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抗战时期缪凤林的民族主义史学思想(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史研究》 田亮 参加讨论

以“夷狄”、“虏”、“戎”等字样称呼汉族之外的少数民族,在缪凤林的论著中俯 拾即是,反映了他的大汉族主义思想倾向。这样的说法显然不利于民族团结,自然也有 损于抗战救国事业。不过,缪凤林论断华夷,是以文化为标准,而不以血统种族为进退 。他说:“夫一族之民,自视为优越之种,而斥他族为非类,其义似隘。然人类皆具兽 性,吾族先民知兽性之不可以立国,则自勉于正义人道,以为殊族之倡,此其所以为大 国民也。”(注:缪凤林:《中国通史纲要》,南京钟山书局1933年版,第252页。)在 日本帝国主义野蛮入侵中国的20世纪30年代,缪凤林这样说是有所指的。
    其次,注意总结历史上民族竞争成败的经验教训。为实践其史以经世济时的史学思想 ,缪凤林在书中特别注意分析各个历史时期国家盛衰强弱的主客观因素,总结其中的历 史经验。他强调边疆问题的重要性,认为执政者能否稳定边疆,解决好边地经济发展和 民族关系问题,是关系到国家盛衰的关键所在。例如,论及秦汉之强盛,缪凤林高度评 价了秦汉统治者“以全国之发展与安全为目的,通盘筹划,从事徙谪”之举,认为“徙 民略边实边”对开发边疆、巩固边防具有重要意义。(注:缪凤林:《要略》(第一册) ,第72页。)他认为,秦汉两代之所以国力强盛,普通民众也做出了许多奉献,起了相 当重要的作用。他指出,汉代开疆拓土,威震远方,固然有其他因素,但汉族人民“身 心之康强,远在四夷之上,又能克尽国民之义务”(注:缪凤林:《要略》(第一册), 第79页。)起了主要作用,汉朝的强大“实由人民倾无量之血肉资财而来”。而秦汉两 代对中华民族的最大贡献,“实在外拓国家之范围,内开僻壤之文化,使吾民所处炎黄 以来之境域,日扩充而日平实焉。”(注:缪凤林:《要略》(第一册),第76页。)但联 系到现实,我国领土“多为暴敌所侵占”,因此,作为炎黄子孙应该常常念及“如何竭 尽国民之义务,以光复失土,以继汉人之伟业”。(注:缪凤林:《要略》(第一册), 第80页。)
    缪凤林认为,政治的清明与否,与国力强弱有密切联系。如论及南北朝“北强而南弱 ”的原因时,他指出:“盖南朝自刘裕以降,不知作育人材,而以诛除异己摧抑英尤为 得计”,“且纂弑相寻,变乱时起,民力物资,多耗于内乱,谋臣将帅,多自相贼杀” ,加之北朝“骁雄劲悍”,因此南朝最终败于北朝(注:缪凤林:《要略》(第二册), 第10页。),从对峙双方的内政清浊情况来分析其强弱胜败的根本原因,政治清明则国 家强盛,政治腐败则败亡必至,这是千古不移的规律。
    论隋、唐之强盛,缪凤林着重指出其开放的民族政策的积极作用。“种族之强弱,恒 视其血胤气脉之繁杂与单简”。隋唐民族承继了魏晋以来“汉胡混合”的成果,因此国 盛民强,超过秦汉。“唐太宗之英武,亦可谓汉胡民族精英之结晶。”(注:缪凤林: 《要略》(第二册),第47页。)也就是说,唐代的强盛,固然有其他因素,而统治者能 “容纳当时无数之四夷,加入无数之外族血统”起了重要作用。用人上不论种族,文化 上兼容并包,从而既壮大了中华民族,又弘扬了华夏文化。这是国史给我们的又一个启 示。(注:缪凤林:《要略》(第二册),第51页。)
