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殊途同归:“启蒙”与“大觉醒”(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美国研究》 孙有中 参加讨论

托克维尔对美国个人主义的担忧伴随着内战后直到20世纪初美国社会的工业化、城市化以及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向垄断的过渡而成为触目惊心的现时。理查德·霍夫施塔特生动地刻画了镀金时代所造就的百万富翁们的极度膨胀的个人主义:“他们剥削工人、榨取农民、贿赂国会议员、买通立法部门、刺探竞争对手、雇用武装保镖、炸毁资产,采用威胁、密谋和武力手段。”〔53〕这一时期的美国哲学家杜威不无痛心地指出:“我们传统的精神因素即机会平等、自由联合与相互交流,便因此而黯然失色、销声匿迹,它所宣称的个性并未得到发展;相反,整个个人主义理想误入歧途,去迎合金钱文化的一举一动。它已成为不平等与压迫的源泉与辩护。”〔54〕杜威认为“旧个人主义”已经堕落;要改造陷入困境的美国社会,构建一个民主、美满的“伟大共同体”,就必须提倡一种重视个人与社会谐调互动的“新个人主义”。
    80年代的美国,新保守主义者虽然试图复归美国个人主义传统,但这一传统早已千疮百孔。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罗伯特·贝拉等人指出,个人主义严重破坏了美国的“社会生态”,“似乎正在产生一种无论从个人角度还是从社会角度都不可行的生活方式”。〔55〕他们担心,“这种个人主义可能已成为不治之症--它可能正在摧毁托克维尔曾视为对更具破坏性的种种潜在力量具有调节作用的社会保护层,它可能正在威胁着自由本身的生存。”〔56〕贝拉开出的药方是“共和主义传统”加“圣经基督教传统”。其实,他有所不知,启蒙运动和大觉醒运动在美国文化传统形成之初,早已埋下了今日美国“原子核式个人主义”的种子。
    看来,个人主义是一把“双刃剑”,在它切断社会加于个人的专制与奴役的锁链的同时,也可能伤及社会和个人本身的筋骨。今日正处于社会转型和价值重构时期的中国对此不可不明察。
    * 本文曾得到美国宗教学教授William H.Jenning 博士和复旦大学历史系庄锡昌教授的指导。
    注释:
    〔1〕Sydney E.Ahlstrom,A Religious History of the AmericanPeople (New Haven and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1972),p.294.
    〔2〕Ibid.,p.349.
    〔3〕Larry Madaras,Taking Sides: Clashing Views onControuersial Issues in American History,Vol.I,5th ed.(Connecticut:The Dushkin Publishing Group,Inc.,1993),p.111.
    〔4〕George B.Tindall,America:A Narrative History,Brief2nd ed.(New York:W.W.Norton & Company,1989),p.71.
    〔5〕Piety 也有人译为“虔敬”。 大觉醒运动强调的是忠实于内心和真诚地表现对上帝的强烈的爱,庄重正是它要反对的。因此,“虔诚”似更贴近piety在大觉醒运动中的真义。
    〔6〕Ahlstorm A.Religious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People,p.351.
    〔7〕 Morton White,The Philosophy of the
    AmericanRevolution(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8),p.3.
    〔8〕John Locke,Second Treatise,Section 10.
    〔9〕The Annals of Ameirca,Vol.II(Encyclopaedia Britanica,Inc.,1968),p.389.
    〔10〕Ibid.,Vol.II,p.393.
    〔11〕Roderick Nash,From These Beginnings:A BiographicalApproach to American History,4th ed.(New York:Harper CollinsPublishers,1991),p.131.
    〔12〕Madaras,Taking Sides Vol.I,p.116.
    〔13〕Ibid.,p.111.
    〔14〕The Annals of America,Vol.I,p.344.
    〔15〕Ibid.,Vol.I,p.346.
    〔16〕Ibid.,Vol.I,p.435.
    〔17〕Ibid.,Vol.I,p.437.
    〔18〕Ibid.,Vol.I,p.439.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