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日本战后型经济体制的形成(6)
但是,“战时源流说”和“40年体制论”都存在明显的缺陷,这些缺陷最明显地表现 为以下两点: 第一,所谓构成战后经济体制的主要子体系产生在战时期的观点是不全面的,因为在 考察这些子体系的生成过程时不难发现,其萌芽至少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的20年代,人类社会首次上演的“总体战”、战后苏联实行的计划经济、欧洲各国开展 的以加强政府权力为背景的产业合理化运动,以及日本国内的种种社会经济问题,是促 使其经济体制发生变动的内外条件。事实上,体制的变动正是从这个时代开始的,1927 年金融危机时日本银行法的修改所引起的制度变化,以及由此发生的金融界大分化、大 改组,便是铁的史实。行业统制会的出现则更早。 第二,无视或低估战后改革对经济体制的作用和影响,是持“战时源流”和“40年体 制”论者所犯的致命错误,也是其治学上偏于武断、过犹不及的表现。农地改革、解散 财阀和劳动改革,已经触动了战前、战时经济制度的根基,对这些根本性的变化视而不 见,或做淡化处理,都不是学者应有的严肃态度。 本文认为,日本战后型经济体制经历了一个萌芽、生长、基本定型和发展的若干阶段 。从时间发展的顺序看,大致可划分为20世纪20年代的萌芽阶段,30年代至40年代前期 的生长阶段,1945年战败至1955年前后的定型阶段,以及此后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阶段 。因此,战时期只是战后型经济体制形成的一个重要阶段,战时经济体制的某些要素对 战后体制产生了重要影响,但两者具有前文论述的四大本质性区别,不能混为一谈,就 像人和猴子的关系一样,按照社会进化论的观点,人的先祖曾经是猿猴,抛开猿猴时代 的历史,就无法解释人类的产生,但谁也不会同意现在的人类就是猿猴的说法。 原文参考文献: [1]陈秀武。日本大正时期政治思潮与知识分子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04. [2](日)大石嘉一郎。日本帝国主义史:第三卷[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94. [3](日)大藏省财政史室。昭和财政史:第17卷<资料1>[M].东京:东洋经济新报社,19 81. [4]李玉,马新民。战后日本的农地改革[A].中国日本史研究会。日本史论文集[C].北京 :三联书店,1982. [5]埃莱诺·哈德莱。1983年看占领下的经济改革[A].(日)袖井林二郎。世界史中的日本 占领[C].东京:日本评论社,1985. [6](日)大藏省财政史室。昭和财政史:第3卷:美国的对日占领政策[M].东京:东洋经 济新报社,1976. [7](日)历史学研究会。日本同时代史:第1卷<战败与占领>[M].东京:青木书店,1990 . [8](日)日本外务省特别资料部。日本占领及管理重要文书集:第1卷:基本篇[C].东京 :东洋经济新报社,1949. [9](日)东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战后改革:第1卷:课题与视角[M].东京:东京大学 出版会,1974. [10](日)井村喜代子。现代日本经济论[M].东京:有斐阁,1994. [11](日)日本租税研究会。战后的税制与租研的活动[C].东京:明文印刷社,1958. [12](日)远藤湘吉。财政投融资[M].东京:岩波书店,1974. [13](日)宫本宪一。社会资本主义[M].东京:有斐阁,1969. [14](日)通产省。通商产业政策史:第17卷[M].中国·日本通商产业政策史编译委员会 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5. [15](日)通产省。商工政策史:第10卷[M].东京:商工政策史刊行会,1972. [16](日)鹤田俊正。战后日本的产业政策[M].东京:日本经济新闻社,1984. [17](日)冈崎哲二,奥野正宽。现代日本经济体制的源流[M].东京:日本经济新闻社, 1993. [18](日)野口悠纪雄。1940年体制--兼论战时经济[M].东京:东洋经济新报社,1995 .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