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俄酝酿议和的时候,罗斯福唯恐中国参加日俄和谈会破坏他苦心经营的日俄均势计划,因而断然拒绝了中国派代表出席和会的要求。中国作为日俄战争的直接受害国,在日俄和谈的议题直接涉及到中国领土主权的前提下,理应参加会议。中国在和会开始前提出了参加会议的要求。这个要求若得到罗斯福的支持,中国代表参加会议应该是不成问题的。但美国却借口中国没有能力照管自己的权利,在和会上美国将尽力保持中国领土与主权完整,(注:Hunt,op.cit., p88; AlfredL.P.Dennis,Adventures in American Diplomacy 1896~1906,NewYork:1928,p406.)拒绝了中国派代表参加会议的要求。在罗斯福的眼里,中国没有丝毫的国际地位可言。他玩弄的是十足的大国政治。这样,在罗斯福斡旋之下,1905年8、9月间,日俄两国在美国的朴茨茅斯召开和会。罗斯福在把俄国在南满的一切利权转交给日本的同时,却反对日本向俄国勒索赔款,且有意将库页岛一分为二,让日俄南北对垒。在朴茨茅斯,罗斯福实现了他的日俄均势构想,并且得到了日俄在满洲实行“门户开放”政策的承诺。在罗斯福运用了他的“每一分影响”“促成了和局”之后,(注:〔苏〕鲍·亚·罗曼诺夫:《日俄战争外交史纲,1895~1907》,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501、537、538、788页。)他评价说,“和约无论对于俄国和日本都是公正的,对于英国和美国也都是有利的。”(注:Tyler Dennett, Roosevelt andthe Russo-Japanese War,Gloucester,Mass.:Peter Smith, 1959,p261,p112,p320,p321.)但很明显,和约对于中国是最为不利的。在罗斯福的安排下,俄国将包括旅顺口和大连在内的辽东半岛的权益以及宽城子站(长春)以南的中东铁路南满支线转让给日本,这是对中国主权的粗暴侵犯,损害了中国领土和行政完整。而且,罗斯福的这一安排事先根本没有咨商中国政府,表明了他一贯的藐视中国的态度。清政府鉴于自己被排斥在和会之外,曾发表声明不承认和会涉及中国主权的各项安排。罗斯福对中国的这个态度非常恼火。日俄议和刚结束,他就指示新任驻华公使柔克义,如果中国人在将俄国在南满的权益转让日本人一事上制造麻烦,那就应强硬地知会中国政府“不能对这项转让的效力”提出疑问,也不能对这项转让拖延不决。(注:Morison,op.cit.,Vol.V,p18.)在美日的联合压力下,清政府在12月22日与日本签订了《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被迫承认了这些利权的转让。 日俄战争时期罗斯福的对华政策完全从属于他的远东均势政策。他积极利用日俄矛盾,希望在远东达成对美国最为有利的均势安排,使美国得享“门户开放”之利。与其说“中国完整”是美国对华政策的一项原则,毋宁说它更是服务于美国利益的一个手段。如果牺牲这一原则使美国获利更大,那它就毫不犹豫地加以牺牲。罗斯福在中国中立问题上、在战后日俄议和的设想上、在朴茨茅斯和议条款的安排上,都是以牺牲“中国完整”为代价的。“中国完整”在罗斯福那里纯粹是一个筹码,在与列强争夺远东利权的赌局上,只要有利可图,就随时可以抛出去。 三、遭遇日本:罗斯福出卖“中国完整” 罗斯福苦心经营的日俄均势并没给美国带来预期的利益。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只愿向美国开放满洲的商业门户,不愿与美国人分享金融实业方面的投资权益。至于“中国完整”原则,虽然日本人一再声称予以遵守,但实际上,日本不仅迫使中国同意让它租借旅顺和大连,而且成立了南满洲铁路株式会社,对南满铁路实施垄断经营,把南满变成了它独占的势力范围。待日本在南满站稳脚跟之后,它便与过去的敌手俄国联合起来,共同排挤美国势力对该地区的渗透。 日本势力在满洲坐大,不仅排斥了美国利益,而且对中国完整的破坏比俄国有过之而无不及。但罗斯福政府却不愿再提什么“中国完整”。这从罗斯福本人对待中美德结盟的态度可以看出。面对日本的步步进逼,他不仅拒绝联合德国与中国遏制日本的扩张势头,反而最终选择了与日本妥协,以换文的形式承认了日本在中国东北的侵略地位,出卖了“中国完整”原则。 中美德结盟的建议系出自德国。1907年欧洲形成英法俄三国协约对付德国的局面。在远东,德国的处境也十分不利。英法俄分别与日本签订协定,划分了各自在远东特别是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德国在欧洲与远东都相当孤立。德皇威廉二世自认与罗斯福关系不错,试图拉住美国,改善对德不利的国际环境。9月23日, 德国驻美大使斯特恩博受命与美国方面接触,寻求双方在中国合作的可能性。(注:孙瑞芹译:《德国外交文件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择》第3卷,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3、23、30、30、32、46、51页。)罗斯福此时也对日本的扩张感到忧虑,而且,他也充分认识到英法俄日间的协议对中国完整的极大危害。他谈到,在四国瓜分中国后,“日本将得到大部分,而将较小的土地打发其他三国,等待将来再攘为己有。”(注:孙瑞芹译:《德国外交文件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择》第3卷,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3、23、30、30、32、46、51页。)他已将日本视为破坏中国完整的主要国家。