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罗马尼亚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的原因及教训(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共党史研究》 徐鹏堂 参加讨论

四、思想僵化,反对改革。罗马尼亚经济体制是50年代从苏联照搬过来的,政治上一党高度集权,经济上全面计划管理。这种体制,在一个时期内使罗经济取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但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它既不适应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更不能适应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要发展,要前进,就必须进行改革。罗马尼亚也做过不少尝试,如从1967年开始,采取了完善经济和社会管理体制的一系列措施;1978年实行新财经体制;1982年在农业部门推行总承包责任制;1983年在国民经济各部门普遍推广联产计酬总承包制;1986年颁布了《承包与计件付酬法》。齐奥塞斯库还提出对企业职工实行分红制,把小商店承包给职工,他本人还带头在工厂入股。齐奥塞斯库试图通过这些措施激发职工的积极性,但毕竟没有也不愿意触动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因此收效甚微。齐认为,上述经济“完善”措施符合罗的国情,罗的“改革”已足够了,没有必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他甚至反对改革,指责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和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斥之为“搞资本主义”、“倒退到资本主义”。齐还表示,他无法理解某些社会主义国家重新为各种形式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开路。1989年11月,齐在罗共十四大上再次拒绝任何改革,说那些进行改革的国家正在越来越扩大贫富之间的差距,并正在走向资本主义。
    记者:罗马尼亚国内没有强大的反对派,不像波兰国内有团结工会那样的反对派组织,在与执政党对抗的10年过程中,不断强大并最终夺取了政权。而罗国内的救国阵线委员会也不过是在国内突发剧变中形成的。但是罗共丧失政权在东欧各国中却是最快的,请您谈谈百姓埋藏在心里的对齐奥塞斯库领导的共产党不满情绪是如何积累起来的?
    陈德来:罗马尼亚共产党丧失政权之快,齐奥塞斯库夫妇被枪决之惨,虽然许多人没有料到,但这场风暴迟早要来则是意料之中的。齐奥塞斯库倒台,罗共丧失政权,原因很多。千条原因,万条原因,最根本的原因是脱离群众,失去民心。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老百姓对齐奥塞斯库领导的共产党的不满是日积月累起来的,当然也有个变化的过程。
    齐奥塞斯库原本来自人民。他1918年1月26日出生于奥尔特县斯科尔尼切什蒂村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由于家境困难,上小学时连课本都买不起。1929年他就背井离乡到布加勒斯特谋生。起初在一个鞋铺学徒,后又进一家工厂当工人。当时正值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萧条时期,罗许多工厂倒闭,大批工人失业,同时法西斯势力也迅速抬头。在这种背景下,齐奥塞斯库把自己的命运同工人阶级的解放联系在一起,开始投身于工人运动,从事革命活动,积极参加罢工斗争和反法西斯斗争,曾多次被捕入狱。
    执政初期,齐奥塞斯库心系人民,密切联系群众。他经常深入基层第一线,到全国各地视察,到厂矿企业和农村调查研究,体察民情,掌握第一手材料。每次到国外出访回来,第二天立即下基层考察。每到一处,都同群众促膝谈心。那个时期经济发展不错,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人们普遍心情舒畅,安居乐业。所以齐奥塞斯库博得人民的拥戴。视察时,男女老少兴高采烈,抢着与齐握手,向其献花。开大会或集会时,只要齐一出现,与会者便自发地站立起来,欢呼“齐奥塞斯库”、“齐奥塞斯库-罗共”。
    随着在领导人的宝座上越坐越长,他自己逐渐滋长了不良作风,主要有:一、自以为是,惟我独尊;二、好高骛远,急功近利;三、故步自封,胡乱指挥;四、任人唯亲,放纵夫人;五、随心所欲,以权谋私;六、高压控制,民心丧尽。这些都是与共产党的宗旨和性质格格不入的,也是同人民群众的利益格格不入的,必然会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可悲的是,他自己居位日久,并没意识到这些问题,加上中央和地方上有些人“抬轿子”,想方设法吹捧他,他还心安理得,感觉良好地认为是人民爱戴他,他与人民心心相印。在剧变前夕的群众大会上,一些人蠢蠢欲动,甚至发出嘘声,他起初还习以为常地认为是群众兴高采烈地对他欢呼。而当时老百姓生活日益艰难,连面包都难以保证正常供应,可谓饥寒交迫。齐不顾百姓的死活,还要大搞“政绩工程”,勒紧裤带还债,使人民的煎熬“雪上加霜”。就这样日积月累,使罗马尼亚广大党员和群众对齐奥塞斯库为首的罗马尼亚共产党彻底失去了信心和希望,再也不能长期忍受,这种强烈不满宛如火山,终于在1989年12月爆喷。
    记者:1989年12月,面对共和国广场的混乱,齐奥塞斯库下令国家安全部门逮捕闹事的人,并严责国防部长米列亚上将调动军队平息反对浪潮,但忠于齐的米列亚不愿意动用武力。在激烈的思想矛盾下,米自杀身亡。这个自杀事件造成了更为严重的混乱,以致军队“倒戈”。请您谈谈军队为什么会如此?
