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日本“百万户移民”国策评析(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历史研究》 高乐才 参加讨论

第二,镇压抗日武装,完善对苏攻势,建立“新大陆政策的据点”。
    如果说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移民”是为了配合关东军镇压抗日武装力量,增强对苏防御、进攻能力的话,那么,“百万户移民”却是将其作为一个成功经验来加以推行,因此,在治安和国防上的意义就更为突出。正像1936年7月23 日拓务省向“海外拓殖委员会”递交的第四号咨询书的“说明”中所指出的那样,“百万户移民”就是为了加强“满洲国”的统治,“谋求国防及治安之确立、安定”(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的满洲移民》,第52页。)。“为了实现王道乐土”,“在满洲的土地上”必须“配置日本民族”,建立起“不可动摇的日本秩序”(注:伪满治安部参谋司调查课:《从治安上看日本农业移民》,1937年8月10日。)。 否则“帝国赌国运争来的既得利益”就“不能得到确保,则帝国之安全亦将难保”(注:《满洲特别移民之真相》,1934年3月。)。
    九一八事变后,“满洲国”“治安陷入了紊乱状态”,抗日联军成为中国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主流”,其“势力是巩固的而且时间之长”(注:伪满治安部参谋司调查课:《从治安上看日本农业移民》, 1937年8月10日。),对“满洲国”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成为关东军的“心腹之患”。“百万户移民”国策的出笼目的之一就是出于“镇压中国人民顽强的反满抗日武装斗争”的需要(注:〔日〕藤原彰、野沢沣编《日本法西斯与东亚细亚》,第146页。)。
    同时,日本帝国主义以中国东北为依托,不断发起对苏军事挑衅,特别是1938年7月和1939年5月挑起的“张鼓峰”、“诺门坎”战役失败以后,为加强对苏攻势,“强化对苏的东北战略地位”(注:〔日〕藤原彰、野沢沣编《日本法西斯与东亚细亚》,第146页。), 除“满洲国”与之配合实行了“三大国策”之一的“北边振兴计划”外,“日本帝国主义还利用开拓民”在中苏边境构筑起“活人堡垒”工程(注:〔日〕山田昭次编《近代民众的记录》,新人物往来社1977年版, 第556页。)。即日本帝国主义为“确保满洲”的“治安”,准备对苏作战,从“百万户移民”开始,对移民的分布进行了重新调整,绝大部分部署在东北抗日联军的游击区和漫长的中苏边境地区。并以轻重之要,划分了国防三线地带。从伪“间岛、牡丹江、东安、三江、黑河、兴安北至兴安南省”为“国防第一线地带”(也称“开拓第一线”),是中苏、中蒙边境的重要军事设防地区。分布在这一地带的“开拓民”是“作为对苏防御、作战上的军事辅助者,以及关东军的协作力量”,“一旦有事之际作为关东军的后备兵力充当牺牲品”。这一地带的“开拓民”“占日本移民总数的五成”(注:〔日〕《近代民众的记录》, 第556页。)。
    从长白山、哈尔巴岭、老爷岭及大兴安岭内侧至松辽平原外缘一线称为“国防第二线地带”(也称“开拓第二线”),分布在这一地带的“开拓民”“占移民总数的四成”。是作为配合关东军“镇压反满抗日武装部队”和“满洲国治安确立、维持的协力者”(注:〔日〕《近代民众的记录》,第556页。)。 日本帝国主义企图通过“开拓第二线”制造抗日联军和人民群众的隔离带,企图以“饥饿政策”将抗日联军置于死地。
    “国防第三线地带”(也称“开拓第三线”),指政治、军事、经济、工业重镇及交通要地附近,分布在这一地带的“开拓民”主要是起到保卫以上要地和为关东军输送给养的作用。
