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尼亚剧变到现在已近16年,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形势的发展,广大干部和群众正在思考过去,探索未来,人们对齐奥塞斯库的看法也在起变化。现在,认为剧变是“革命”的仍较普遍,但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应该历史、辩证、客观、全面地评价齐奥塞斯库的功过,他为国家和人民做了不少好事,但又犯了许多严重错误。持这种观点的,哪个阶层的人都有。有人私下讲,对齐的评价不能走两个极端,要么都好,要么都坏。 现在,我详细介绍一下蒂米什瓦拉市死尸“骗局”。据新华社驻巴黎分社报道,法国《解放报》于1990年4月4日承认,1989年12月下旬关于罗马尼亚蒂米什瓦拉市发现“杀人场”,有4630人被集体屠杀一稿,是西方舆论对事件的“过分夸张”,实际上这个“杀人场”并不存在。1989年12月23日至24日,法国几乎所有电视台、广播电台、通讯社、报纸和杂志都在显著位置大量报道了这一消息,并配以照片,其中有“母亲”被剖腹与婴儿死在一起的照片,有双足被铁丝绞在一起,衣服被脱光,似乎是被“折磨”而死的男人照片。这些消息和血淋淋的照片,对不在现场的观众和读者颇具煽动性和“说服力”。这一骇人听闻的报道对罗马尼亚的动乱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和影响。 《解放报》记者后来对罗现场的调查表明,这个“杀人场”并不存在,而那些照片只不过是从蒂米什瓦拉市市立医院一公墓里挖出来的19具自然死亡人的尸体,经人工摆布后拍摄而成。所谓“母亲与婴儿”照片,是一个出生两个月就病死的女婴同一个与她毫不相干的、比她早死一个月的、一位因饮酒过度死于肝硬变的妇女构成的。据该医院的病历材料和法医证明,这些尸体有名有姓,都是该市发生动乱之前被埋葬的,身上无枪伤和被折磨的痕迹,但医院曾对这些尸体做过生理解剖。《解放报》记者从罗法医部门获悉,从1989年12月17日到1990年1月4日,罗整个动乱期间,蒂市各方死亡人数为97名,整个罗马尼亚有639人死亡,另有几百人失踪。 报道说,参与炮制和传播这一消息的有:美国国务院设在慕尼黑的专门针对东欧广播的“欧洲自由电台”、流亡在柏林的一名罗作家、法新社、匈牙利电视台、南斯拉夫通讯社、蒂市“救国委员会”成员等。这一消息的传播路线是:慕尼黑-巴黎-布达佩斯-蒂米什瓦拉-贝尔格莱德,然后再经罗“解放电视台”传向全世界,先后经过了不到三天的时间。《解放报》还注意到,此间苏联塔斯社曾报道罗屠杀了800名儿童,这条消息也是假的。 记者:发生在1989年12月的蒂米什瓦拉事件是罗共丧失执政地位的导火线。蒂米什瓦拉市民上街游行,高喊的口号是“要自由”、“要面包”、“要热水”、“要暖气”等。请谈谈罗共在齐奥塞斯库执政期间,发展经济的情况以及有何教训? 陈德来:1965年3月,罗马尼亚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乔治乌-德治逝世,尼古拉·齐奥塞斯库在3月中央全会上由党内元老毛雷尔推荐当选为中央第一书记。在齐奥塞斯库执政近25年期间,发展经济的情况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1965年至1979年(黄金时期)和1980年至1989年(衰败时期)。 齐奥塞斯库上台后,于7月即召开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会上,齐奥塞斯库提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经济发展计划,要求巩固社会主义建设,加强新社会物质技术基础,在短期内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力争到1985年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到1990年或2000年建成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建设问题上,齐奥塞斯库十分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他提出如此宏伟的目标和建设方针,事出有因。首先,罗马尼亚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不发达。