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国内外学者对新殖民主义的认识与研究(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理论研究》 张顺洪 孟庆龙 毕 参加讨论

威廉·波默罗伊是研究新殖民主义的著名学者,从70年代至90年代对美国在菲律宾推行新殖民主义的问题进行了长期考察。1970年他出版了《美国新殖民主义在菲律宾和亚洲的出现》,主要考察20世纪上半叶美国在菲律宾及亚洲其他一些地方的殖民活动,这种殖民活动带有“新殖民主义”的色彩和特征。他认为,在有关美菲关系的政策中,“最能清楚地看到今已为人所知的新殖民主义的概念与趋势的演变”。(注:威廉·波默罗伊:《美国新殖民主义在菲律宾和亚洲的出现》(WilliamPomeroy,American Neocolonialism:Its Emergence in the Philippi-nes and Asia),国际出版家1970年版,第12页。)在《美国制造的悲剧:新殖民主义和菲律宾的独裁政治》一书中,波默罗伊考察了菲律宾专制独裁产生的新殖民主义背景,美国在制造这种背景中的作用。在菲律宾,在长达四分之三个世纪的时间内,外国势力中,美国的势力占绝对优势。这种势力无孔不入,没有美国的同意或干预,任何重要事情都办不成。自1946年以来,菲律宾是“新殖民主义最好的样板”。他认为,在独立后四分之一多的世纪里,“菲律宾总统或政府没有一个是真正独立的。所有的总统和政府都在不同程度上使其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服从于占支配地位的美国的利益。”(威廉·波默罗伊:《美国制造的悲剧:新殖民主义和菲律宾的独裁政治》(William Pomeroy,An American Made Tra-gedy:Neocolonialism and Dictatorship in the Philippines),国际出版家1974年版,第19页。)尽管1970年菲律宾经济中新投资的94%是菲律宾资本(1946年为50%,1960年占85%),但由于外资控制着战略部门,菲律宾经济的基本控制权仍掌握在外国人手中。“这就是菲律宾新殖民主义悲剧中的基本事实。”(威廉·波默罗伊:《美国制造的悲剧:新殖民主义和菲律宾的独裁政治》(William Pomeroy,An American MadeTragedy:Neocolonialism and Dictatorship in the Philippines),国际出版家1974年版,第41页。)在1992年出版的《菲律宾:殖民主义、合作和对抗》一书中,波默罗伊再次讨论了美国在菲律宾推行新殖民主义的问题。
    与60年代和70年代相比,80年代尤其是80年代中后期,国外学术界对新殖民主义研究的热情有所降低。但新殖民主义仍是学术界讨论的一个问题,仍吸引着不少学者的注意力。这个阶段仍有一些考察新殖民主义的著作问世,如E.巴斯廷的《法国在非洲干涉的局限:应用新殖民主义研究》(1982)、特亚·布特勒和汉斯·乌尔里希·沃尔特主编的《非洲的殖民主义、新殖民主义与反帝斗争》(1984)、洛塔尔·拉特曼主编的《殖民主义、新殖民主义和非洲走向和平未来的道路》(1985)及斯蒂芬·罗斯坎·沙洛姆的《美国和菲律宾:新殖民主义研究》(1986)。
    除了考察新殖民主义的专著外,一些通史性的著作也对新殖民主义进行了讨论。斯塔夫里亚诺斯的《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就对新殖民主义问题进行了一定的考察。他写道:“直接的殖民统治既在军事上变得不切实际,又有财政上无能为力。于是,便有了大规模的非殖民化运动以及从殖民主义转变为新殖民主义。如果说殖民主义是一种凭借强权来直接进行统治的制度,那么新殖民主义就是一种以让予政治独立来换取经济上的依附和剥削的间接统治制度。(注:斯塔夫里亚诺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迟越等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下册,第486页。)该著第9章集中考察了新殖民主义在拉丁美洲的表现。
    80年代考察新殖民主义的著述中值得注意的是诺达里·西蒙尼亚的《新殖民主义的新趋势》(1981)。这本小册子简要地考察了战后不同阶段新殖民主义的演变,着重阐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新殖民主义的变化趋势。作者指出,采取措施动摇发展中国家进步的反帝政权已经成为新殖民主义政策的一个重大趋势。新殖民主义者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反动政治势力相勾结,削弱现政府,恶化经济政治气候,制造不满、不稳定与恐惧气氛,以便把他们的傀儡与盟友扶上权力宝座。他认为资本输出仍是推行新殖民主义的主要途径之一。整个70年代私人资本输出快速增长。向商业金融投资的转移已使发展中国家的债务扶摇直上。现在新殖民主义者与发展中国家的对抗的可能性结局或是新殖民主义强加一种“新技术形式的依附”,或是发展中国家在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下成功地建立一种公正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在这个新秩序中国际劳动分工参与国享有充分的平等。