相同。他们献给西周的礼品是“大鏖”和“黄罴”,可见他们是原始的狩猎民族。又《竹书纪年》亦载,周武王“十五年,肃慎氏来宾。”周成王“九年,肃慎氏来朝,王使荣伯锡(赐)肃慎氏命。”肃慎与西周的交往是比较频繁的。
    《逸周书·王会解》说,成周之会,秽人贡“前儿”。“前儿若狝猴,立行,声似小儿”。《注》说:“秽,东夷别种。”盖即后来汉朝时期的“秽貊”。分布区域在今吉林、黑龙江两省交接的嫩江和松花江流域一带,并向东南延伸至图们江、鸭绿江流域和朝鲜半岛东北沿海一带。又有“良夷”贡“在子”。“在子,□身人首”。《注》说:“良夷,乐狼之夷也,贡奇兽。”所谓“乐狼之夷”,即后来西汉武帝时设置的乐浪郡地区的民族。在今朝鲜以平壤为中心的地带。又有“高夷”贡“嗛羊。嗛羊者,羊而四角。”《注》说:“高夷,东北夷高句丽。”在今辽宁、吉林和朝鲜北部连接地带,跨于鸭绿江南北两岸。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