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完全是今文学风,未脱董仲舒所奠定的经学传统。比较一下后来杜预《春秋序》的 解释:“年有四时,故错举以为所记之名也。”西晋学术格局已变,杜预之说才如此平 实。关于后者我们试举一例。如《春秋经》桓三年“春正月”,无“王”字,贾逵解释 说:“不书王,弑君、易祊田、成宋乱,无王也。元年治桓,二年治督,十 年正曹伯,十八年终始治桓。”这里几乎全用《谷梁传》的说法。同年经“有年”,本 意是五谷丰登。贾逵从义例出发解释说:“桓恶而有年丰,异之也。言有非其所宜有。 ”这种说法是本之于《公羊传》。 所以,《春秋》今文和古文两派既互相排斥,又互相吸收融合,正是基于它们基本路 线的一致。由于《左氏》不断出现有代表性的经学大师,特别是《左传》自身所固有的 历史文化传统和道德价值逐渐为学术界所认同,其影响越来越大,使汉朝统治者不能再 漠然视之。史载汉章帝“降意儒术,特好《古文尚书》、《左氏传》”,他在建初元年 令贾逵自选《公羊》严、颜二家的高才生徒20人教以《左氏》。八年,汉诏诸儒各选高 才生徒受业学习《左氏》、《谷梁》、《古文尚书》、《毛诗》,又任贾逵所选弟子、 门生为郎官。从此,《左氏》等古文经“遂行于世”,传播日益广泛,“学者皆欣欣羡 慕焉”。但是,终汉之世,古文经如《左氏》等却终于未能立于学官,这也算是汉统治 者对经今古文两派之争所采取的一种调和平衡手段吧! 五 汉代经今古文之争的最后一幕,发生在两位经学大师郑玄与何休之间,时间在东汉晚 期,焦点仍然在《春秋》三传的优劣长短上。清人皮锡瑞《春秋通论》说: 汉今古文家相攻击,始于《左氏》、《公羊》,而今古文家相攻若仇,亦惟《左氏》 、《公羊》为甚。四家《易》之于《费氏易》,三家《尚书》之于《古文尚书》,三家 《诗》之于《毛诗》,虽不并行,未闻其相攻击。惟刘歆请立《左氏》,则博士以左丘 明不传《春秋》抵之。各经皆有今古文之分,未有相攻若《春秋》之甚者。 对于这种现象,钱穆先生在《国学概论》中认为,《易》、《诗》、《尚书》、《逸 礼》的今古文典籍之别,皆在篇章多寡之间,“《春秋》则公羊与左氏绝殊,远非文字 异同篇章多少之类,在当时自为相争焦点。今文博士斥左氏‘不传《春秋》’,未为诬 谰。然谓公羊口说相传,源于子夏,即亦不可信耳。则二者之争,岂不如五十步之与百 步?公羊空谈,终不如左氏实事。故左氏虽见抑遏,未得立官,而私学日盛,卒以大行 。则其是非得失之数,固不操于汉廷之博士,而实操于学术之公评也”。 钱先生所论极是。汉代经今古文的争点在《春秋》三传,而三传之间的门户之争又都 集中在《左氏》是否得圣人真意而“传《春秋》”这一问题上。《左氏春秋》本是一部 内容宏富的史著,与经学无涉,刘歆校秘书初见,以其流传未广,必须借经学用世之意 推行。所以请立官置博士,以《左氏》依傍今文家的思维窠臼取媚人主。当时博士们实 际并不了解《左氏》,或不肯置对,“猥以不诵绝之”。东汉时期虽然古文《左氏》终 未能被立于学官,但依靠其自身的学术价值,社会影响日益扩大,“私学日盛”。范升 、陈元之争,李育、贾逵之争,作为今文学家的范升、李育对《左氏》都不能不认真对 待,都不能不读《左氏传》然后上奏其失。作为古文学家的陈元、贾逵虽然学理优胜, 但仍以立于学官依附政治为张势根本,在思想路线上仍竭力从《左传》搜索微言大义甚 至附会谶记以立论于朝廷。但这种情况到了桓灵时就发生了改变。