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沙特王国社会结构的变革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较之战前,沙特社会各阶级、阶层自身已发生了显著变化。但更重要的是,这种变化同时也直接影响到沙特王国整个社会结构的演进,它们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互动联系。在以传统农牧业为主的经济构成下,由于部落组织同游牧经济彼此适应,这便决定了沙特王国的社会结构在总体上始终是建立在封建的小农自然经济和带有原始色彩的部落社会组织的基础之上。因此,这一时期沙特的社会结构可以形象地用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菱形”图案来比喻,即处在菱形两端的是两个人数甚少的社会群体:一个是掌握王国大权的统治阶层,另一个是分散在波斯湾和红海沿岸的旧式小商人和小手工作坊的经营者。除此之外,处在菱形中部的最大社会群体便是游牧民和一部分从耕务农的定居农民,游牧业和农业支配着沙特经济生活。这种状况表明沙特王国完全是一个单一的农牧社会。 战后,伴随“石油繁荣”及其带来的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沙特原有的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分化和新兴社会阶层的出现,实际上也就完全打破了沙特世代沿袭的旧的社会结构。其结果,“菱形”的社会构成逐渐转变为“塔形”。处在塔顶的仍然是以沙特王室为代表的统治集团,其他社会阶层依次为大资产阶级、中产阶级、市民、工人和农牧民,最后是外籍劳工。这种由“菱形”向“塔形”的转换标志着沙特传统农牧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演变和发展。尽管,从形式上看,沙特王国依然实施伊斯兰君主制政体,作为传统社会重要特征的部落等因素及其影响仍顽固存在,但就整个沙特社会来说,其本质和内涵已发生深刻变化。沙特社会肌体是融汇了更多的商品经济因素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王权的统治特别是政府职能的运作也被注入了适应社会发展的新的活力。传统与现代因素的共存构成了当今沙特王国独具特色的多元社会结构。 沙特原有的农牧社会结构之所以能够发生如此深刻的变化,其主要原因在于:1.传统游牧经济在战后蓬勃兴起的石油工业的强烈冲击下,以及在政府实施经济多样化发展战略过程中,日趋萎缩和瓦解,从而导致游牧民人口的锐减和向其他经济部门的分流。从本质上看,游牧经济实际上也是一种半自然经济,游牧民的主要收入来自牧场和牲畜。一个普通游牧民的收入以货币计算每年约为1000里亚尔(1美元约等于3.74里亚尔),这些收入完全不足以养活通常由7-8人组成的家庭。(注:《亚非民族》,1973年第4期。)不仅如此,由于阿拉伯半岛严酷的气候条件、自然灾害和牲畜瘟疫,这便加快了游牧民的破产。当游牧民失去自己的牲畜,也就意味着失去了生活依靠,这基本上是游牧民“自然减员”,并向农业和其他生活方式分流的一个规律,但这一过程相对来说却是缓慢的。石油工业的崛起对游牧社会和游牧民的冲击则是空前的,它不仅将包括游牧民在内的大批劳动力卷入到工业部门,而且直接导致游牧经济的衰落和瓦解。因此,在游牧国度向石油工业国转变过程中,因游牧人口的锐减而引发的社会构成的变化和调整是一种必然结果。2.沙特政府的农业和土地政策推动着农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现代大农业的发展,解放出大批农业劳力。而战后沙特城市化的迅速进展则驱使和吸引着他们涌入城镇,城镇人口急剧膨胀,进一步加快了沙特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演进。沙特的传统农业历来以粗放的耕作为特点,而且农户中80%为小农,土地缺乏,生产率低下。针对沙特农业的落后状况,沙特政府于1968年底颁布在农村重新分配闲置土地的法规,向缺地农户提供5-10公顷的份地。同时,各农业公司也可得到400公顷的土地。截止1992年底,沙特政府已将260万公顷可耕地无偿分配给了农民和农业公司。(注:《西亚非洲》,1996年第5期。)沙特政府实施的土地政策旨在建立一个由中农和富裕农民构成的广泛阶层,从而加快国家农业转入资本主义轨道。另一方面,沙特政府还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农业专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基础,加大对农业投入,向农民提供各种优惠。据统计,截止1991年的21年间,沙特农业银行向沙特农户总共拨付了250亿里亚尔的贷款,并在1975-1991年的16年间提供了91亿里亚尔的生产性补贴。(注:《经济季评:沙特阿拉伯专刊》,1993-1994年。)这些作法使沙特农业的集约化和现代化程度得到迅速提高。沙特农业的质的飞跃,一方面使现代大农业逐渐取代了落后的小农经济,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增长。