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安阳殷墓青铜礼器组合的几个问题(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考古学报》 刘一曼 参加讨论

3.斝、尊,是一期主要的器类,在二、三期,出斝、尊的墓明显减少,而到四期其数量又有所增加,成为二三套觚爵之墓必备的器类,连某些出一套觚爵的墓也用它随葬。此外,在出仿铜陶礼器的墓中,斝、尊亦是常见之物。我们知道,此类墓是模仿青铜礼器的组合配置器物的,这意味着斝、尊在当时应是较为流行的随葬品。据此,我们认为,斝、尊在殷代后期数量大大减少的说法不大确切。史书记载,殷代末年,纣王“酒池肉林”,“为长夜之饮”,上层统治阶级的这种酗酒之风,必然会波及到中、小贵族或平民阶层,斝、尊这类温酒、盛酒之器类数量有所回升,可能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
    4.在殷代后期的青铜器组合中,鼎、簋数量呈上升的趋势,在墓中的地位仅次于觚、爵,但在出6、7件以上礼器的墓中,炊食器与全部礼器之比例,一般不超过三分之一〔36〕,酒器的数量仍相当多,约占墓中青铜礼器的三分之二。在小墓的铜礼器组合中,虽有鼎、簋、觚、爵及鼎、簋的组合,但数量还不算多。据此,我们认为,即使到殷代后期,殷墟墓葬仍是以“觚、爵”为核心的“重酒组合”,不宜改称“重酒重食组合”。
    
    安阳地区的殷墓随葬明器化铜器始于何时?最流行的说法是铜武器(铜戈)明器化始于殷墟文化第二期,而铜礼器明器化始于殷墟文化第三期(即殷墟铜器二期晚段)〔37〕。笔者仔细查阅了有关发掘资料,发现在殷墟文化一期晚段已有明器化的武器。如59武官M1〔38〕中的1件磬折式曲内戈(M1:14),质地轻薄、纹饰模糊,可能是明器。 在殷墟文化第二期的墓中,已出现随葬明器化的铜礼器,如西区M161、 M354、M413几座二期墓随葬的Ⅳ式铜觚、爵,质地粗糙、铸造简陋, 报告的执笔者认为是明器〔39〕。
    殷墟文化第二期随葬铜明礼器的墓仅几座,均属出一套觚爵的小墓,明器化的器类只见觚、爵二种。到第三期,随葬明器化铜器的墓数量显著增多,一些出二套觚爵的墓也开始用明器,如司空M51, 墓中大多铜礼器为实用器,但搭配了1件质地差的明器铜尊〔40〕。此期, 明器化的器类,除爵觚外,还有鼎、尊、簋等。第四期随葬明器更为普遍,如上文提到的小屯M1等4座出三套觚爵的墓, 铜礼器组合中只几件为实用器,多数器物属明器。明器化的器类除上述五类外,又有甗、斝、卣、觶、罍、盘等。
    殷墟所出的明器化铜礼器,以觚爵最多,次为鼎、簋,这些器物质轻薄,铸造粗糙,有的素面,有的饰简单纹饰,但纹饰相当模糊、不精细。从经过测定的这类明器化铜器的合金成分看,其含铅量较高,绝大多数属铅青铜,硬度较低〔41〕。
    殷墟墓葬所出的明器化铜礼器,产于哪个铸铜作坊?著名的苗圃北地大型铸铜遗址〔42〕,以生产礼器为主,所出的礼器陶范,大多器形匀称、造型较好、花纹纤细清晰,用这些陶范铸出的器物显然不是明器,而是造型优美、纹饰繁缛的实用器。 孝民屯村西的小型铸铜遗址〔43〕,所出陶范以工具、武器为主,但也出土了觚、爵、簋、 鼎的范块,纹饰简单粗糙,有的还模糊不清,与殷墟墓葬同类明器上的纹饰较相似。由此推测,这类明器化铜礼器,可能就产于族的聚居区的这种小型的铸铜作坊。
    殷墟文化第四期,随葬铅器和仿铜陶礼器的墓也较常见。这两类器物均为明器。
    殷代后期,为什么随葬器物普遍明器化?过去有人以商代奴隶制经济关系衰落、贵族日益贫困来解释。有的学者对此提出异议〔44〕。
    从考古资料看,殷代的经济在后期仍不断发展,特别是青铜铸造业更是如此。如苗圃北地铸铜遗址,殷墟文化一、二期主要分布在东部,面积较小。到三、四期,其范围向西、向南扩大了一倍, 面积达10000多平方米〔45〕。三、四期出土陶范较多,还发现一些较大的器形,未见任何衰落之迹象。
    我们认为,殷代后期墓葬,随葬器物明器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与墓主生前的社会地位和财富有关〔46〕。上文已提及,随葬铜明礼器最先见于小墓,殷代后期以墓室较小,出一套觚爵的墓最为流行。正如一些学者指出的,殷代锡贵铅廉,那些社会地位不高、经济不富裕的小贵族或平民,不能为死者置备贵重的锡青铜或铜、锡、铅三元合金的青铜器殉葬〔47〕,便以价格较低的铅青铜、铅器,甚至仿铜陶器去代替。
    但另一方面,我们发现在殷代后期,一些墓室较大、随葬品较丰富、墓主身分与经济实力都较高的墓,如上述的西区M1713、82小屯M1、 郭庄北M6、刘北M9等,也出了较多的铜明礼器。特别是M1713, 有殉人3个,殉犬2只,牛、羊腿骨及牛骶骨各一块,出土各类随葬品193件,其中青铜礼器17件,铜钺和戈、矛、大刀等武器60多件,发掘者推测,墓主是一位武职官员〔48〕。从墓中出土的几件质地较好的青铜礼器上的铭文看,墓主生前曾不止一次得到殷王的赐贝,这些迹象表明他的财力较雄厚。但此墓随葬的铜礼器有明器12件,占墓中全部铜礼器的70%。这类墓出土铜明器,显然不能用墓主经济贫困来解释,而应是受当时社会风尚的影响所致。
    众所周知,社会风尚与人们的意识形态息息相关,与社会的发展、变化紧密相连。有的学者在论述殷代后期随葬器物明器化的原因时,曾提到《史记·殷本纪》中“武乙射天”的故事,说明殷代后期存在着对天、对鬼神怀疑的思想〔49〕。我们认为,这一看法很有见地。下面再补充两点论据。
    1.在殷墟卜辞中,在殷王武丁时期,对祖先、神灵的祭祀很隆重,用人、用牲的数目很大,一次祭祀最高用千人、千牛、五百袹(有的学者认为一为一对羊)。康丁至文丁时期,一次最高用二百人、百牛、百。帝乙、帝辛时期,一次用人最多三十名,用牲的数在百头以下〔50〕。从早期到晚期,祭祀用人、用牲的数目呈递减的趋势,这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反映。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