    陈德来:关于国防部长米列亚上将当时不服从齐奥塞斯库命令而身亡之事,众说纷纭。有人说是自杀,还有人说是他杀,甚至说是齐亲自开的枪。米列亚到底是怎么死的,我想,历史总会有个交代。
    军队在一个国家中的重要性,众人皆知,并经历史验证。齐倒台,罗共丧失政权,虽然不是军队直接作用的结果,但在紧要关头,齐下令让米列亚对群众动武,米作为军人,作为国防部长,竟然没有服从,以致军队“倒戈”,这对形势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所以,米列亚之死,军队“倒戈”,意味深长。
    在乔治乌-德治执政时期,齐奥塞斯库于1950年任武装部队部副部长兼总政治部主任,少将军衔。1952年10月晋升为中将,任国防部第一副部长。齐多年在军队身居高位,深知军队对于国家的重要性。1969年3月,他不顾自己执政后提出的不准兼职的规定,兼任新成立的国防委员会主席、武装部队总司令,把军队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为了绝对控制军队,齐把自己的亲信安插在各个关键部门任要职,换下一批人。齐夫人埃列娜于1972年当选中央委员后,青云直上,一年一个台阶,到1977年升为中央常设局委员(政治局常委),1979年又兼任党政干部委员会主席,掌握了党政军人事大权。军人晋升,大军区人员调动,各军种兵种的人事调配等等,都要齐夫妇说了算。为了控制和建设军队,严明组织纪律是理所当然的事,但齐搞一套“情报员”制。这种特殊身份的人专门负责打报告,告密某人的表现,弄得军队内人人自危,生怕自己被“出卖”。齐夫妇的干部政策,特别强调干部的出身和有无海外关系。不少干部和军人因这两条而不能被重用,或被撤职,或被调换工作。如有的人只因一个远亲在国外,就被调换了工作,因有“里通外国”之嫌。那些庸碌无为、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报喜不报忧的人只因会拍齐夫妇,就能被重用。齐夫妇在军队搞的这一套,加上任人唯亲,压制打击异己,引起军队上下的不满,但普遍敢怒而不敢言。由于齐注重干部和军人的出身,军人都来自劳动人民,使得军队和人民群众之间有着天然的血肉关系。多年来,人民群众对齐的不满,对军人包括高级将领产生很大冲击。罗国内经济长期困难并不断恶化,严重影响了军队的装备更新和军人的生活。军队对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非常理解,十分同情,因为许多高级将领和军人同百姓一样,也长期不满现状,渴望自由安生,憧憬未来生活。所以,当齐下令对群众动武时,不仅国防部长不愿干,绝大多数干部和士兵也不愿干,以致后来军队“倒戈”,站在人民群众一边。
    记者:不可否认,齐奥塞斯库在执政初期确实赢得了罗马尼亚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但随着执政时间的延长,个人迷信也在不断膨胀。您作为亲历者,能否谈谈齐奥塞斯库在这方面的表现?造成了什么影响?
    陈德来:确实正像您所讲的,齐奥塞斯库在执政初期赢得了罗马尼亚人民的爱戴、拥护和支持,然而个人迷信却随着执政时间的延续而不断膨胀。我认为,齐的个人迷信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