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1939年的英法苏莫斯科谈判(2)
到4月中旬,英法政府为形势所迫不得不再次谋求与苏联合作。4月13日,英法宣布对罗马尼亚和希腊提供担保。然而,英法也知道,在德国入侵东欧小国之时,英法是无力向这些国家提供直接实质性援助的,因此,唯一可以借助的力量就是苏联。另外,英法两国政府在联苏抗德问题上的消极拖延态度也遭到了来自国会和广大社会各阶层的反对,据统计这期间在英国,民意测验显示92%的英国民众支持政府与苏联结盟,大部分民众对政府拖延与苏联谈判的作法深为不满[4](p200)。 总之,由于联苏抗德是唯一可行的办法,这是一个清楚的、无可争辩的事实,也由于迫于国内日益加强的呼声与压力,英法两国政府不得不在4 月14日约见苏联大使,英国政府要求苏联发表一个担保波兰和罗马尼亚的单边宣言,而法国政府则建议签订一个三国协定,即苏联或西方国家由于援助波兰或罗马尼亚而卷入对德战争时,缔约各方应保证相互支援[5](p749)。 虽然英法提出了要求和建议,但苏联对此却表示无法接受,其理由有三:首先,英国的建议使苏联处于不平等的地位。英法和波兰有相互援助的义务,一旦缔约任何一方受到德国袭击,三国将相互支援。而苏联仅与法国签有互助条约,而且没有军事协定,一旦苏联遭受德国进攻,法国也未必能给予实质性的援助,更不要说与苏联没有签定互助条约的英国了。英国所提出的要求是要苏联援助别国,但苏联自身如遭法西斯德国侵略,则无法指望英法的支持。所以苏联自身所承担的义务和享有的权利是不对等的;其次,英国的建议使得西方国家处于一种优势地位。因为一旦德国入侵东欧小国,苏联由于本身地理位置将不得不单独承担起反击侵略的重担,而英法则可在西线决定是否援助苏联以及援助方式;第三,英法的建议没有提出缔结必要的军事协定,缺少物质上的保证,而且也没有规定三方相互援助的规模和条件。苏方认为,没有军事协定,任何的互助协定都是一纸空文。 尽管极为不满,苏联仍然从英法的建议中看到了一丝可以与之建立反法西斯侵略联盟的希望。4月17日, 苏联针对英法的要求也提出了一个英、法、苏三国结盟抗德的建议,主张英、法、苏三国缔结有效期为5~10年的政治协定和军事协定, 并对有可能遭受德国侵略的包括波罗的海国家在内的所有位于波罗的海到黑海之间的国家提供担保,以及三国同意发生战争不单独媾和等等[6](p256)。 很清楚,苏联的建议是积极和切实可行的,其实质不过是要签订一个公平的、范围更为广泛的政治、军事互助条约。连当时在野的著名政治家丘吉尔评价时都说:“俄国政府所提出的建议是想成立反侵略的英、法、俄三国同盟……同盟的目的只是为了抵抗将来发生的侵略行为和保护被侵略国。我看不出苏联的建议有什么不好。这个简单的建议有什么不好的呢!”[7](p555)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建议, 英法政府就是不愿接受。相反,他们吓得惊慌失措。这是因为,首先他们认为苏联的建议中提到了扩大保证范围,这样就把波罗的海国家包括了进去,在英法领导人的脑海中,他们认为,这一点正是暴露了苏联在东欧扩张的企图,如果答应了莫斯科的条件,苏联就可以顺理成章的把部队开进与它相接壤的国家,并且停留在那里按兵不动,此时英法将处于宽容一个盟国进行侵略的地位,而且这种侵略所带来的危害甚至超过了德国的侵略。这是英法领导人所决不能容忍的。其次,英国领导人还怀疑苏联军队在经历了30年代的大清洗之后实力已大为下降,因此在战时无法向英法提供有效的军事支援。英国三军参谋长曾提交了一份有关苏联援助军事价值的报告,指出苏联可向罗马尼亚、波兰和土耳其提供的援助,不论是直接军事支援还是提供战争物资,都不可能像人们一般认为的那么多[8](p1513)。另外,英法此时并未下决心与苏联结盟,仍试图与德国达成和解,如果一旦与莫斯科正式结盟,英法就无法再和德国“调情”了。出于以上这三个原因,英法对苏联的建议采取了冷落和搁置的态度。4月19日,英国首相张伯伦表示,英、法、苏结盟是不必要的, 苏联建议的目的是离间西方,如果苏联真想遏制德国的话,它应该无偿向东欧小国提供帮助,而不应在意是否成立反德同盟[9](p300)。5月6日, 法国外长庞纳则在内阁会议上宣称:“法国政府对俄国向小国提供担保的想法不热心。”[10](p419) 直到5月8日,英法才对苏联的建议进行了回复,英国仍坚持要求苏联单方面发表声明,即一旦英法因履行对波兰和罗马尼亚所承担的义务而卷入战争,苏联应向英法提供援助。该建议可说是重复了英国以前的提议,只是在形式上作了一些改动,根本没有提到英法会给予苏联以任何相应的援助,其实质仍是让苏联接受不对等的单边援助协定。