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牙利事件和美国的政策(之一)(5)
某些学者认为,苏联迟至此时仍然犹豫不决。例如,瓦伦塔在就此撰写的论文中强调,含糊不清、动摇不定是当时苏联态度的明显特征,而其原因在于克里姆林宫内部有分歧。据称,米高扬和苏斯洛夫倾向于退让,莫洛托夫和卡冈诺维奇主张强硬,赫鲁晓夫则担心如果“丢失匈牙利”,他个人将被强硬派指责为罪魁,理由是匈牙利之乱源出于他发起的非斯大林化。尽管瓦伦塔就这些分歧提供的佐证不够充分,但他援引的下述事实却有助于证明苏联的犹豫,那就是对10月底匈牙利局势的评论,苏联报纸之温和截然有别于德、罗、捷三国媒体之强硬。[62] 大多数西方有关著作都把苏联在10月底的退让当作纯粹的策略举动,或者毋宁说是个幌子,以便在准备大举镇压之际麻痹对手。波伦在回忆录中就作如是观,并猜测苏联肯定在10月30日以前就已决定武力解决。[63]这种看法似有简单化之弊,虽然也能解释某些上面已提到的现象。拉凡伊在阐述此种观点时,特别强调两个因素:(1)德、罗、 捷三国领导的强烈告诫以及苏联驻外机构的情况汇报使得克里姆林宫确信,匈造反者获胜将造成连锁反应,导致东欧现状全盘崩溃;(2 )杜勒斯10月27日达拉斯演说使苏联相信美国不会作出军事反应,从而打消了大规模动武的一大顾虑。[64] 美国官员当时的判断与上述两种事后解释全然不同。苏共中央宣言和苏军撤出布达佩斯完全出其意料之外,从而引起了分外的惊喜。驻匈公使馆欢呼苏联“一夜之间的大转弯”,建议总统迅速发表声明显示向匈提供经援之意。[65]中央情报局局长艾伦·杜勒斯在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上说,匈牙利局势出现了奇迹,不可能之事竟成了现实。他认为,匈牙利目前的主要问题已变为如何确立一个取代纳吉的、能把造反者统一起来的“强有力的指导权威”。[66]甚至一向对苏联理解颇深的波伦,也认为苏联已决定放弃匈牙利,[67]而不像他后来那样把苏联的举动当作幌子。10月31日晚,艾森豪威尔向全国发表广播电视讲话,其中以促进苏联完成“转弯”为宗旨,对匈牙利局势的新动态作出了正式反应。他强调,如果苏联确能忠实履行其宣言,“世界就将目睹我们这一代时间里走向国际正义、信任和理解的最大进展”。为打消苏联的顾虑,他不仅重申美国无意把东欧国家当作潜在的军事盟友,还进一步宣称不会要求它们采取特定的社会制度。[68]不过像在通常情况下那样,艾森豪威尔比他的许多下属审慎些。他在政府内的讨论中,对苏共中央宣言是否诚实表示怀疑,并且不同意国务卿杜勒斯把他的讲话稿中“那里似乎出现了希望的黎明”一句改为“那里处于希望的黎明”,也没有按杜勒斯之意提及“不可阻挡的解放力量”。[69] 11月1日,在得知新的苏联部队越境进入后, 纳吉致电联合国秘书长哈马舍尔德,抗议苏联的这一举动,宣布匈牙利退出华约中立,并请求联合国以及苏联以外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保护其中立。当晚,他通过广播将此宣告于全国。由此,纳吉和造反者之间的实际政治距离完全弥合。如果迟至10月底尚有理由估计苏联依然在犹豫,那么在纳吉宣布匈中立并吁请西方大国保护后,情况就不同了。按照波伦的观察,主张强硬的苏军首领朱可夫11月2日露面时喜形于色, 一扫三天前的满面阴霾,苏联媒体则转而把匈政府描述为“反革命的”。[70]与此同时,卡达尔前往匈苏边境苏联一侧的乌日戈罗德,在那里组建新的匈社会主义工人党和工农革命政府。匈牙利局势最终明朗化了。 两三天前对事态发展甚感惊喜的美国政府现在清醒过来。国务院在11月2日上午断定,“匈牙利局势正在完蛋”, 而美国拿不出任何有实际意义的对策。为赶在最后时刻到来以前表示一下道义支持,也为了日后对美国国内舆论有所交代,艾森豪威尔按照国务院建议,紧急宣布拨出2000万美元用于向匈民众提供粮食和其他救济。同样,国务院指示7月底即已赴任的驻匈公使魏勒火速递交国书,而不再奉命故意拖延,以示支持纳吉“顺应民意”。但即便如此,美国政府仍然是小心翼翼的。它并未对纳吉宣告匈中立和请求西方保护作任何公开反应,甚至未公开宣布承认新的多党政府。在联合国安理会,美国代表洛奇于11月3 日表示将提出一项决议案,内容为敦促苏联结束对匈内政的干涉并立即撤出所有苏军;尽管英法两国代表主张安理会予以采纳,洛奇却不争辩地同意南斯拉夫动议休会两天。[72]《纽约时报》当时报道,行政当局内有人要求做出军事威胁态势,包括宣布取消军队例行假期和战略空军作示威性飞行,以争取遏阻苏联大举用兵匈牙利。[73]但美国政府事实上没有采取任何此类措施。对苏联自我约束尚存一线希望,担心好斗姿态可能促成美苏冲突风险,并且顾虑这会同事实上的无所作为形成过大反差,从而引起造反者的愤懑以及其他方面的指责和嘲笑--所有这些实际考虑比意识形态愿望起了更大的作用。 与此同时,苏联为大举用兵进行紧张的准备,这除了调动军队外,主要是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磋商。征求南斯拉夫的同意具有特殊重要性。11月2日晚间,赫鲁晓夫飞抵亚得里亚海畔的布里俄尼岛, 同铁托会谈通宵。使他喜出望外的是,铁托对于苏联出兵并非如他预料的那样强烈反对,而是表示完全赞成,甚至据他称比苏联更倾向于“迅速和决定性的解决”。[74]在波、保、罗、捷等国领导中,除波兰领导主张继续谋求政治解决外,[75]一概支持苏联的决定。11月4日清晨, 重武器装备的大量苏军攻入布达佩斯,进行了人所熟知的大镇压,匈牙利事件由此以大悲剧告终。美国政府的反应依旧是有节制的。对苏制裁大抵上不过是中断开始不久并且规模很有限的对苏文化交流,而且仅过半年就予以恢复,并较快地发展到由美苏两国政府协定予以保证和促进。此外,在决定制裁苏联的同时,美国政府维护同匈牙利以外的东欧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虽然它们大都支持、甚至敦促苏联出兵匈牙利。艾森豪威尔特别要求设法避免因对苏制裁而“吓退了卫星国”。[76]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