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希曼和拉沙最早译出并出版的中文《圣经》,系《新约》中的《马太福音》。该译本于1810年在塞兰布尔问世,中文名为《此嘉语由于吇咷所著》(注:该书现已很难见到,仅在剑桥大学圣经会图书馆发现收藏有一孤本,其内封有传教士签名,并注明于1810年出版。)。“嘉语”显指“福音”,“ 吇咷”应为英语Matthew的音译(疑为粤语的发音)。该译本系采用传统的木刻雕版印刷,线装一册,共95面,但不具页码,仅标“章”与“节”(第13章以后标“篇”),封面纸张呈红色,未著出版地、出版时间和译者名字。1811年,马希曼和拉沙又译出并印行了《新约》的第二章《马可福音》,中译名为《此嘉音由吇嘞所著》,“嘉音”亦指“福音”,“ 吇嘞”当为英语Mark的音译。此译本同样系木刻雕版印刷,线装一册,共56面,封面略呈红色,也未具出版地、出版时间和译者名字(注:笔者所见此书最早版本,分别珍藏于牛津大学安格斯图书馆和剑桥大学圣经会图书馆。牛津藏本有两本,其中一本仍完好无缺。有关此书的出版年代有两种说法,大英圣书公会所出中文圣经目录标明此书出版于1810年;而熟知内情的传教士伟烈亚力则认为该书出版于1811年。笔者赞同伟烈亚力的说法。理由下文详述。)。翻译这两本书时,由于译者远在印度,未参照过其它任何《圣经》中译本,完全另起炉灶,困难之大,是不言而喻的。许多人名、地名的翻译不得不生搬硬造,以致译文佶屈聱牙,晦涩难懂,亦是不难想像的。 继《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中译本问世之后,马希曼和拉沙又于1813年译出并印行了《新约》中的《约翰福音》,取中文名《若翰所书之福音》。该译本共21章,36页《双面》,封面呈黄色,铅字活版印刷,线装一册。书末附“若翰书函”3卷,但仅7页(双面),不全(注:本书于1813年在印度塞兰布尔印行,现收藏于剑桥大学圣经会图书馆。该馆收藏的此书另一版本,内封题名为《耶稣救世使徒若翰所书福音》,书末附“若翰书函”,系1814年的重印本。)。值得注意的是,马希曼和拉沙的这本《若翰所书之福音》,实际上是近代应用铅字活版印刷技术印出的第一本中文书籍。过去一般以为,使用西方铅印技术印刷中文书籍,始于1814年英国的职业印刷工人汤姆司携带活字印刷机器设备,受派来华,在东印度公司澳门办事处,从事马礼逊编纂的《华英字典》的印刷工作。在几个中国工人的协助下,汤姆司等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用含有汉字活字的印刷机器于1822年印出《华英字典》(注:参见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1页。)。与《华英字典》相比,《若翰所书之福音》要早出整整9年!马希曼等也认为,用铅字活版印刷《圣经》中文译本,是他们所取得的一项了不起的成就。铅字活版印刷,不仅字型美观、清晰,持久耐用,而且省却了传统雕版印刷的诸多不便,可以随时根据需要增删字词,并可多次和大量地进行印刷,且成本较低,比雕版印刷省费甚多(注:A Memoir of the Serampore Translations for 1813,printed by J.G.Fuller,Kettering,1815,PP.16-17.)。根据马希曼的计算,采用铅字活版印刷比传统木版印刷通常节省经费达2/3(注:Extract of a Letter from Dr.Marshman to Dr.Ryland,December,1813.)。这套首次使用的铅字汉字活字,系英浸礼会塞兰布尔差会印刷所的工人在几个中国人的帮助下,克服各种困难,经过几年时间的摸索,才终于制造成功的。1808年,塞兰布尔的传教士还悲观地认为,鉴于木刻雕版印刷的费时费力以及价格昂贵,“用该语言(汉语)印刷全部圣经,还是一件为时遥远和不太现实的事。”(注:Memoir Relative to the Translations of the Sacred Scriptures,p.15.)然而5年之后,他们已经可以乐观地宣称,差会印刷所已准备好用铅字活版印刷全部新约和旧约圣经(注:A Memoir of the Serampore Translations for 1813,p.16.)。 在试印出版《此嘉语由于吇咷所著》(1810)、《此嘉音由吇嘞所著》(1811)、《若翰所书之福音》(1813)三种《圣经》早期译本的同时,马希曼与拉沙的全套《圣经》汉译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其中,《新约全书》的初稿已于1811年译毕,进入修改、待印阶段(注:Memoir Relative to Translations,Monthly Circular Letters Relative to the Missions in India,Serampore,1811.)