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西周王朝及其境内外的民族群体(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云南社会科学》 尤中 参加讨论

二、华夏民族文化的发展
    (1)文字的改进。西周初期沿袭使用商朝时期遗留下来的甲骨文,西周遗留下来的甲骨文和青铜铭文(钟鼎文),与商朝时期基本相同。[7]随即逐步进行改进。《说文解字》第十五上说:“周宣王(公元前827年至公元前782年)史籀箸大篆十五篇,与古字或异。”即周宣王时,文字的改革基本完成,“与古字或异”即与殷商以来使用的文字稍有不同,是进行了改进的结果。史籀改进的文字称为大篆。《说文解字》又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示。指示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而成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史籀使后来汉字的基本结构趋于完备。周代文字,至今仍存者,有金有石,诸家著录的金文,确定为周代器物者达数百种,如师旦鼎、无专鼎、周寰卣、毛公鼎、孟鼎等,都是西周时期的器物。石文有坛山刻石,其文云:“吉日癸已”,相传为周穆王时书,但真伪未定[8]。殷商、两周时期遗留下来的金文不少,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西周时期的。金文是铭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青铜器分礼器和乐器两大类。礼器以鼎为最多,乐器以钟为最多。所以,青铜器上的文字,又称之为“钟鼎文”。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人们需要表达的事物、概念越来越复杂,反映在文字上,便是金文字数的大增。关于服装,甲骨文中的1个“衣”字,在金文中发展为12个字;甲骨文中的1个“食”字,在金文中发展为10个字;另外,关于住宅的字,也由甲骨文中的12个字发展成36个字。从文字的结构规律看,金文与甲骨文的明显区别是形声字的比例陡增。可见,从甲骨文到金文,汉字的形声化已成大势所趋。在文字组合、语法规则方面,金文继承甲骨文,变化不大。但在文字篇幅上有明显的扩充。甲骨文最长者为一百七八十字,而金文现已发现的最长者《毛公鼎》铭文,已达497字,翻了一番有余。这表明华夏族人当时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9]经过长期流传下来的籀文(大篆),在书法上与金文有某些不同之处,但在当时是一般比较通行的文字,与铭刻在器物上的金文是一致的[10]。
    (2)史学、文学和法学。《史记·晋世家》说:“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乱,周公诛灭唐。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珪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耳。’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于是遂封叔虞于唐。”西周史官专职记事,他们写下来的文献,不仅有史事,而且有些就是文学作品,与诗歌、音乐也都有联系。史官还能督促天子实践其诺言,在政治上也起着相当的作用。一般的史官既有较高的文字能力,也有比较广博的知识。或谓“有史而后有文,故文学亦出于史官。周之典册,皆史所为”。[11]刘知几《史通·外篇》说:“《周官》、《礼记》有太史、小史、内史、外史、左史、右史之名。太史掌国之六典,小史掌邦国之志,内史掌书王命,外中掌书,使乎四方;左史记言,右史记事。《曲礼》曰:‘史载笔,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而已。’《大戴礼》曰:‘太子既冠成人,免于保傅之严,则有司过之史。’《韩诗外传》云:‘据法守职而不敢为非者,太史令也。’斯则史官之作,肇自黄帝,备于周室,名目既多,职务咸异。至于诸侯列国,亦各有史官,求其位号,一同王者。”不仅周天子有史官,诸侯也同样有史官。史官在西周实为史学和文学的作者,在政治上又有相当高的地位。又或谓“有史而后有法,故法学出于史官。《周官》太史掌邦法,内史掌八枋,即法律之学所以出也。”[12]依《史记·晋世家》所记周成王桐叶封弟事件看来,西周史官不仅掌握法制,而且又是监督和执行法制的职官。
    西周时期由史官撰写和保存下来的文献典籍甚多。今存《尚书》中的《周书》和《逸周书》,是经过后人选编而保存下来的一部分。《尚书》即上古之书,亦简称《书》,它被儒家尊为经典,即称之为《书经》。自汉代以来,《尚书》即有今、古之分。今文是秦始皇焚书之后,汉初经师们保存下来的,用当时通行的隶书书写;古文是汉武帝时陆续发现的古本,是用古文字写的。今存《尚书》共58篇,除33篇为今、古文《尚书》所共有之外,其余都是东晋人伪造的《古文尚书》,不可信。《尚书》中的《周书》包括周初到春秋前期的散文,可靠者有22篇。除《文侯之命》、《秦誓》之外,其余都是西周初期的文献,大概都出于史官之手。《周书》散文记言记事较商代的散文更清晰而有层次,文学因素也有所增加。例如:“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牧誓》)“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酒诰》)这些都是古代俗语的引用。又如“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洪范》)这是诗歌式的散文。同时,叙事成分也越来越多。如:“秋,大熟,未获,天火雷电以风。禾尽偃,大木斯拔,邦人大恐。”(《金滕》)描写一次风灾的破坏,气象逼真。《尚书》的散文还处于古代散文的初步发展阶段,因而有些地方艰涩难读。但在用词选语上注意锤炼,甚至杂以精警的韵语,这些好的传统已在《尚书》中显现出来,从而使后世的散文形成简要洗练、便于记诵的特点。[13]
