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学者对新殖民主义的认识与研究(4)
二 60年代初,“新殖民主义”成为中国报刊杂志及学术著作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词。论述新殖民主义的代表作之一是人民日报编辑部和红旗杂志编辑部编写的《新殖民主义的辩护士:四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1963)。这本小册子是这样来描述新殖民主义的。 事实很清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绝没有放弃殖民主义,而是采取新的方式,推行新的殖民主义。这种新殖民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帝国主义被迫改变直接的殖民统治的旧方式,采取通过他们所选择和培养的代理人进行殖民统治和殖民剥削的新方式。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利用组织军事集团,建立军事基地,或者成立“联邦”和“共同体”,扶植傀儡政权,把殖民地国家和已经宣布独立的国家,置于他们的控制和奴役之下。他们利用经济“援助”等等方式,继续把这些国家作为他们的商品销售市场、原料供应地和资本输出的场所,掠夺这些国家的财富,榨取这些国家人民的血汗。他们还把联合国作为一个重要工具,干涉这些国家的内政,对这些国家进行军事的、经济的和文化的侵略。当他们不能用“和平”手段维持对这些国家的统治的时候,就在这些国家制造军事政变,进行颠覆活动,以至对这些国家进行直接的武装干涉和武装侵略。(注:人民日报编辑部和红旗杂志编辑部编:《新殖民主义的辩护士:四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4-5页。) 这段文字指出了新殖民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解释了新殖民主义的内涵,概述了其表现形式。从60年代到80年代初,新殖民主义是我国学术界很重视的问题,新殖民主义的存在也是学术界广泛承认的。在有关以资本主义经济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等为主题的著作中,新殖民主义大都是论及的话题。例如,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写道:“帝国主义并没有也不可能放弃殖民政策,它们除了继续残酷地压榨余下的殖民地外,更重要的是采取新的方式,推行新殖民主义。它们用各种军事、政治手段来把殖民地国家和已经宣告独立的国家置于它们的控制和奴役之下,同时,它们利用经济‘援助’等方式,继续把这些国家作为它们的销售市场、原料供应基地和资本输出的场所,以掠夺这些国家的财富,压榨这些国家的人民。”(注:《战后帝国主义经济》,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42页。)学术界对新殖民主义问题也进行了一些具体研究,如吉林大学经济系编写的《美国跨国公司:新殖民主义的侵略工具》就对美国跨国公司推行新殖民主义的活动进行了一定的考察。 70年代中国学术界有著作认为苏联也在推行新殖民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苏修社会帝国主义的对外扩张》(1973)就认为苏联在东欧、蒙古推行新殖民主义(见第1章)。1978年三联书店出版的《苏联推行新殖民主义的工具——经互会》专门介绍了苏联利用“经互会”推行新殖民主义的情况。70年代许多学者认为美苏两霸是主要的新殖民主义者。《帝国主义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控制和剥削》一书这样指出:苏美两个超级大国成了“当前世界最大的国际剥削者和压迫者,新殖民主义的主要堡垒”。该书认为“苏美两霸正在利用各种新殖民主义手段,极力阻挠和破坏发展中国家民族经济的独立发展”。(注:许乃炯等编:《帝国主义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控制和剥削》(统计资料)。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11、248-249页。) 80年代初一些著作对新殖民主义进行了进一步阐述。仇启华主编的《现代垄断资本主义经济》设专章讨论了新殖民主义问题。该章首先讨论了新殖民主义出现的原因。第一,旧的殖民体系在民族解放运动的冲击下再也不能维持下去了。第二,殖民地附属国取得政治独立后,它们在经济上作为帝国主义的资源产地、销售市场和投资场所的作用反而增大了。第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实现帝国主义政策的重大转变与新殖民主义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大大便利了新殖民主义的推行。作者认为新殖民主义就是通过种种间接手段从经济上、政治上、军事上控制已经取得政治独立的国家,力图使它们成为自己的附庸或者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积累的规模越大,向发展中国家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的量以及由此带来的利润就越大,发展中国家所受到的剥削量也越大。因此,新殖民主义条件下的资本积累及其在国际范围内作用的结果是资本主义世界的两极分化,也就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资本主义国家的两极分化。(注:仇启华主编:《现代垄断资本主义经济》,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第5章《新殖民主义》,第167-200页。) 《经济研究》编辑部主编的《论当代帝国主义》也有专文讨论新殖民主义问题。书中巫宁耕撰写的《论新殖民主义》分析了新殖民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和手段。作者认为,战后迅速发展起来的国际垄断组织跨国公司是推行新殖民主义、对亚非拉国家实行不带政治“兼并”的经济“兼并”的主要工具。作者指出,“在帝国主义新殖民主义政策之下,今天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决不是什么平等的相互依赖关系。我们决不能把发展中国家目前在生产、技术、贸易和金融等方面,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处的依附地位,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加强把发展中国家作为自己的商品市场、投资场所、原料产地和转嫁经济危机的对象,从而造成的‘依赖’关系等同看待,混淆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注:《经济研究》编辑部编:《论当代帝国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01-402页。) 樊亢主编的《资本主义兴衰史》认为新殖民主义是帝国主义在战后旧殖民主义体系瓦解后对已获得政治独立的发展中国家推行的一种新的剥削形式。该书指出,随着新殖民主义的出现,战后帝国主义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与掠夺方式也发生了变化。首先,大大加强了国家资本的输出,借“援助”之名为私人资本的扩张开路。其次,跨国公司已成为帝国主义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推行新殖民主义的工具。第三,依靠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垄断,实现对发展中国家的控制与掠夺。作者认为新殖民主义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和剥削在许多方面甚至超过了老殖民主义。这是“南北矛盾”的根源所在。而帝国主义国家战后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这种新殖民主义的剥削和掠夺基础之上的。(注:樊亢主编:《资本主义兴衰史》,北京出版社1991年版,第396-400页。)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