    “百万户移民”在抗日游击区和中苏、中蒙边境的密集配置,是“移民政策上军事意义占主要地位的结果”(注:伪满治安部参谋司调查课:《从治安上看日本农业移民》,1937年8月10日。)。 它不仅给抗日联军带来了严重的困难,同时对苏联也构成了强大的威胁。特别是“满蒙开拓青少年义勇军”,在年龄结构和分布地区上,军事色彩更为浓厚,到1945年共计94个训练所,绝大多数分布在“开拓第一线”,对此,苏联“从国防角度上感到莫大的威胁”(注:〔日〕《满洲开拓年鉴》(1940年),第40页。)。
    “百万户移民”不仅是日本帝国主义“培养确立新大陆政策据点”的基本力量,同时也是关东军的后备兵源。关东军的“士兵入伍皆来自日本国内,期满后就得回国”,往来极不方便,“向满洲大量移民”,直接从移民中“抽调警备满洲的壮丁”,不但方便可行,而且有益于“加强国防力量”,形成“防苏铁壁”,具有“极大的意义”(注:《关于满洲移民奖励的讲话》,转引自孔经纬著《东北经济史》,第431 页。)。移民作为关东军的补充兵源,不但迅速及时,而且储备雄厚,预计“当完成百万户移民之际,大体上可以拥有百万人左右的在乡军人”(注:伪满治安部参谋司调查课:《从治安上看日本农业移民》,1937年8月10日。)。
    事实上,“百万户移民”开始以后,“开拓民”已经被陆续应征入伍,其中“青少年移民”在3年训练结束后,绝大部分充军, 转入“开拓团”者寥寥无几。太平洋战争后期,“开拓团”内男性除老弱病残者外,全部被强征入伍,送上前线,充当了侵略者的炮灰。
    第三,掠夺农业资源,确保“开拓增产”,支援“大东亚战争”。
    中国东北地区地大物博,土质肥沃,人口稀少,面积相当于日本的数倍。因此,日本帝国主义早已垂涎欲滴,视其为“皇国日本的生命线”(注:《满洲特别移民之真相》,1934年3月。)。 日本各界不断呼吁日本政府对“满蒙”实行“邦人农业开发”,这对日本将来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关系”(注:〔日〕富槛金雄:《关于独立守备队退役兵从事农业者之调查》,1929年3月。)。 日本帝国主义“百万户移民”国策正是这一“开发”、掠夺的产物。
    “百万户移民”国策成败利钝,土地是首要的必备条件。因此,日本帝国主义在“百万户移民”计划中将掠夺土地作为首要任务,计划掠夺侵占中国土地“1000万町步的农耕地,此外,还要有500 万町步的牧地和草场”(注:〔日〕都甲谦介:《满洲百万户移民国策之全貌》,1938年5月。)。这些土地相当于当时日本耕地总面积的2.5倍。
    关于土地的取得形式和地点的选定,在1936年5月11 日关东军制定的《满洲农业移民百万户移住计划案》中规定,“移民用地的选定,要考虑国土开发,国防上的要求,交通、治安、农作物等关系,主要由满洲国政府在这方面进行配备”(注:〔日〕喜多一雄:《满洲开拓论》,第156页。)。这一规定,其目的十分明显, 土地取得实际上被选定在既有“军事上的需要”,又“有大量可耕的未垦地”和已耕地容易“获得”的“北满”(注:伪满治安部参谋司调查课:《从治安上看日本农业移民》,1937年8月10日。)。 土地的取得由“满洲国”政府“配备”的形式间接掠取,“避免日本与原住居民”发生冲突,用心极为险恶。
    1936年7月9日,关东军又制定了《日本人移民用地整备要纲》,作为取得日本移民用地的基本方针。“要纲”要求:“对于日本人移民用地的配置,原则上应采取尽快地取得土地所有权的方法,在必要的情况下,依照法律采取保留等方法而确保土地;应使移民用地的取得迅速、可靠且廉价;关于移民用地的配置,应不使现住居民受到不良影响”(注:〔日〕喜多一雄:《满洲开拓论》,第168页。)。 所谓“依照法律”就是强迫,在任何法典上也找不到在他国侵占土地为合法的法律规定。所谓“廉价”就是强夺。“不使现住居民受到不良影响”,只能是掩盖侵略的欺人之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