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欧战爆发前后苏联欧洲政策的变化*(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 万柏连 参加讨论

三、欧战爆发后苏联欧洲政策的新变化
    苏德条约签订后,希特勒暂时稳住了苏联,从而排除了两线作战的危险,便于1939年9月1日入侵波兰,挑起战端。曾经信誓旦旦要“保证”波兰安全的英法两国,犹豫了两天后,不得不于9月3日向德国宣战。欧洲大战爆发了。
    欧战爆发后,苏联推行了两项新的欧洲政策。一是不卷入战争、并带有亲德倾向的“中立政策”;二是侵吞别国领土的大国沙文主义政策。
    欧战爆发不久,苏联便开始推行新的外交政策。9月19日, 苏联政府正式宣布:“苏联对于同它保持着外交关系的各国将奉行中立政策”。(注:苏联《真理报》(俄文)1939年9月19日,11月29日。) 所谓“保持着外交关系的各国”,自然包括英法德三国在内。这就表明,苏联不愿卷入欧洲战争,这是它实行中立政策的基本宗旨。一方面,它极力避免卷入英法一方对德作战:例如,早在战前的1939年春天,苏联曾与土耳其举行过缔结“同盟条约”的谈判(那时是针对德国的),欧战爆发后,它们又于9月下旬在莫斯科重开谈判。恰好这时, 英法和德国也都分别在拉拢土耳其,力图控制地中海这一战略要地,结果是英法占了上风,于9月28日同土签订了“互助条约”。苏联得悉此消息后, 立即宣布不能再同土耳其签订“同盟条约”。这显然是为了避免因条约之间的裙带关系而卷入英法方面的对德战争;又如,1940年6月22日, 法国战败投降,英国陷于孤军作战的困境,英国新任首相丘吉尔,一再试图拉苏联共同对德作战。6月25日,丘吉尔致电斯大林, 表示“英国政府准备就德国目前试图在欧洲分阶段征服和吞并的严密计划所引起的广泛问题,与苏联政府进行充分的协商。”(注: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第1卷(上部),第407、 555页,第2 卷(下部),第 102页。)过几天,丘吉尔又指示其驻苏大使克里普斯求见斯大林。7 月初,斯大林接见英国大使,克里普斯说:“德国正力图称霸欧洲……这对英国和苏联都是危险的。因此两国应当商定一个防御德国以自卫的共同政策。”这显然是要求苏联参加英国方面的对德战争。但斯大林答复说:“看不出德国可能吞并欧洲的危险……不认为德国的军事胜利威胁了苏联以及它与德国的友好关系”,(注:〔美〕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三联书店1974年版,第1096~1097页。)明确地表示了苏联不卷入英国方面对德作战的立场。另一方面,苏联也不愿卷入德国方面对英国作战。1940年11月中旬,莫洛托夫应邀访问柏林。在会谈中,希特勒和里宾特洛甫向莫洛托夫建议:希望把德意日“三国军事同盟条约”(1940年9月27日签订), 变为德意日苏“四国条约”,并把德方起草的“协议草案”和“秘密议定书”宣读了一遍,要求苏联“在消灭英帝国这一伟大事业中”同德国合作,但莫洛托夫提出了德国难以接受的诸多条件,巧妙地拒绝了德国关于共同对英作战的要求。(注:〔美〕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三联书店1974年版,第1113~1115页。)
    苏联在坚持不卷入战争的中立立场时,在处理同英法和同德国的关系问题上,并不是采取“等距离”的立场,而是明显地采取亲德国疏英法的立场,有时甚至替德国的侵略行径辩护。1939年10月31日,莫洛托夫在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上报告说:“‘侵略’和‘反侵略’这样的概念,在最近几个月以来已经取得新的内容,具有新的含义了,……德国是处在趋向于立刻结束战争并达到和平的国家地位中,而那昨天还高喊反对侵略的英国和法国却主张继续战争而反对缔结和约。”(注:外交学院编:《现代国际关系史参考资料》,1957年版,第13页。)斯大林在1939年11月底答《真理报》记者问时,则更干脆地说:“不是德国向英国和法国发动进攻,而是英国和法国进攻德国,它们应当对当前的战争负责。”(注:苏联《真理报》(俄文)1939年9月19日,11月29 日。)