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资源、机遇、政策与英国工业化的启动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世界历史》 顾銮斋 参加讨论

近年来,有关西方现代化的著述可谓洋洋大观。论及现代化启动的关键或原因,众说不一,或谓农民,或谓城市,或谓商品经济,或谓传统文化,不一而足,却从未有人从自然资源、政府政策以及此二者与历史机遇的关系上进行探讨。而在我们看来,自然资源、历史机遇和政府政策的综合作用才是西欧现代化得以启动并走向成功的基本原因。拥有某种雄厚的适于发展民族工业的自然资源是现代化启动的基础;世界范围内的历史巨变所带来的国际国内经济条件的变化是现代化启动的机遇;但是,这种基础和机遇能否得到合理利用并充分发挥效力,则要看政府制定什么样的经济政策。本文拟通过与西欧其他国家的比较,说明自然资源、历史机遇在英国工业化过程中的地位以及英国政府如何利用这些条件制定政策,使工业化得以顺利启动。
    英国资本主义萌芽和经济现代化肇始于毛纺织业,而毛纺织业的发轫与发达,首先依赖国内的羊毛生产。英国自然地理为养羊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里四面环海,气候温而不热,润而不潮,又地域空旷,山岗连绵,植物丰茂,极便养羊;所产羊毛光洁柔轫,质地优良,备受中世纪西欧各纺织圣地的青睐。由于自然地理提供的条件在羊毛生产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我们将羊毛看作当时英国的一项自然资源。对英国来说,这一条件一方面可使羊毛制造商摆脱进口关税的盘剥,节省长途运输费用,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加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又可在一般情况下保障原料供应,从而有利于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技术的革新。而如不具备这一条件,虽有较好的技术和充足的劳动力,终不免受到原料危机的困扼。在这一方面,英国的近邻佛兰德尔和意大利诸城市共和国提供了有力的反证。佛兰德尔素以技术高超、制作精良而著称,然而基于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只能养牛养鹅而不能养羊,所以毛织业有史以来即依靠自英国进口原料。正因为如此,佛兰德尔的作坊主们最怕英法关系恶化,而这种恶化在中世纪又偏偏屡屡发生,给佛兰德尔带来巨大损失:作坊倒闭,工人失业,社会动荡。意大利城市共和国也曾因纺织业的发展而盛极一时,并率先孕育了资本主义萌芽。但随着地理发现新时代的到来,这些共和国迅速衰落,资本主义萌芽夭折,工场主们携带资金从破旧的场房里走出,回到乡下重操务农旧业。这一历史的景观所以出现,仅仅归因于商路和市场的转移是不够的,或者说不全面,因为它忽略了上面论述的条件。近年对中世纪意大利城市衰落的经济结构因素的研究表明,意大利工业原料主要依靠进口是导致其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注:刘景华:《中世纪意大利城市衰落的经济结构因素分析》,《世界历史》1996年第1期。)由此可见原料问题在工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而正当意大利共和国迅速走向衰落的时候,英国发达的养羊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更形突出,这真可谓相映成趣了。
    在传统农业社会,因近代工业没有产生,发展机遇所以成为机遇,首先以原料为基础,没有这样的基础,也就必然无机可遇。然而在15、16世纪,所谓机遇,还主要限于牧羊业和呢绒业,因为海道大通带来的世界市场的形成首先刺激了羊毛需求量的增长,而需求量的增长必然带来羊毛价格的飞涨。据统计,16世纪30年代,羊毛价格较15世纪同期增长了2倍。(注:波梁斯基:《外国经济史》(资本主义部分),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25页。)16世纪,相同面积的牧场收益是耕地的3倍,草地价格也是耕地价格的3倍。养羊业如此走俏,“羊蹄子把沙子变成黄金”、“羊吃人”等怪异现象的出现也就势所必然了。
