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王朝仍然是一个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的国家。参加周武王伐纣的非华夏族的其他民族中的一部分在西周王朝建立之后,显然被纳入了西周的统治范围之内。《尚书·周书·牧誓》载参加武王伐纣而非华夏族的民族有庸、蜀、羌、、微、卢、彭、濮人。宋人蔡沈《注》说:“庸、濮在江汉之南,羌在西蜀,、微在巴蜀,卢、彭在西北。武王伐纣,不期会者八百国,今誓师独称八国者,盖八国近周西都,素所服役,乃受约束与战者”。则是在武王伐纣之前,这部分非华夏族的民族已经是服属于周了。西周王朝建立之后,这部分民族当然是在西周的版图之内。所谓“庸、濮在江汉之南”,即今湖北省西部、四川省东部与陕西省东南部连接地带,服属于西周的濮人,只是濮人中之北部近周的部分。而濮人的主要聚居区则是在今湖北西南的川、鄂、湘、黔、桂交互连接地带。又所谓“羌在西蜀”,即今陕、甘、川连接地带。服属于周的只是羌族中的少部分。羌族中的绝大部分则散在今陕、甘、青、川连接地带及其以西南的广大地域范围内。“、微在巴蜀”,所指为今四川东部与湖北西部连接地带。或谓“”即“苗”。服属于西周的“”只是分布在聚居区北部边缘地带的少部分。“”(苗)主要聚居区仍是“左洞庭右彭蠡”地带。“卢彭在西北”,乃是西戎中的一部分。西戎中的一部分纳入了西周的版图,大部分西戎仍在境外。在东方,则徐夷、淮夷都纳入了版图。 西周的各种制度沿袭于商朝而又有所改革。正如同孔子所说的那样:“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2]和商朝一样,西周在国内情况不同的地区采取不同的统治方式、方法,制订不同的规章制度。《国语·周语上·祭公谏〔穆王〕征犬戎》说:“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狄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王。……有不祭则修意,有不祀则修言,有不享则修文,有不贡则修名,有不王则修德,序成有不至则修刑。于是乎有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让不贡,告不王。于是乎有刑罚之辟,有攻伐之兵,有征讨之备,有威让之令,有文告之辞。布令陈辞而又不至,则增修于德而无勤民于远,是以近无不听,远无不服。”这里所说的“甸服”是周王的直辖领地--王畿,在此领域内分布着周王室的诸侯;侯服和侯、卫宾服,指周王畿以外的其他诸侯国的分布区。“要服”、“荒服”内则主要为非华夏族的蛮、夷、戎、狄的分布区域。对于“要服”、“荒服”内的蛮、夷、戎、狄,周初即规定其按期朝贡、拜见周王,仍“因其故俗而治”。如果“要服”、“荒服”内的蛮、夷、戎、狄不按期来贡、来王,“则增修于德而无勤民于远”。即怀之以德,而不是动辄发动华夏族的武装去远征。当然,怀之以德还不行,这才发起武装镇压。 《国语·周语中·襄王不许请隧》说:“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规方千里以为甸服,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祀,以备百姓兆民之用,以待不庭不虞之患。其余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宁宇,以顺及天地,……”这里所说“规方千里以为甸服”即指周天子的“王畿”。周武王灭了商朝之后,就准备在伊、洛之间建新城,以镇抚东部原殷商族人的聚居区。及武王死后,周公仍按原计划在瀍水东岸修建洛邑(在今河南洛阳市东),把反周的殷商“顽民”强迫迁移集中到这里来,加以严密监视;又在瀍水西岸修建王城(在今洛阳市内),派八师军队驻守,以为东方诸候朝会的东都。于是,西起岐山,东至圃田泽(在今河南中牟县西),所有渭、泾、河、洛地带,都成了周朝的“王畿”。西部的关中平原以镐京(在今陕西长安县西北丰镐村附近)为中心,是周族兴起的根据地,称为“宗周”;东部的河洛地带,以东都王城为中心,是保卫宗周和镇守东方的重镇,称为“成周”。东西连成一片,长达千里以上[3],这就是“规方千里以为甸服”。“甸服”内的一切政治、经济、军事设施,用“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祀,以备百姓兆民之用,以待不庭不虞之患”。它是控制全国的基地。而王畿之外的国内其他地方,则“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宁宇”。即分封给华夏族诸侯们作为领地。西周先后分封的较大诸侯国如下: 周公长子伯禽封为鲁公,都曲阜(今山东曲阜); 太公望吕尚封为齐公,都营丘(今山东淄博市东部旧临淄); 封康叔于卫,都沫(今河南淇县),“居河、淇间故商墟”,以统殷余民; 封召公的儿子于北燕,原都易(今河北易县),后迁蓟(今北京市西南); “封微子(殷帝纣之庶兄)于宋,以奉殷祀”,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县城南),后改名睢阳; 封蔡叔度子胡于蔡(今河南上蔡县); 封胡公满(舜的后裔)为陈公,都宛丘(今河南淮阳县); 封东楼公(夏禹的后裔)于杞(今河南杞县),“以奉夏后氏祀”,后迁都于缘陵(今山东昌乐东南),又迁于淳于(今山东安丘东北); 封叔虞(成王之弟)于唐(今山西翼城县西唐城),其地“在河、汾之东,方百里”。至其子燮,是为晋侯,后都鄂(今山西乡宁县); 周宣王二十二年(公元前806年),封其庶弟友于郑,为郑桓公,初都于今陕西华县,西周末东迁,东周初年郑武公都新郑(今河南新郑县); 西周时期所封的诸侯国不少,以上所述为其中比较突出的几个。据荀子说,仅周朝初年便分封了71国,姬姓之国共有53个,占了所分封诸侯国的绝大部分。在姬姓之国中,属于文王诸子者16国。即:管(在今河南郑州)、蔡(在今河南上蔡)、郕(在今山东汶上北)、霍(在今山西霍县)、鲁、卫、毛(在今河南宜阳县境内)、聃(今地不详)、郜(在今山东城武县东南)、雍(在今河南沁阳市东北)、曹(在今山东定陶)、滕(在今山东滕县)、毕(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原(在今河南济源县西北)、酆(在今陕西山阳县)、郇(在今山西猗氏县西)。属武王诸子者如下:邘(在今河南沁阳市西北)、唐(晋)、应(在今河南宝丰县西南)、韩(在今山西芮城县西)。属于周公后裔的有凡(在今河南辉县西南)、蒋(在今河南淮滨期恩集东北)、邢(初在今河北邢台市,春秋鲁湣公二年为翟所攻,迁至夷仪,即今山东聊城县西南)、茅(在今山东金乡境)、胙(在今河南延津)、祭(在今河南郑州北)。此外还有比较疏远的宗族诸侯国如虢仲(在今河南三门峡)、虢叔(在今河南荥阳虎牢关)等。异姓亲戚诸侯国除宋、齐之外,还有陈、杞、申(在今河南南阳市北)、吕(在今河南南阳市西)等等。[4]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