对于英法固执己见,只顾自己不顾它国安危的做法,苏联自然有理由认为英法对与苏联谈判缺乏诚意,它们仍不愿放弃绥靖政策,它们与苏联谈判的目的不过是想在战争爆发时让苏联单方面对德作战。 这样,在30年代的一系列为建立集体安全的努力再一次遭受失败后,苏联终于对与英法达成结盟抗德的政治、军事协定开始丧失信心,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的欧洲外交政策走向。5月3日苏联政府忽然宣布长期以来一直奉行集体安全政策的外交人民委员李维诺夫辞职,转而由倾向与德和解的莫洛托夫继任这一职务。此时此刻,这项人事变动显然具有一种特殊含义,它标志着苏联外交政策指导思想的重大转变。这既是对英法政府的一种警告,也是给德国的一个暗示。5月31日, 莫洛托夫在苏联最高苏维埃第三次代表会上发表讲话指出,与西方国家的谈判似乎并不会妨碍苏维埃政府与德国和意大利的贸易关系,苏联政府愿意恢复在春季中断的对德贸易谈判[5](p770)。 5月14日,苏联正式拒绝了英法的提议,并且进行了全面的答复。 苏联再次重申了自己的要求,强调当苏联被卷入战争之时,英法应自动参战援助苏联。而且,苏联还向英法暗示:要么缔结互助条约,要么使谈判破裂。种种迹象表明,苏联随时有可能会退出谈判。为了避免这种不利于自己的状况发生,英法先后在5月27日和7月1 日向苏联方面提出新建议。前者,英法表示在原则上同意签署三国互助条约;后者,英法则赞同三国一起对波罗的海国家和芬兰等国提供安全保证。从以上可以看出,英法的态度此时已有所松动,并作了一定的让步。苏联对此表示了谨慎的欢迎。6月, 三国决定采用在莫斯科举行直接谈判的方法来取代定期转寄意见的方式。苏联政府通知英国政府,对其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前来莫斯科表示欢迎。但是,哈利法克斯拒绝了这一建议。结果,英国仅仅在6月13日派了一个司长斯特朗参加谈判, 这一举动再次让苏联感到不满,因为一年多以前,张伯伦和哈利法克斯等英国政坛要人曾多次前往德国会见希特勒,相比之下,苏联政府要求同样的待遇却不能得到满足。英国前首相劳合·乔治评价此事时曾批评说:“为什么把一位仅仅是外交官的人派到愿意帮助我们的国家中去?对此只有一个答案:内维尔·张伯伦先生、哈利法克斯勋爵不愿意同俄国合作。”[11](p249) 从6月14日到7月下旬,英法代表和莫洛托夫在莫斯科进行了11次会谈,双方尽管在原则上同意签署互助条约,但在以下两个问题发生了争执,无法取得进展。1.苏联鉴于1935年苏法条约几乎毫无效果的教训,要求政治条约和军事协定同时签署,而英法却表示反对,坚持先签订政治协定后,三国参谋部在一定时期内再行建立彼此间的接触。2.苏联提出三国对于包括波罗的海沿岸各国在内的东欧各国提供的安全保证,不仅要适用于德国的直接侵略,也要适用于德国的间接侵略(指德国利用中小国家的内部矛盾,挑动内部政变扶植亲德政府)。英法先是借口这会侵犯这些国家的主权,违反它们的意愿而表示拒绝;以后,英法出于自身的安全的考虑,原则上表示同意,但要求将与自己濒临的荷兰、瑞士、卢森堡也包括进去。而苏联则争辩说,这是不可能的,要它为荷兰或瑞士而干涉,无论如何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苏联和这些国家还没有建立外交关系[5](p789)。 双方在这两上问题上未能达成协议从而使得谈判在很长的时间内处于僵局。 面临战争即将来临的局面,苏联对于英法所持的拖延态度深感失望和愤怒。6月29日, 苏联领导人日丹诺夫在《真理报》上发表文章批评英法在谈判中人为地制造障碍,拖延会期,强烈谴责英法缺乏与苏缔约的诚意,并暗示要终止谈判[4](p266)。此时,英国方才有所触动, 因为尽管英国政府不愿向波罗的海国家提供有效保证,同时也无法迫使苏联政府接受英国的条件,但这并不意味着英国希望谈判彻底破裂。英国仍希望用对苏谈判一方面牵制德国,使其不敢轻举妄动;另一方面也避免因谈判失败,使斯大林陷于孤立,而出现德苏和解的危险。再加上法国政府的一再呼吁和努力,英国政府终于再次做出了一些让步和妥协,宣布接受苏联关于军事和政治协定同时生效的建议,并同意于7 月21日不等政治协定的各项条款和议定书达成就开始军事谈判[3](p1056)。英法的这一举动使得苏联方面又一次看到建立三国同盟的希望,而且,苏方认为在间接侵略问题上,苏联和法国的分歧也较小,如能说服英国接受苏联关于“间接侵略”的条款,协议仍是极有可能达成的。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