    论及两宋与辽、夏、金、元关系时,缪凤林分析了各民族强盛的原因,特别指出尚武 精神的重要:“自阿保机、元昊、阿骨打、吴乞买及成吉思汗以次诸蒙古大汗,皆智勇 兼备,故能统率部曲,并合诸种,恢张土宇,建立国家;而甲兵之强,尤为诸族兴盛之 重要原因。”(注:缪凤林:《要略》(第二册),第119页。)比如,金国的迅速崛起, 在于其强兵尚武的国策,在于其强悍的民风,所谓“将勇而志一,兵精而力齐”,一旦 奋起,就能“变弱为强,以寡制众”。返观宋人,却实行募兵制度,人们“以执兵为耻 ,其愿应募者,非游手无籍之徒,则负命亡命之辈耳”,这“与诸族之尊兵贵兵,丁壮 皆尚战斗,且人以战斗为荣者”完全相反。因此,“自女真入寇以迄蒙古南牧,我华夏 广土众民,徒为北族扬武呈威之资,读史者所为郁悒愤慨不能自己者也。”可见,民族 精神是否以征战武功为尚,是民族战争胜败的另一重要因素。然而,诸族的强盛如同昙 花一现而不能持久,实由于民族精神的懈怠,进取心的丧失,或“因军政颓弛,种人或 渐染文弱,或习于奢纵”,终于迅速败亡。因此,要使“国族长保其独立,必赖有恒久 强大之武力”(注:缪凤林:《要略》(第二册),第120页,第121页。)。缪凤林借论衡 史事表达了他为了国家民族的长治久安,加强国防的政治主张。这类民族主义思想和主 张,在缪凤林的论著中还有不少。
    3.剖析中国民族性,探索民族振兴之路
    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中国学者在考察传统文化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时,几乎无一例 外地要对中国民族性格进行一番臧否。抗战时期,中国人民表现出了坚忍、勇敢、不畏 强暴等优秀品质;同时,也有一些民族败类,认贼作父,残害同胞,可耻地沦为日寇“ 以华制华”的走狗。因此,简单地断定中国民族性的优劣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只有从 如何使中华民族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立场出发,冷静地思考传统文化的 现代性转化问题,才有可能获得有价值的认识。
    缪凤林指出,中国幅员辽阔,“种族混合”现象十分普遍,所以用一句话概括中国民 性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如果从世界范围内看,则中国“民族又自有其共同之精神,而 优点所在,缺点亦寓其中焉。”他把中国民性归纳为六个方面。第一是“家族主义”: “以孝为制行之本”,忠君事长,历代“产生巨人长德,效用于社会国家者,尤不可胜 纪”。但家族主义的弊端是重家族而轻国家,甚至“惟见其家,不知有国”,而“戚族 之依赖投靠,官吏之贪墨任私”都是它造成的。第二为“中庸主义”:自古“以中道垂 教”,中国之所以“能统制大宇,葆世滋大”,原因就在这里。但是习惯于消极妥协, 不能积极进取,“吏多圆滑,民多乡愿,以因循为美,以敷衍为能”使整个社会缺乏生 气和活力。第三为“世界主义”:以“平天下”为理想,“化育外族,施不责报,故非 我族类,一视同仁,拥有广土,亦不以之自私,混合殊族”这是主要原因。但是,缺乏 国家观念,当外患来临时,常常少一些“敌忾同仇之心”。第四为“和平主义”:“以 不嗜杀人为政治上至高之道德”,怀敌附远,以德服人,但是“流于文弱”,一旦与外 敌遭遇,常致失败。第五为“政治上之不干涉主义”:“以垂拱无为为执政者之信条” ,“民因得以大展其材,政治虽腐败,民事仍能发荣滋长”。但是,政治成为少数人的 “专业”,而普通民众不予过问,政治便很少有“改进之望”。第六为“实用主义”: 以“利用厚生养欲给求”为目的,抑制所谓“奇技淫巧”,“务本舍末,习于勤劳”。 缺点是“重实利而轻理想”,不容“力求革新之事”,“纯粹之科学”因而极为薄弱。 缪凤林说,中国民族的优点缺点大略如此,而“如何发扬其优点,革其缺失,并吸取他 人之长,补吾之短,以竞存于兹世,且永保世界先进之令誉,则吾人所宜自勉也”。( 注:缪凤林:《要略》(第一册)第3页,第4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