    既然这一时期的发展主要限于养羊和毛织业,那么对于西方那些不具备养羊、纺织条件的主要国家,这一空前巨变则很难说是一种机遇,甚至成为一种陷井。在这方面,意大利诸共和国又可以充当典型代表了。本来,这些共和国早有毛织业发达的历史,因而世界市场的形成对于它们的经济发展理应是一种推动,但实际情况则恰非如此。因为羊毛及羊毛织品价格的日益增长使羊毛输出国越来越感到出口原料并非明智之举,而如将羊毛加工成呢绒出售,则必独擅羊毛之利。于是国家政策对于羊毛出口渐由限制而改为禁止,从而切断了共和国毛织业的原料来源。(注:刘景华:《中世纪意大利城市衰落的经济结构因素分析》。)然而事情并没有到此为止,新航路的开辟又导致了另一个后果,传统商路冷落,商业舞台移位,而舞台角色变换的结果,是英、荷等国的商业冒险家取共和国商人而代之。
    意大利共和国因纺织原料匮乏而中途落伍,英国则因供应充足而后来居上。那么西班牙呢?就纺织业而言,它原本与英国具有同等或相似的地位。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使它很早便发展了牧羊业,并组成了拥有金库、机关和法庭、能以左右国家政治的“牧主同盟”的实权组织。(注:克尼斯伯格、莫斯:《16世纪的欧洲》(H.G.Koenigsberger and G.L.Mosse,Europe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伦敦1981年版,第32-33页。)所产美利奴羊毛相比英国优质羊毛毫不逊色,可以织造高级呢绒。羊毛输出是对外贸易的大宗,构成了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部分。(注:道格拉斯·诺思等:《西方世界的兴起》,学苑出版社1988年版,第118-119、176-177页。)由于养羊业发展较早,毛织业的历史也比较悠久,16世纪已经形成巨大的毛纺中心。塞维利亚有作坊16000家,职工达13万人之多,其规模不在英国毛纺中心之下。(注:樊亢、宋则行:《外国经济史》(近现代)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6页。)从发展机遇来看,应该说它比英国幸运得多。它最先发现了美洲,最先在这里建立殖民地,最先也最多从这里掠走金银,最具条件从羊毛和毛织业中获利,然而它为什么没有稳定、持续地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的故乡,而同意大利城市共和国一样扮演了国际竞争舞台的悲剧角色?原因既不在原料,不在机遇,自然在经济政策了。
    自15世纪统一以来,西班牙封建政府和贵族便一直将注意力集中于海外。他们艳羡意大利城市共和国的富庶,沉迷低地国家的税收,垂涎拉美殖民地的金银,而很少注意本土的经济发展。因此,当邻国如英、法封建政府将经济政策的重心由日常生活用品的供应转移到对民族工业的保护的时候,它仍旧悠然自得地出口原料和进口成品,而丝毫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经济政策上的急功近利使这个国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并带来了深重的遗患。至16世纪末叶,它不仅丧失了国外市场,而且丢掉了国内市场,它的本土已经成为英、荷、法竞相倾销商品的场所。面对来自海外的强力竞争,鼠目寸光的西班牙政府没有采取必要的措施给民族工业以应有的保护,却基于眼前的利益和功利的需要不断赐于贵族迈斯达以封建特权。而这,不仅牺牲了作为国民主体的农民的利益,损害了这个国家的农业,也断送了民族工业的前途。(注:林奇:《1516-1598年的西班牙》(J.Lynch,Spain 1516-1598),牛津1992年版,第161-162页;克尼斯伯格、莫斯:《16世纪的欧洲》,第32-33页;波斯坦:《剑桥欧洲经济史》(M.M.Postan,The Cambridge Economic History of Europe),第1卷,剑桥1971年版,第439页。)16世纪中叶,民族工业已出现衰落的迹象。16世纪下半叶,素称发达的毛织业便急遽萎缩,许多纺织圣地的呢绒生产陷于停顿,全国呢绒产量较16世纪前期萎缩了80%。(注:林奇:《1516-1598年的西班牙》,第165-168页;刘明翰主编:《世界史·中世纪史》,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39页。)面对内外交困的经济形势,这个庞大的帝国不得不依靠外国的供应来满足需要,于是英国的精纺毛呢与金属制品、荷兰的船舶、法国和意大利的丝绸很快取代了本国的同类产品。而与此同时,以羊毛为主体的原料或半成品源源不断地流向国外。(注:齐波拉主编:《欧洲经济史》,第2卷,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361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