但他却认为缔结中美德同盟的时机尚未成熟,此时由德美出面发表“维持中国完整与门户开放公开的宣言将不仅产生猜忌反而有害”,等“美国舰队访问远东的时候也许能发现一个更合适的机会”。罗斯福还向斯特恩博表示,他对与德皇在中国问题上的合作有浓厚的兴趣。(注:孙瑞芹译:《德国外交文件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择》第3卷,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 第3、23、30、30、32、46、51页。)12月4日,他甚至向斯特恩博谈到,成立中美德正式同盟会遇到国会方面的阻力,但“关于三国共同行动达成一个谅解可以磋商”。(注:孙瑞芹译:《德国外交文件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择》第3卷,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3、23、30、30、32、46、51页。)这表明罗斯福似乎倾向于同德国一道为维持“中国完整”作一定的努力。而且,1907年美国的一些行动似乎也为中美德的接近提供了更大可能。一是美国政府在与中国退还部分“庚款”的交涉中持积极合作的态度,罗斯福本人在12月3 日致国会的年度咨文中要求国会授权他退还多收的庚款; 二是陆军部长塔夫特(WilliamTaft)在访问上海时重申了“门户开放”与中国独立对美国远东利益的重要性;三是日美关系由于移民问题而大为恶化,美国派出“白色舰队”巡游世界,向日本示威。 在德美继续就结盟问题磋商之际, 中国方面也有了积极回应。1908年初,清政府准备派特使赴美致谢退还庚款一事,并就中美德达成政治谅解与美方磋商。罗斯福似乎也做好了迎接中国特使的准备。(注:孙瑞芹译:《德国外交文件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择》第3卷,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 第3、23、30、30、32、46、51页。)但是,9月上旬,罗斯福在会见日本驻美大使高平小五郎时却说,中国特使唐绍仪的使命是不能实现的。10月下旬,罗斯福再次向高平表示,中美德三国不可能结成同盟。(注:Raymond A.Esthus,Theodore Roosevelt adn Japan,Washington:1966,p8,p8,p9,p28,p31,p29,p30,p261.) 与此同时,罗斯福还接受高平的建议,为恢复日美两国的友好关系,双方应就彼此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关系以换文的形式达成一项协议。国务院远东司司长司戴德(Willard Straight)反对这样做,认为日本所拟的换文草案中关于“维持太平洋地区现状”的条款将被解释成美国承认日本在华的侵略地位,况且日本的草案中并未提及中国的领土完整;美国放弃“中国完整”原则将被认为是美国屈服于日本的压力而作出的迫不得已的选择,这将沉重打击美国在远东的声望。他提醒国务卿罗脱(Elihu Root),美国政府不能放弃这一原则立场。(注:JessieAshworth Miller,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ese TerritorialIntegrity 1908.In Dwight E.Lee and George E.McReynolds eds.,Essays in Histor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Honor ofGeorge Hubbard Blakeslee,Worcester,Mass.:Clark UniversityPress,1949,pp233~256.)罗脱经与高平再三协商后,最后达成的条款是:双方同意“各国通过和平手段,支持中国的独立与完整以及各国在华工商业机会均等的原则,来维持各国在华的共同利益”。(注:Jessie AshworthMiller, TheUnitedStatesand ChineseTerritorial Integrity 1908.In Dwight E.Lee and George E.McReynolds eds., Essays in History andInternationalRelations in Honor of George Hubbard Blakeslee,Worcester,Mass.:Clark University Press,1949,pp233~256.)条款中没有写明“领土完整”,而“维持太平洋地区现状”的条款却未作变更。11月30日,即唐绍仪使团抵达华盛顿的当天,罗脱与高平在换文上签了字。唐绍仪尚未展开活动,其赴美主要使命即告失败。美国最终选择了与日本妥协而非与中国结盟。在唐绍仪追问罗斯福为何与日本达成协议时,罗斯福解释说,美国不可能与德国一起对中国领土完整作出保证,“因为,如果这样,中国将被诱采取一个排日政策。一个中日战争必将发现中国完全没有装备,在这种情形下,德国与美国都不能准备保护中国以抗日本。我们还不能派遣我们的海军到太平洋去,美国不能为中国进行战争,因为此间舆论不会赞成这样的战争。如果日美必须要打仗,这只能纯粹为美国利益而发生。”(注:孙瑞芹译:《德国外交文件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择》第3卷,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3、23、30、30、32、46、51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