。《旧约全书》的翻译,到1813年已完成过半(注:A Memoir of the Serampore Translations for 1813,p.16.)。自1815年起,最后修改定稿的《新约全书》陆续提交塞兰布尔浸礼会印刷所付印。两年后,修改定稿的《旧约全书》也开始陆续提交该印刷所出版。到1821年,《旧约全书》出齐;次年,随着《若翰显示之书》的付印,《新约全书》随之出齐。至此,马希曼和拉沙在印度塞兰布尔进行的《圣经》中文翻译工作,历时约18年,终于大功告成(注:笔者在牛津大学所见马希曼、拉沙翻译、出版的完整的中文《圣经》有两种版本,一种系线装5册本,其中《旧约全书》共4册,《新约全书》1册,另一种系西式硬封面装订2卷本。两种版本均为铅字活版印刷,由塞兰布尔浸礼会印刷所出版。)。1823年5月,这部世界上第一部完整的中文《圣经》已送抵英国伦敦,“大英圣书公会”1824年的年鉴记载:“在去年的年会上(于1823年5月7日举行),马希曼牧师的长子将一部译好的中文《圣经》安放在桌上。”(注:转引自密立根(George Milligan)著《新约圣经流传史》,贾立言、冯雪冰译,上海博物院广学会1934年版,第164页。) 归结而言,马希曼和拉沙远在印度的《圣经》中译工作,有三点是领先于同时代的其他传教士的:其一,他们最早用中文翻译和印出了《新约》中的《马太福音》、《马可福音》;其二,他们最早使用近代铅字活版技术印刷中文版《圣经》;最后,他们最早译成并出版了完整的中文《圣经》。 二、马希曼与马礼逊 作为第一位来华传教的新教传教士,马礼逊在中国的名气和影响自然远远大于马希曼。而且一般以为是马礼逊和米怜在马六甲翻译并出版了第一部中文《圣经》。然而,对那些熟知《圣经》汉译过程及细节的传教士而言,二马(马希曼与马礼逊)往往是相提并论的,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是,他们二人究竟谁最先译出并出版了第一部中文《圣经》?其次,马希曼与拉沙的《圣经》中译究竟是否曾受到马礼逊的影响? 有关第一本汉译《圣经》究竟出自谁手的问题,必须把问题限定到一定的范围内,才能有明确的答案。因为,第一,《圣经》是一部大书,不仅全书分为《新约》和《旧约》两大部分,而且,有时其中一章即可自成一书。第二,限于当时的印刷条件和译者要不断地修改、润色,从译稿完成到出版往往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因此,《圣经》的译毕和正式出版是两个不同的时间概念,不能混为一谈。 就此而言,马希曼(同拉沙合作)与马礼逊是分别在印度塞兰布尔和中国广州,不约而同地于1810年付梓出版了《新约全书》个别篇章的中译本。马希曼与拉沙出版的是《新约全书》中的《马太福音》(中译名如上述),马礼逊出版的则是《新约全书》中的《使徒行传》(中文名为《耶稣救世使徒行传真本》)(注:该书为木刻本,线装一册,前有马礼逊所撰序言,现存于剑桥大学圣经会图书馆。原书未注明出版日期,从伟烈亚力和米怜说,判断出版日期为1810年。)。尽管这两种不同的中文《圣经》单行本几乎同时面世,但其具体翻译过程却很不相同。马礼逊于1807年奉伦敦会之命抵达广州后,一面继续学习中文,一面开始翻译《圣经》。他之所以能够进展神速,乃是由于利用了大英博物馆珍藏的部分汉译《圣经》稿本抄件。这个稿本由曾经来华的天主教传教士巴设(Jean Basset)等译成,包括《福音合参》、《使徒行传》、《保罗达罗马人书》和《希伯来书》的第一章(注:根据有的学者的研究,大英博物馆稿中本,由巴设翻译成中文的,仅《使徒行传》、《保罗达罗马人书》以及《希伯来书》的第一章,而《福音合参》则系他人的译作,具体译者不详。另据李志刚《基督教早期在华传教史》第160页,此手稿之中文名为《四史攸编基利斯督福音之会编》The Manuscritpt Harmony,or Sloane Manuscript。)。马礼逊于1806年从大英博物馆借阅并抄录了其中一部分,余下的由教他学习中文的华人容三德所抄录(注:见密立根著《新约圣经流传史》,第160-161页;亦可参见简又文《中国基督教的开山事业》,香港基督教辅侨出版社1956年版,第11-12页。)。因此,严格地讲,马礼逊早期的译经工作尚属修正、重译前人的著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