另一方面,它又促成农村中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大规模转移的潮流,而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同样在削弱着传统的农牧社会,并使其向现代工业社会过渡和转变。 沙特社会结构的变革正在产生着异乎寻常的影响。首先,新的社会结构由于各种新兴阶级和新兴阶层的出现及其力量的不断壮大而增强了活力和包容性,传统社会中沿袭下来的各种封闭、保守、排列和落后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被遏制,同时又为某些新意识新事物的萌生提供了适宜的土壤,从而有利于沙特社会的进步和顺应时代的发展。其次,新的社会结构为沙特王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成长和取代滞后的封建生产关系创造了必要的前提,生产力得以空前的解放和提高,而这一点也正是确保沙特王国最终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因素。因此,沙特社会结构的变革对推动整个沙特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六、沙特王国社会结构变化的特点 战后,沙特王国凭借石油资源由一个传统的农牧国迅速发展成为一个现代石油工业国,在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更的条件下,沙特王国社会结构的变化具有必然性,同时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归纳起来,大致包括以下几点: 1.沙特王国社会结构的演变具有突发性,而且是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的。一般来讲,社会结构的变更都要经历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它伴随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变化,由量变最终达到质变。对于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结构的变化有赖于长期的国内积累,需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来为此作准备。沙特的情况却不同,由于它拥有得天独厚的丰富的石油资源,石油和石油收入成为推动沙特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的主要动力。源源不断的巨额石油收入一方面使沙特王国跨跃了通常不可避免的长期的原始积累过程,另一方面,石油收入所提供的充裕资金和雄厚财力又确保沙特王国能够以超常的方式和速度推进经济的发展,使沙特王国的经济基础与经济结构在很短时间内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沙特社会结构的演变同经济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战后沙特社会中出现的各个新兴阶层,正是由于石油经济的迅猛发展所促成的。同时,沙特王国由单一社会结构向多元社会结构的过渡也是伴随突如其来的“石油繁荣”而完成的,社会结构变更所花费的时间不过二三十年。这同其他中东国家,如埃及、叙利亚等国相比,存在明显区别。埃及和叙利亚等国社会结构的变更呈现渐进特点,而且大都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发展过程。 2.沙特王国社会结构中,属于不同社会阶层的个人,无论是来自新兴阶层的,还是来自原有社会群体的,他们仍然同部落和家族保持着密切联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阿拉伯社会始终深受阿拉伯半岛的部落观念和传统的影响。这种倾向在沙特王国表现得尤为突出。再加上其他诸多因素,沙特王国即使在建立民族国家和在社会结构发生根本性转变的情况下,其政治思想与意识形态的发展变化从本质上看是异常缓慢的。社会结构的变更和新兴阶层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取代或破坏了原有的以血缘纽带和宗法氏族制为基础的人际与臣民关系。相反,由于沙特人根深蒂固的氏族部落观念及其渊源久远的古老社会风尚,无论是被工业化和城市化浪潮卷入到城镇的,还是留在沙漠绿洲继续从事游牧的人们,也不管他们属于哪一个社会阶层或社会群体,都竭力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同自己的氏族部落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与往来。而且,这种传统明显地表现在政治、经济、社会、地理、军事和其他各个方面。家庭仍然是社会结构的中心,对家族的忠诚仍然是人们所有义务中最主要的义务。简言之,血亲和血缘关系,即属于哪一个家族或哪一个部族这一关键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决定着每个人的社会地位,乃至事业的成败,而那些历史悠久、享有威名的重要家族或部落对人们始终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