与此同时,苏联领导人还反复向德国表示友好情谊。1939年12月圣诞节,斯大林和希特勒互相致电祝贺,斯大林贺电说:“苏德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有一切理由万古长青。”(注:〔美〕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三联书店1974年版,第928页。)1940年6月17日,法国战败求和这一天,莫洛托夫特别约见德国大使舒伦堡,表示:“苏联政府对德国军队的光辉胜利致以最热烈的祝贺。”(注:〔美〕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三联书店1974年版,第1093页。)
    在经济贸易方面,苏联也采取同德国互助互利政策。欧战爆发前后,苏德先后签订了三个“贸易协定”。根据这些协定,德国向苏联提供石油和电力工业的各种机器设备、以及飞机、坦克等先进武器装备;苏联则向德国提供大量的军用物资和原料,仅开头一年,就提供了150 万吨粮食、90万吨石油、10万吨棉花、50万吨磷酸盐等物资。此外,苏联还答应协助德国在第三国代购金属和原料,于是德国又得到了从苏联过境的100万吨“满洲”大豆和其他重要原料。 国与国之间加强和发展贸易,在和平时期本属正常之事,但当时德国正与英法等国作战,英国也正在对德国实行海上经济封锁。所以,苏联一直按时向德国提供原料和物资,无疑是帮了德国大忙,难怪德国外交部经济问题专家施努尔得意地说:苏德贸易“为我国打开了通向东方的广阔门路,……英国封锁的效果肯定将大大削弱。”(注:〔美〕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三联书店1974年版,第925~926页。)
    与此相反,苏联对英国的态度却大不相同。当时英国政府深知,苏联扩大对德贸易,是对英国封锁德国政策的沉重打击,故于1940年春建议苏联恢复英苏贸易谈判,以便发展双方贸易,同时想了解和限制苏联向德国提供的物资,但遭到苏联的拒绝。1940年10月22日,丘吉尔政府向苏联提交了一份备忘录,表示愿意承认波罗的海三国并入苏联的既成事实,建议缔结“英苏贸易协定”和“互不侵犯条约”,再次遭到苏联拒绝。
    苏联当时采取亲德疏英政策,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有两点:(一)英法两国政府长期推行绥靖政策,极力纵容德国进攻苏联,引起苏联强烈不满;(二)欧战爆发后,德国实力比英法占有较大优势,法国败亡后,德国对英国已占绝对优势。因此,苏联想通过保持同德国的“友好、合作”关系,来避免德苏冲突,或尽可能推迟德国进攻苏联的时间。上述情况,决定了苏联不仅采取坐山观虎斗的中立政策,而且采取亲德疏英立场,冷眼旁观德国法西斯去惩罚英法绥靖主义者。这种政策,一直延续到1941年6月德苏战争爆发才告结束。
    苏联在奉行中立政策的同时, 也开始推行大国沙文主义政策。 从1939年9月至1940年8月,苏联利用德英法开战之机,以建立所谓“东方战线”的名义,把苏德“秘密附加议定书”中划归苏联势力范围的国家和地区,一步一步地并入苏联版图:1939年9月17日, 苏联几十万红军开进波兰东部,9月28日,同德国瓜分了波兰,获取了波兰20 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同年11月30日,苏联发动了历时三个多月的苏芬战争,夺取了4万多平方公里的芬兰领土;1940年6~8月,苏联又以不同方式, 把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三国,以及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两个地区,共22万多平方公里领土并入苏联。苏联通过建立这条“东方战线”,总共吞并了46万多平方公里的别国领土。这种大国沙文主义的扩张政策,有悖于现代国际关系准则,亦损害了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形象。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