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f 详见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1995年第2次印刷)。 ②f 罗荣渠:《“现代化”的历史定位与对现代世界发展的再认识》,《历史研究》1994年第3期。 ③f 罗荣渠:《探索近百年中国巨变的脉络(1840年代—1940年代)》,载汪熙、魏斐德主编:《中国现代化问题》,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罗荣渠:《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延误——一项比较现代化研究》,《近代史研究》1991年第1期。 ④f 罗荣渠:《走向现代化的中国道路——有关近百年中国大变革的一些理论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6年冬季号。 ①g 罗荣渠:《二十世纪回顾与二十一世纪前瞻——从世界现代化进程视角透视》,《战略与管理》1996年第3期。 ②g 罗荣渠:《人文忧思的盛世危言》,《东方》1994年第5期。罗荣渠先生在《全社会都来关心精神文明建设》(《华夏文化》1996年第2期)中指出,“经济发展是文化繁荣的一个必要条件,经济发展并不能自发地带来健康、向上、优秀的现代新文明;高科技也解救不了精神危机。这是今天全球发展面临的一个共同的大问题。”就我国来说,“当前的问题是不能坐而论道,必须起而行动,把加强精神文明的措施落在实处”;“决不能经济腾飞,而让精神扫地!” ③g 罗荣渠:《历史学要关心民族和人类的命运》,《世界历史》1993年第3期。 ①h 罗荣渠:《伟大的反法西斯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②h 罗荣渠:《伟大而艰难的联盟——略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胜的重要历史经验》,《中共党史研究》1995年第4期;罗荣渠:《人类能否记取二战的教训》,《中国教育报》,1995年6月7日;罗荣渠:《面向未来 安不忘危》,《群言》1995年第6期。 ③h 罗荣渠:《辉煌、苦难、艰辛的胜利历程——第二次世界大战若干问题的再认识》,《北京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 ④h 罗荣渠:《日本的战争忧思录——第二次世界大战50周年访日观感》,《东方》1996年第1期。 ⑤h 参见杨辰起:《博通闳识 锐进不懈——罗荣渠教授的现代化理论研究》,《北京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⑥h 罗荣渠:《展望21世纪史学的一点浮想》,《历史研究》1994年第1期。 ⑦h 参见张原:《应重视制定文化发展战略——访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罗荣渠》,《人民政协报》1994年3月22日。罗先生指出:要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教育事业出现的新问题及其解决方式,探索以现代物质文明来促进现代精神文明的新思路,应制定与经济发展战略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战略;“《教师法》的制定是一件好事,但还不够,还应制定加强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性和改革性文件及有关立法,切实贯彻‘双百’方针,引进竞争机制,逐步建立有规范性的人文社会科学的评估制度。”特别是要实现学术管理制度的现代化,完善博士培养制度,在人文社会科学有关学科中建立院士制度,与自然科学一视同仁。 ①i 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沈汉在《悼念罗荣渠教授》一文中指出:“罗荣渠教授的史学研究领域广阔,融会中外,尤以富于创见性、宏观气魄和理论性为特征。他的史学思想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史学理论研究》1996年第3期。)沈汉的笔触悲痛而深情,“论年龄和精力,罗荣渠教授本可以和我们这一代人一同跨入21世纪的。但他加之于自身的负荷太大,他对自己要求太严,他的时间表安排得太紧,他的工作热情与激情已经超过了一个年近古稀的老人所能承爱的限度。这样,正当我们瞩目于他,追随于他,欲就许多问题向他讨教时,他却离我们仙逝了。这对于中国史学界是何等的损失,而对青年学者又是何等的悲痛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