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东欧和苏联发生巨变,以苏美两霸为首的冷战对峙局面结束。但苏联解体后,美国暂时扮演唯一超级大国的角色。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及其西方盟友就有更多的余力干涉发展中国家的内部事务。这使新殖民主义在90年代又有所回潮。这种世界格局中的发展变化也反映在学术研究上。在报刊杂志上,“新殖民主义”或“新的殖民主义”一词近年又频频出现。国外学术界亦发表和出版了一些有关新殖民主义的文章和著作,如约翰·萨尔诺的文章《对外援助:是援助还是新殖民主义?》、费罗兹·阿赫默德的文章《阿拉伯民族主义、激进主义和新殖民主义幽灵》、戴维·埃德伊的《第四洛美协议:新曙光还是新殖民主义?》(1992)和威廉·H.布兰查德的《美国式的新殖民主义1960-2000》(1996)。(注:约翰·萨尔诺的文章《对外援助:是援助还是新殖民主义?》和费罗兹·阿赫默德的文章《阿拉伯民族主义、激进主义和新殖民主义幽灵》分别见《经济地理》(Economic Geography)1990年6月号和《每月评论》(Monthly Review)第42卷(1991年1月)。)
    90年代关于新殖民主义的讨论的一个新特点是,一方面新殖民主义继续受到人们的批评。不少报刊杂志发表文章揭露新殖民主义行径,并提醒人们对新殖民主义保持警惕。例如,马来西亚的《第三世界复兴》杂志第64期(1995年12月)就以《新殖民主义?北方新投资条约的威胁》为题发表了几篇文章,揭露北方国家在世界贸易组织中迫使发展中国家放弃对外资的限制、实行国民待遇的企图。这种企图将加剧外资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控制,是推行新殖民主义的一种表现。
    另一方面西方某些人鼓吹西方推行可以称作新殖民主义的东西,如发表在美国《外交》季刊上的威廉·普法夫的文章《新殖民主义?欧洲必须回到非洲》开宗明义地指出非洲许多地区需要人们可能称作的“无私的新殖民主义”。作者宣称过去殖民主义在非洲呆的时间不够长,没有取得成功的机会。殖民主义过去有足够的时间摧毁原有的社会制度,但没有足够的时间以任何稳定的体制取而代之。现在非洲许多国家需要新的帮助。欧洲国家过去曾经是非洲国家的宗主国,它们在非洲仍然有昔日的殖民官员,而且还有有关的专家学者。如果有任何人带有同情心与这些国家交涉的话,那么他们就是欧洲人。为了促进非洲的现代化,欧洲人应重返非洲。(注:威廉·普法夫:《一种新殖民主义?欧洲必须回到非洲》(William Pfaff,A New Colonialism?Europe Must Go B-ack into Africa),见《外交》(Foreign Affairs),第74卷第1期(1995年1至2月),第2-6页。)
    威廉·H.布兰查德的《美国式的新殖民主义1960-2000》一书则对美国推行新殖民主义的活动进行了某种反思。在该著中,作者考察了美国与伊朗、尼加拉瓜和菲律宾三国的新殖民关系,即美国支配他国的关系。作者同意沙洛姆对新殖民主义下的定义:“新殖民主义在这里应定义为两个独立民族领导阶级之间的一种同盟,这种同盟促进了它们对两个民族中较弱的民族的其他民众维持一种支配地位的能力”。(注:威廉·H.布兰查德《美国式的新殖民主义1960-2000年》(William H.Bla-nchard,Neocolonialism American Style,1960-2000),格林伍德出版社1996年版,第7页(原文见斯蒂芬·罗斯坎·沙洛姆的《美国和菲律宾:新殖民主义研究》,前言,第14-15页)。)布兰查德在考察了美国在上述三国推行新殖民主义的过程后指出,“我们需要继续保持美国对世界事务的卷入。这种卷入的性质必须从新殖民主义的支配向合作转变”。(注:威廉·H.布兰查德《美国式的新殖民主义1960-2000年》(WilliamH.Blanchard,Neocolonialism American Style,1960-2000),格林伍德出版社1996年版,第7页(原文见斯蒂芬·罗斯坎·沙洛姆的《美国和菲律宾:新殖民主义研究》,前言,第157页)。)
    需要指出的是,90年代一些探讨“帝国主义”的著作或文章对新殖民主义问题已进行了一定的讨论。如拉延·哈谢尔的著作《20世纪的帝国主义:移动的轮廓和变化的观念》(1997)和罗布·史蒂文的文章《世界新秩序:一种新的帝国主义》。新殖民主义与帝国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有着本质上的联系。因而学者们在考察垄断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时,常常论及新殖民主义问题。本文主要考察国内外人士专门研究和讨论新殖民主义的著作和文章,对国外学术界有关帝国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的著述对新殖民主义的讨论,我们只是有所涉及,并未进行详细考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