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处于相同发展阶段的比较 (一)发展周期与速度比较。从下图以“S” 曲线理论为基础进行的对比可以看出,美国中西部走完了城市化的全程, 而且速度很快〔5〕。从1850年9%城市化起步,到1910年达50%以上,1930年达70%,此后便稳定在这一比例,变化不大。换句话说,城市化已进入饱和,周期已完成。相形之下,中国东北部自1930年以10.2%城市化起步,到目前达到42%,大致接近美国中西部1910年的发展阶段。很明显,东北部城市化尚未走完全程,从人口增长曲线看,还在上升之中。另外,图中显示,美国中西部在20世纪30年代曾下降4个百分点, 这主要是大萧条所致,似不足为奇,但当时全国城市人口却略有增长(0.3%)。 这个现象表明,工业城市最先受经济波动的影响,并且受打击最重。由此观之,中国东北现象的出现也是势在必然,只是来得早了一点。还应看到,美国中西部在40年代就开始了治理措施,同时又有大量人口迁往郊区,缓解了衰退,也避免了衰退的突然发生。中国东北现象则带有一定突发性。 (二)经济结构比较。两个地区都形成较完善的城市体系,以其整体性见长,均为各自所在国的重工业区,以传统工业为主。但是,在服务业方面,中国东北地区较美国中西部逊色得多。 美国中西部城市1910年有33.2%劳动力从事制造业,从事服务业的劳动力高达38.6 %〔1〕。中国东北部1992年从事第二产业(主要为制造业)的高达50 %-58%,而从事第三产业(主要为服务业)的仅有22%-27%, 服务业明显存在差距,不仅先天不足, 而且后天发育不良〔2〕。 当然,美国中西部和中国东北部经济结构都有一个致命弱点:集中在开销较高的耐用消费品方面,因此它对经济周期的波动特别敏感。无论经济状况好坏,人们都要吃饭穿衣,但对这两个地区的工业产品来说,一旦出现经济危机,购买力将大大萎缩。因此,毫不奇怪,危机对这两个地区的打击最重。在美国,1953年制造业就业人数至少占其就业人口总数35%以上的城市(费城、巴尔的摩、圣路易斯、纽约), 在1970-1984年间皆出现总就业机会减少现象,即制造业比重越大, 受损失越重〔3〕,其中,专业化较强或称单一经济的城市衰退程度更重, 如汽车城底特律和通用汽车公司总部所在地佛林特市等。这些城市易于受经济波动的影响。中国东北部单一经济性城市不多,这也许是城市化比例仍略有上升的原因之一。 (三)城市规模比较。一般认为,“在工业化时期,美国城市人口在不同规模的城市中分布较为均匀”〔4〕。 美国中西部1900年城市平均人口为1.74万,而中国东北部1980年城镇平均人口为3.86万。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后者大城市比重偏大。1982年,东北部人口50万以上的大城市在城市总数中占58.8%,这本身就很高,这58.8%的城市竟占东北城市总人口的86.6%,其余13.4%的人口居住在中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各占11.5%和1.9%〔5〕。1920年,美国全国5400座城市的人口仅有一半住在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中,远远低于中国东北部的相应比例。1993年,中国东北部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多达19座〔6〕, 美国中西部1900年时仅有2座,到1980年也仅6座而已〔1〕。可见, 中国东北部大中城市规模远高于美国中西部,而小城市数量又远远少于对方。尽管东北地域面积和人口均相当于美国中西部的两倍,但此数量无论是在相对意义还是绝对意义上都是高的〔2〕。 再从中国东北城市本身看,在东北部城市等级结构中,大中小城市的比例为1∶1.3∶1.3, 呈似圆柱形结构〔3〕。这种城市等级序列结构, 不利于中小城市发展和组成合理的城市网络。东北部与国内其它地区相比,城镇平均人口也是较高的。1993年,东北部82座城市中,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有8座,占全国特大城市总数的5%;50万以上的大城市11座, 占全国同类大城市的30.6%。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合计占全区城市数的23%,远远超过全国的相应比例(11.9%),是中国特大和大城市最集中的地区。 在各级城市的关系方面, 有的学者把区域内规模最大的城市与第2位或其下的4个城市之比加以计算,得出城市首位度指数, 作为衡量城市规模分布合理与否的一项重要指标。一般而言,首位度指数2.00左右,4城市指数0.7以上较为合理。1900 年美国中西部城市首位度指数为2.96,4城市指数为1.09,到1990年,第一项指数为2.78,第二项为0.91,较为合理,也较为稳定。笔者根据1953、1964、1982年这三次新中国以来大规模人口统计及1993年最新统计数据,计算出东北部在这几个关键年份的首位度指数和4城市指数分别为。 可见,中国东北部城市的首位度〔1〕 远低于美国中西部。很明显,东北部首位性大城市对地区经济的带动能力不足,城市体系规模结构还不合理。比较而言,在东北部城市规模方面,大中城市规模过大、数量过多的问题更突出,首位度是否合适的问题次之。 在这两个地区内部的城市等级变化方面也有不同。我们把美国中西部大城市从城市化的初始阶段、高峰阶段及1980年的排列名次比较一下就会看出,美国中西部城市规模的先后次序有过较大变动,而中国东北部变化较小,似不正常,明显反映出计划经济的约束〔2〕。 铁路城市一直居于主导地位的城市布局就是明显的反映。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应该预见到,同一区域内城市的起伏是必然的和必经的阶段,对此要有思想准备。 (四)人口流动性与城市化比较。由“S” 曲线规律还可以看出:美国中西部城市的衰退在城市化方面有较明显而及时的反映。中国东北部则人口流动性不明显,地区经济的衰退在城市化上得不到及时的反映。尽管“东北现象”令人沮丧,但东北部城市人口依然在增长,这恐怕与计划经济体制对人口流动的限制有密切关系。至于人口向郊区的流动,在中国还很罕见,从美国的经历看,这种现象最早出现于制造业城市地区。再根据世界城市化的总趋势尤其是美国中西部的经验,城市化达到50%以上时开始出现人口大批向郊区迁移的趋势。我们不排除中国东北部出现郊区化的可能,只是这种可能与美国中西部在顺序上有所不同:美国中西部是人口先行,即:先是人口向郊区迁徙,而后是商业、工业部门、其他设施等的大规模迁移;而中国很可能是以工业设施为先导,而后才是人口的迁移,这个苗头已经出现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