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发展经济的教训,因我不懂经济,谈不好,只能谈点皮毛的东西。我觉得教训不少,重要的有以下几点似可总结:一、鉴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考虑到顶住苏联和“经互会”的压力,罗共主张独立自主地发展经济、优先发展工业的愿望是好的,思路是对的。但在发展工业中,忽略了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没有用高新技术不断改造传统产业,并适时调整产业结构,更谈不上发展信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所以,当时罗马尼亚工业虽然比过去有很大发展,比一般第三世界国家的产品也强一些,但由于技术落后,产品质量跟不上,出口的竞争力很差。罗的产品只能更多地向第三世界国家出口。二、及时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不断完善经济管理体制。罗马尼亚在70年代大力发展了石化工业。罗的石油藏量较丰富,位居欧洲第二位,仅次于苏联。罗石油开采有传统,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原油加工能力已达到3500万吨。70年代,国际原油市场的价格相对便宜,罗则压缩国内开采,大量进口原油,加工后出口石化产品。按照齐奥塞斯库的想法,这样做可一举两得,既可获得高额利润赚取大量外汇,又可为子孙后代多留下一点石油宝藏。但到了70年代末,世界能源供给发生危机,油价猛涨,虽然罗当时也采取一些措施,如降低发展指标,缩短基本建设战线,放慢工业发展速度,降低积累率,但力度不大,更未能及时调整产业布局和结构,从而加重了财政负担。这一教训是深刻的。三、正确把握和科学处理好速度、指标和积累的关系。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因此,必须科学把握和处理好发展经济的速度、指标和积累三者之间的关系,适时调整;必须考虑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像齐奥塞斯库那样,一味地搞“三高”,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多年来,不顾一切地将国民收入的1/3用于积累,致使人民的消费水平增长缓慢,甚至下降。同时,罗还突击咬牙还债,大兴土木,这势必大大损害人民的利益,引起人民的不满。 记者:罗马尼亚共产党早年曾有这样的规定,即不允许把近亲纳入同一领导机构。齐奥塞斯库执政期间对这一规定是如何执行的?造成了什么影响? 陈德来:齐奥塞斯库在1965年7月罗马尼亚共产党第九次代表大会上,提出“一个党员只能担任一个经常性的政治职务”,以防止个人滥用职权、独断专行。为此,中央作出了相应的规定。但他并没有按照规定做,而是身兼数职。 齐奥塞斯库不仅违反他在党代会上提出的“不准兼职”的规定,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还违反中央关于不准把近亲纳入同一领导机构的规定,先后把他的儿子、儿媳、弟弟、妹夫等一些亲属安排在中央各部门的重要岗位上,特别是把他的妻子埃列娜扶植成了党和国家的第二号人物。 齐奥塞斯库的这种做法,自然造成了不良影响。首先,作为领导人带头破坏党的规定,其威信大大下降,同时共产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威信也大打折扣。其次,这种做法使干部群众非常反感,严重脱离人民群众。埃列娜在中央还主管人事,全国党政军人事问题都由她做主,罗共给人以“夫妻店”的感觉。人们对她的恨,在很大程度上也转到了齐奥塞斯库的头上。第三,党风不正,“抬轿子”的风气越演越烈。不管是谁,上至中央一级领导,下到普通干部,要想进步升官,就要对齐夫妇进行吹捧。埃列娜被齐奥塞斯库不恰当地树立起来以后,也分享了“党和国家的卓越战士”、“杰出的科学家、政治家”、“光辉的国务活动家”等等称号。 记者:1989年“12.16”事件后,伊利埃斯库总统曾对法国《世界报》记者说:“齐奥塞斯库在党内外建立了强大的镇压系统,扼杀了所有改革意图。一切都恶化了,紧张局势加剧了,直至不可避免地爆发”。请谈谈齐奥塞斯库执政期间,罗共在指导国家发展的理论上有什么失误。 陈德来:罗马尼亚共产党在指导国家发展的理论上有不少失误,我觉得值得总结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操之过急,急于求成。完成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必须充分认识到它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甚至可能出现曲折和反复,不可能一蹴而就。罗马尼亚是1944年8月23日解放的。1945年10月,党的全国代表会议提出了实行民主改革,恢复国民经济,着手实行国家工业化。1948年2月,党代会规定党的最高目标是消灭任何形式的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12年后,1960年党的八大就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已经建成,进入完成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到1974年党的十一大提出建设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和向共产主义迈进的纲领。事实上,罗马尼亚当时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还很薄弱,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生产力发展和科技水平还很低,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还不健全,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远未解决,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要建成他们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几年、十几年乃至几十年都是不可能的。 二、好大喜功,不顾国情。搞经济建设,必须要结合本国的实际,实事求是地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罗马尼亚经济每况愈下,虽然其中有世界经济危机的外部影响,但关键是以齐奥塞斯库为首的罗共中央并没有拿出正确的对策,没有及时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已经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齐奥塞斯库急功近利,不按客观规律办事,不顾现实条件,不切实际地搞多瑙河-黑海运河、“人民大厦”这样巨大的纪念碑式的工程,树立自己的光辉形象。这不仅损害了国家的全局利益,而且侵犯了群众的切身利益。搞社会主义建设应当珍惜人力、财力、物力,着力解决国家和人民群众生活的当务之急;不能搞华而不实的“政绩工程”。这不能不说是齐奥塞斯库的一个严重失误。 三、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社会主义建设要靠共产党领导,但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组织的领导,要适应形式不断发展变化,及时相应地完善党的领导体制,不断改进领导方式,大力增强执政能力。而罗共当时包办代替了国家、社会、行政等一切事务。1967年12月,罗共全国代表会议“为了提高工作效能和消除平行重复现象”,决定把党的职能和国家的职能结合在一起。据此,齐奥塞斯库则兼任了国务委员会主席职务,而各县(相当于我国的省)的县委第一书记则兼任县人民委员会主席的职务。从此,国家的一切事务,党说了算,齐奥塞斯库说了算,地方上的一切事务第一书记说了算,错误地把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和管理机关、各种社会团体置于党的直接干预之下,党直接管理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具体事务,使罗共因陷于大量日常行政事务工作而削弱了对国家和社会的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