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李世安等:《全球化与全球史观》,《史学理论研究》2005年第1期,第4-20页;于沛等:《全球史观对中国史学的影响》,《学术研究》2005年第1期,第5-25页。 ②威廉·麦克尼尔:《西方的兴起》(William H.McNeill,The Rise of the West),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63年版。 ③曼宁:《世界历史中的互动问题》(P.Manning,The Problem of Interactions in World History),《美国历史评论》(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第101卷,1996年,第775页。 ④郭小凌:《从全球史观及其影响所想到的》,《学术研究》2005年第1期,第12页。 ⑤Universal History(Universalgeschichte)是德国学者的习惯用法。 ⑥本特利:《跨文化互动和世界史分期》(Jerry H.Bentley,Cross-Cultural Interaction and Periodization in World History),《美国历史评论》(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第101卷,1996年,第749页。 ⑦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6卷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总序第1页。 ⑧转引自梁枢等:《中华文明的“前轴心时代”》,《光明日报》2005年9月8日,第9版。 ⑨马科斯:《近代世界的起源》(Robert B.Marks,The Origins of the Modern World),罗曼里特菲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⑩本特利:《历史全球化和全球化历史》(Jerry H.Bentley:Globalizing History and Historicizing Globalization),《全球化》(Globalization)第1卷,2004年,第69页。 (11)马科斯:《近代世界的起源》,第9页。 (12)布劳特:《殖民者的世界模式》(J.M.Blaut,The Colonizer' s Model of the World),吉福德出版社1993年版,第1页;参见本特利:《世界历史与宏大叙事》(Jerry B.Bentley,World History and Grand Narrative),斯塔克提和法齐斯主编:《书写世界历史:1800年-2000年》(Benedikt Stuchtey and Eckhardt Fuchs,eds.:Writing World History:1800-2000),牛津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7页。 (13)本特利:《世界历史与宏大叙事》。 (14)马科斯:《近代世界的起源》,第14页。 (15)本特利:《新世界历史》(Jerry H.Bentley,New World History),克莱莫和马萨主编:《西方史学思想手册》(Lloyd Kramer and Sarah Maza,eds.,A Companion to Western Historical Thought),牛津布莱克韦尔出版社2002年版,第397页。 (16)本特利:《历史全球化和全球化历史》。 (17)本特利:《跨文化互动和世界史分期》。 (18)马科斯:《近代世界的起源》,第1-20页。 (19)马科斯:《近代世界的起源》,第10-13页。 (20)曼宁:《世界历史中的互动问题》。 (21)本特利:《新世界历史》。 (22)马科斯:《近代世界的起源》,第15页。 (23)曼宁:《世界历史中的互动问题》。 (24)本特利:《跨文化互动和世界史分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