第二世界大战前,罗马尼亚经济的60%以上都掌握在帝国主义列强和国际垄断资本手里。工业产值最多只占国民收入的30.8%。解放后,罗马尼亚共产党想改变现状,重视工业的发展,制定并落实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其次,罗马尼亚共产党认为,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发展国民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决定性因素”。第三,赫鲁晓夫时期,苏联提出在经互会内实行“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的主张,要求罗马尼亚分工专搞农业,企图控制罗的经济。罗共坚决反对这种把经互会变为超国家机构、损害成员国主权的计划。罗共指出,只有大力发展工业,才能更好地确保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1974年11月,罗共十一大通过建设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和罗马尼亚向共产主义迈进的纲领。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齐奥塞斯库要求通过“三高”即“高积累、高指标、高速度”来实现。1965年至1980年期间,罗工业获得持续高速发展,平均每年增长11.5%。1980年同1965年相比,一些主要工业产品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钢由180公斤增至590公斤,煤由540公斤增至1578公斤,电力由904度增至3027度。一系列实物产品的人均产量已接近于经济发达国家,如:钢、水泥、拖拉机、卡车、车箱、化肥、化纤、塑料、合成橡胶、纺织品等。罗把农业看作是国民经济的一个“基础部门”,十分重视对农业的投资,使农业物质技术基础进一步扩大,农业生产有了显著的发展,农业产值增长60%。在这个时期,罗马尼亚外贸每年平均增长16.5%。70年代被誉为“齐奥塞斯库时代”。在70年代,我曾在罗工作和生活,切身感到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例如,每年每个职工在休假时,都享受18天由国家负责食宿的国内旅游休假。 受世界经济形势的影响,1980年罗马尼亚经济发展速度急剧下降到2.5%,从此开始走下坡路。但罗马尼亚共产党并没有及时从根本上调整政策,而是用勒紧裤腰带的办法,力图通过限量供应商品,抑制消费增长,尽可能维持经济的增长。齐奥塞斯库曾派一专家组到中国“取经”,学习各种生活必需品限量凭证供应的办法。1980年至1981年,罗农业连年歉收,粮食短缺,人们吃面包都成问题,面包店每天都排着长队。1981年10月,罗颁布《实行粮食配给制的法令》,规定城市居民每人每年的粮食定量为折合150公斤小麦和30公斤玉米,而农村每人每天只有300克面包。商店空空如也,很难买到生活必需品。齐奥塞斯库不听专家劝阻,执意要在1990年之前还清全部外债(1981年为110亿美元),并为此采取了最大限度地限制进口和最大限度地增加出口的方针。其结果,使人民生活的最基本需求,如食品、煤气、供暖、供电以及日用消费品等都无法得到满足。为了偿还外债,罗大量出口农副产品,造成国内供应长期紧张。当时,罗出口的农副产品在莫斯科许多菜市场皆可见到,而在罗国内却很少见。在肉店里很难买到肉和肉制品,只能买到内脏和骨头。外国驻罗使团和外交官,只能到特供点--外交商店凭使馆公函购买生活必需品。最难过的是冬天,因暖气供应不足,老弱病残和儿童冻得受不了。为节省能源,规定路灯只能用1/3照明;夜晚,各地电灯很少,一片漆黑,去机场的路上经常发生车祸。还规定只能使用国产“达契亚”汽车(省油),禁止使用外国车。为此,齐奥塞斯库带头使用国产车。在民生凋敝的困境下,齐奥塞斯库还不吝国情,不惜民力,竟然大兴土木,搞起“形象工程”,劳民伤财。例如1984年竣工的多瑙河-黑海运河耗资数十亿美元。该工程宏伟可观,但毫无意义。本来花在这个工程上的大量资源可以用于一些城乡居民饮用水的工程建设,而这些城乡至今仍面临严重的饮水问题。再如1984年开工的“人民宫”及其配套的“社会主义广场”、“社会主义大道”等庞大建筑群,花费20多亿美元,到1989年剧变时还未完工。“人民宫”占地面积达33万平方米,建筑11层21组,是仅次于美国五角大楼的世界第二大宏伟建筑。建筑空间220万平方米,位居世界第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