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兴的中产阶级 (注:这里所说的“中产阶级”是西方流行的称谓,主要是指拥有中等收入的阶层,它与我们通常所说的中等资产阶级或民族资产阶级含义不同。) 沙特王国的中产阶级,就其人数来说可能是沙特城镇中最大的社会阶层。这一阶层的成员主要是在战后凭借自身掌握的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而不是依赖家族与血缘关系获得其地位,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为他们的升迁提供了机遇。中产阶级大致可分三大类:1.活跃在工商企业和经济部门的商人、企业家、经理以及工程技术人员和中高级职员。2.分布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司法和其他专业技术部门的各类知识界人士。3.服务于沙特现政权,在各级政府机构任职的中层以上的文职官员,同时也包括军队中的一部分中高级军官。经过战后的发展,中产阶级的总人数估计在80~100万人之间。 中产阶级在沙特社会各个领域特别是经济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经济的正常运作主要依靠他们来维持。例如,1970年在沙特政府部门任职的高级官员70%来自中产阶级家庭,(注:易布拉希姆·艾瓦基博士论文:《沙特阿拉伯的官僚与社会》(Ibrahim al-Awaji,Bur-eaucracy and Society in Saudi Arabia),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出版社1971年版,第179页。)但是,中产阶级成员在政府各部门并不掌握实权。其原因在于,沙特王室在吸纳新生力量进入国家机关的过程中,始终遵循着一个不变的原则,即政府机构中最关键的部门,如内政、外交、国防和国民警卫队等必须直接由王室成员掌握,沙特王室既不允许任何派系的势力超过沙特家族,更不允许大权旁落。这种状况造成中产阶级在与沙特王权合作的同时,也不断滋长着越来越强烈的不满。正如埃及著名学者海卡尔所指出,沙特王国的真正威胁不是来自信奉伊斯兰教的性情暴躁的人,而是来自日益壮大的中产阶级,他们现在开始对王室的无孔不入的控制表示忿恨,“希望分享权力,不同意沙特王室对所有财富和政治决定的垄断”。(注:转引自《泰晤士报》(The Times)1996年1月3日。) 四、下层民众与外籍移民 下层民从和外籍移民是占沙特人口比例最大的一个社会阶层。它主要包括游牧民、农民、工人、城市贫民,以及其他体力劳动者。这些人经济收入少、社会地位低。 游牧民是指世代在沙漠中以部落为单位从事游牧的贝都因人。曾在沙特考察贝都因人村落及其生活的日本社会学家片仓友子把沙特的贝都因人划分为完全游牧的、半游牧的和定居的三种类型。(注:片仓友子:《贝都因村落:变化中的沙特阿拉伯国民研究》(Motoko Katakura,Bed-ouin Village:A Study of Saudi Arabian People in Transition),东京大学出版社1977年版,第29页。)30年代,游牧民曾是沙特人口构成的主体,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0%,50年代,仍占总人口的50%以上。此后,游牧民在沙特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迅速下降,70年代为15%至20%。80年代中期以来,仅在总人口中维持5%的比例。 农村人口是沙特下层民众的另一个组成部分。根据农民调查司的调查,1973-1974年,沙特王国共有农村人口1,265,366人,其中农业劳力为650,671人。(注:转引自北京大学亚非研究所西亚研究室编:《石油王国沙特阿拉伯》,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22页。)沙特王国的农民主要由两部分人构成:一是在适宜农耕的地区世代务农的定居者,他们是农民的主体;其次是因破产或在政府定居政策的诱导下先后陆续转入定居从耕务农的游牧民。90年代初,沙特农业劳动力下降为569,200人,占全国总劳力的10%以下。整个农村人口下降趋势仍在继续。 下层民众中的工人是伴随石油工业而产生的。早期的沙特工人基本上都是受雇于阿美石油公司的石油工人,他们主要来自盛产石油的东方省。从家庭背景看,绝大多数人分别出身于农民(44.8%)、渔民(16%)和小商人(14%)家庭,出身游牧家庭的仅占7.6%。(注:《亚非民族》(Hapoды A ш и Aфpикн),1973年第4期。)70年代以来,由于石油经济的迅猛发展,沙特国内的国营和私营工商企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工人队伍不断壮大。据统计,1975年沙特王国的各类工人已超过百万。1990年,沙特王国的工人队伍人数进一步增长,其中仅建筑工人就达到了944,100人,制造业374.900人,公用事业126,900人,交通运输262,630人,商业898,300人,石油工人46,800人。(注:《经济季评:沙特阿拉伯专刊》,(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s Country Profile:Saudi Arabia),1993-1994年。)沙特王国的工人大都来自农牧民和城市贫民,深受传统宗教影响,文化技术水平很低,多为非熟练工或半熟练工。另一方面,工人队伍无论就整体来说,还是就其行业或部门来说,都没有统一的政治组织,甚至连统一的工会组织也不存在,工人队伍处在分散状态,缺乏应有的内聚力。在历史上,除50年代石油工人主要因要求改善生活和工作环境而举行两次大罢工外,至今没有有关以工人组织为主体而开展政治活动的报道。 城市贫民也属于沙特王国下层民众的范畴。根据联合国专家的估计,战后,沙特王国城镇居民在原有人口基础上,平均每年以10%的比例增长。90年代初,沙特王国的城镇人口已占全国人口的75%,农村人口占22%,游牧民占3%。(注:《经济季评:沙特阿拉伯专刊》,1993-1994年。)沙特王国城市化的特点之一是,一方面,城市中出现了中产阶级,另一方面,城市中处于相对贫困的居民人数也在增加。这些城市贫民绝大多数都是伴随战后在沙特国内掀起的“建设热”而流入城市的农牧民。但在城市贫民中也有一些人原来就居住在城市,由于他们不能适应沙特王国迅猛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步伐而逐渐落泊为贫民的。 沙特王国社会结构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大量外来移民的存在。根据沙特王国1992年人口普查的统计,沙特全国人口为1690万,其中沙特籍人口1230万,占全国人口的72.78%,外籍移民460万,占全国人口的27.21%。(注:《经济季评:沙特阿拉伯专刊》,1993-1994年。)另据有关资料统计,1980-1985年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沙特王国劳动力总数为4,446,000人,其中非沙特籍劳动力为2,660,000人,占沙特劳动力总数的59.8%。(注:《经济季评:沙特阿拉伯专刊》,1993-1994年。)1990-1995年第五个五年计划期间,由于沙特调整经济和其他原因,外籍劳力总数有所下降,但仍维持在200万人以上。外籍移民的大量存在是由于沙特劳动力匮乏,以及伴随大量石油美元洲入,骤然而起的经济建设高潮对劳动力需求的急剧增长所造成的。但外籍移民的生活方式在沙特受到各种约束或限制,工资待遇也和沙特籍同类人员存在明显差距。另一方面,外籍移民基本上都不能获得合法的永久居留权,劳务合同或工作许可证一旦到期,就必须离境或重办申请,逾期不归者一律按非法移民论处,一经发现即被递解出境。尽管如此,外籍移民已成为沙特社会结构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在沙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