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李诚固、李振泉:《“东北现象”特征及形成因素》,《经济地理》1996年第1期。 〔23〕马洪、 孙尚清主编《中国经济形势与展望(经济白皮书,1994-1995年)》,中国发展出版社1995年版,第46页。 〔24〕就美国全国而言,从1840年的10.8%水平起,直到1960年才达到69.9%,用了120年,比中西部慢40年。 萨姆·沃纳:《一哄而起的城市:美国城市史》Sam B.Warner,The Urban Wilderness: AHistory of the American City,纽约1972年版,第70页。 〔25〕戴维·沃德:《城市与移民:19 世纪美国的地理变化》 David Ward,Cities and Immigrants:A Geography of Change inNineteenth Century America,纽约1971年版,第40-41页。 〔26〕中国统计局编《1994 年人口统计年鉴》, 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年版,第35页。 〔27 〕马蒂·多甘和约翰·卡萨达主编《大都市时代》 Mattei Dogan and John D.Kasarda,The Metropolitan Era: A World ofGiant Cities,第1卷,塞奇出版社1988年版,第69页。 〔28〕前引雷蒙德·莫尔书,第12页。 〔29〕前引马蒂·多甘和约翰·卡萨达主编书第1卷,第209页。 〔30〕中国统计局编《1994年人口统计年鉴》,第295页。 〔31〕前引乔恩·蒂福德书,第176页。 〔32〕中国统计局编《1994年人口统计年鉴》,第295页。 〔33〕中国统计局编《1982年人口统计年鉴》,第48页。 〔34〕城市首位度,是指某个国家或地区,首位城市人口数与第二位城市人口数的比值。如某国第一位城市人口为100, 第二位城市人口为50,那么,该国城市首位度则为2或200%。为了更精确测定城市首位度,也可用4城市指数作为补充,即首位城市人口数与第二、三、 四位城市人口数和之比,计算方法为,用第二至第四位城市人口数之和去除首位城市人口数所得商。首位度的高低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人口集中程度合理与否的重要指标。 〔35〕根据美国人口统计署1930年人口统计,J.D.德鲍著《统计资料背景中的美国》J.D.DeBow,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Perspective of Statistics(华盛顿特区1954年版,第24页), 美国人口统计署1995年人口统计(微软公司“书架”光盘Bookshelf:1996-1997)整理而成。 〔36〕林恩·布朗:《高科技能拯救大湖区吗?》Can High TechSave the Great Lake States,《新英格兰经济评论》1983年第19期。 〔37〕前引马蒂·多甘和约翰·卡萨达主编书第1卷,第92页。 〔38〕卡尔·艾伯特:《近代美国城市:1920年至今》CarlAbbott,Urban America in the Modern Age:1920 to the Present, 哈兰·戴维森出版公司1987年版,第4页,表2。 〔39〕有关大都市区化问题,参见拙著《美国西海岸大城市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33-150页。 〔40〕关于中国城市化标准有多种争议。本文以最为保守的方法,即仅计算城镇中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如果加上其他因素,约差10个百分点。这样,1993年东北部城市化应接近完成水平,大致与1910年美国中西部相当。因此本文在某些地方也与美国1910年的资料相比。 〔41〕伯纳德·温斯坦:《地区经济的兴衰》Bernard L.Weinstein,Regional Growth and Decline in the United States,纽约1985年版,第91页。 〔42〕周起业等著《区域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58页。 〔43〕前引马蒂·多甘和约翰·卡萨达主编书第1卷,第80页。 〔44〕此类观点一度非常盛行,甚至有的学者主张,“小城市布局应侧重向远离铁路沿线的广大农村腹地、边境口岸、林海深处和现有城市的中间地带发展”。参见李振泉、石庆武主编《东北经济区经济地理总论》,第446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