今文经十四博士虽借 官学的有利地位,但并未能阻止其经学日益陈腐、烦琐、僵化而走向破产。相反,以私 学面目出现的古文经学却一派生机,习者日众。于是,兼通今古二学的郑玄不再争是非 于朝廷,而是以学术辩论的方式给了固步自封的今文学者以最后一击,并以古文学为根 底而兼融了今文学,成为汉学的集大成者。 郑玄字康成,晚于贾逵约百年。早期入太学“通《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统 历》、《九章算术》。又从东郡张恭祖受《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 》、《古文尚书》”。后又以马融为师,曾“考论图纬”。可见郑玄学问基础相当广博 ,并不专守一家师法。关于郑玄的学术贡献,《后汉书·郑玄传》有一简要评论: 汉兴,诸儒颇修艺文。及东京,学者亦各名家。而守文之徒,滞固所禀,异端纷纭, 互相诡激,遂令经有数家,家有数说,章句多者或乃百余万言,学徒劳而少功,后生疑 而莫正。郑玄括囊大典,网罗众家,删裁繁诬,刊改漏失,自是学者略知所归。 具体而言,就是郑玄遍注群经,既有古文,又有今文,还有纬书,成为汉代经学的集 大成者,号称“郑学”。他平生著述百余万字,其中《毛诗笺》、《三礼注》被完整保 存入《十三经注疏》,影响最大。在学术史上郑玄还有重要一笔,就是他和何休关于《 春秋》三传的辩论。 何休是汉代公羊学最后一位大师,《后汉书·儒林列传》说他“作《春秋公羊解诂》 ,覃思不窥门,十有七年”,“与其师博士羊弼,追述李育意以难二传,作《公羊墨守 》、《左氏膏肓》、《谷梁废疾》”。这是何休有憾于李育与贾逵论争而未能占上风, 面对《左氏》更为勃兴《公羊》退无可据的局面,于是有以攻为守负隅顽抗之举。对此 郑玄奋起反击,作《发墨守》、《起废疾》、《箴膏肓》以反驳之。何休见到郑玄驳论 ,颇为不平:“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这也从侧面说明郑玄的经注是混糅 今古文家法,强为混合,以“整百家之不齐”。虽然郑玄的训释取得很大成就,为后人 解经奠定了基础,但受时风影响,他也用谶纬之说附会经文,有不少迂怪之谈,故何休 于此不能不有所感叹。 何休与郑玄的论争之文,后代逐渐散佚,仅在清人辑佚书中散见数条。今试举一例: 《春秋》襄十二年“作三军”,这是指鲁国季氏立三军而三分公室。何休《左氏膏肓》 说:“《左氏》说云尊公室。休以为与舍中军义同,于义《左氏》为短。”这次事件当 然是卑公室,其建立中军与以后昭公五年“舍中军”即废除中军意义相同,都是鲁国三 桓的削弱公室之举。但何休所说不确,《左氏》行文并无“尊公室”之意,所以郑玄在 《箴膏盲》中反驳说:“《左氏传》云‘作三军,三分公室各有其一’。谓三家始专兵 甲,卑公室。云《左氏》说云尊公室,失《左氏》意远矣。”郑玄以事实澄清了何休之 诬。 参加这场争论的,还有另一位著名古文大师服虔。服虔字子慎,他最著名的著作是《 春秋左氏传解谊》三十一卷。郑玄遍注群经而不注《春秋》,据说与服虔有关。《世说 新语·文学》载: 郑玄欲注《春秋传》,尚未成。时行与服子慎遇宿客舍。先未相识,服在外车上与人 说己注传意,玄听之良久,多与己同。玄就车与语曰:“吾久欲注,尚未了。听君向言 ,多与吾同,今当尽以所注与吾。”遂为《服氏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