    又《周易》卦爻辞是较之甲骨卜辞有所发展的简短散文。《周易》乃占卜之书,共六十四卦,每卦由卦象、卦辞、爻辞三部分组成。其成书年代和作者,说法不一。传统看法认为是周文王被殷纣王“拘而演周易”。当代学者或认为成书于西周后期。《周易》卦爻辞记事生动,比喻形象,多用韵语,保留了当时的不少成语、俗语和歌谣。[14]
    《诗经》收集了上自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下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约五百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另在小雅中有六篇“笙诗”只存篇名。《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诗经》产生的时间,一般认为:《周颂》、《大雅》和《国风》中的《荟风》、《豳风》多为西周时期的作品,《小雅》中多数是西周后期和东周初期之作,《鲁颂》、《商颂》和《国风》其他部分都产生于春秋时期。《诗经》中的诗,都是配乐的歌词,故风、雅、颂三类应是以音乐为标准的区分,它们原是音乐曲调名称。诗歌与音乐是结合在一起的。国风是地方性的民歌,各有不同特点的声调和风格。雅、颂也各有不同的格律,都能配乐歌唱,组成一定的乐章。这些乐章是国家制定的礼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相当广泛。不仅国家的祭祀、朝会等重大典礼,需要有不同的乐舞,且在贵族们的社交宴享中,也要应酬演唱一定的乐章。在当时的贵族教育中,对诗与音乐都非常重视,这对文学与艺术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15]。
    (3)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周人继承了殷商崇拜“天”,信仰“天帝”、“上帝”的宗教思想,周王和商王一样,都是受天之命而王天下的“天子”。然而,夏、商、周之递代,使周人感到“天命靡常”。商纣之所以被周武讨灭,是因为他“弗敬上天,降灾下民”。而“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且“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16]。所以,西周的统治者们除了崇拜天、敬天之外,还认识到了应该重视人民。重视人民的表现是要对人民有利。要使自己的行为对人民有利则必须明德。《诗经·大雅·思齐》说:“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帝迁明德,串夷载路。……帝度其心,貊其德音。其德克明,克明其类。天立厥配,受命既固。……维此王季,帝度其心,貊其德音。其德克明,克明克类,克长克君。王此大邦,克顺克比。比于文王,其德靡悔。既受帝祉,施于子孙。”诗中的主要意思是:上帝(天帝)随时在观察天下四方,寻找能够使人民安居乐业的明德之君。从王季到文王都因为有德而被上帝选中为君,而且延及子孙。在这里,已经明确指出:上帝是要使人民能够安居乐业的;上帝是要选择明德之君来实现自己的意志。要重视人民,为君要明德,这是上帝的意图。周朝的统治者们把宗教信仰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了。《史记·周本纪》中也说了类似的事情。其文云:“穆王将征犬戎,祭公谋父谏曰“不可。先王耀德不观兵。夫兵戢而时动,动则威,观则玩,玩则无震(惧也)。是故周文公之颂曰:‘载戢干戈,载橐(韬也)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先王保之。’先王之于民也,茂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财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乡(方也),以文修之,使之务利而避害,怀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我先王不窋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狄之间。不敢怠业,时序其德,遵修其绪,修其训典,朝夕恪勤,守以敦笃,奉以忠信。奕世载德,不忝前人。至于文王、武王,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事神保民,无不欣喜。……夫先王之制,……荒服者王,……有不王则修德(《集解》:“韦昭曰:远人不服,由修文德以来之。”)序成而有不至则修刑。……布令陈辞而不至,则增修于德,无勤民于远。是以近无不听,远无不服。今自大毕、伯士(按,犬戎之君)之终也,犬戎氏以其职来王,天子曰:‘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观之兵’,无乃废先王之训,而王几顿乎?吾闻犬戎树敦(《集解》:言犬戎立性敦笃也。)率旧德而守终纯固,其有以御我矣。”王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百鹿以归。自是荒服者不至。”在这里,祭公谋公劝周穆王勿征犬戎,应遵照先王之训,“耀德不观兵”。周穆王不听,出兵征伐了犬戎,结果“荒服者不至”。被统治的其他少数民族都不拥护周穆王了。西周的统治者们非常重视“修德”,而且把“修德”说成是“天”、“天帝”、“上帝”的要求。违反了“天帝”的这个要求,一切行为都会遭到失败。关于“德”的内涵。或谓“德字照字面上的看来是从值(古直字)从心,意思是把心思放端正。便是《大学》上所说的‘欲修其身先正其心’……”[17]所谓把心思放端正就是不能损害别人以利于自己;或者是欺骗别人。商纣之所以灭亡,就因为他“降灾下民”--损害人民,而又“数欺诸侯”。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